福建泉港博文中學 王洪
從課標頒布實施、落實教學過程以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一道道教學風景線,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落實、充實的時效性正濃濃地芳香著教學園圃。但也有不少的課堂教學依舊奔波于對教材的星星點點的“深鉆”“廣教”;奔波于“技藝”高超的媒體設計;奔波于作業訓練是登階攀峰的捷徑而淡化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游離于語文教學的三個維度,至今仍有不少的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龐雜,或是教學行為四處游擊,或是教學思路聲東擊西,以致教學效益低下。這將是一種著新衣穿新鞋,可衣鞋里依舊裝滿沙子而步履緩慢、艱難、費時的行路法,其危害將是學生疲惑,學以難用甚至無用的教學少效,抑或無效的彎路。
那么如何有效教學呢?竊以為,在教學中,實施“魚”和“熊掌”皆得,不失為一條有效學之路。
大家知道,語文教學要重視語文雙基教學,也要重視文本的人文性教學,這二者不可偏廢。語文教學自然是要通過語文的閱讀教學來完成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栽培”,催化學生語文能力的養成,傳承傳統的“聽說讀寫悟”的能力的提升而達學以致用的終極目標。在這里我們不妨把語文雙基教學比作“魚”,把文本的人文性教學比作“熊掌”,讓學生真正讀有感情,學有心得,悟有體會,思有發現,惑有解答。
怎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魚”和“熊掌”皆得,來有效教學呢?下面我們就以一個教學片斷來作說明,同時求教方家。
請看重慶涪陵代保民老師教學《春》的片斷:
師:(在黑板上班書“了”)這個字讀什么? (生或說讀le,或說讀liao)
師:有沒有同學統計過,《春》這一課中,一共用了多少個“了”? (生搖頭,并迅速在書本上開始勾畫。)
師:總共有多少?
生(齊):12個。
師:該念什么音?
生(齊):le。
師:請同學們把帶有“了”字的句子勾畫出來,看一看共有多少句?
生(齊):9句。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這9句帶“了”的句子,看這個“了”字有什么特別的味道沒有?
師:請齊讀“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生齊讀。)
師:對“了”字有感覺沒有? (生臉上茫然。)
師:我們再齊讀這一句,但必須把“了”字刪掉不讀。 (生齊讀。)
師:這次感覺怎樣?
生1:讀起來拗口,總感覺讀的是半截句子。
生2:感覺不到作者的感情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師:有這樣的感覺非常不錯。我們再讀一次,這次把“了”字加上去讀,并把“了”音稍微讀長一點。 (生齊讀。)
師:什么感覺?
生3:有一種無比喜悅興奮的心情。
生4:好像是作者在歡呼春天到來。
師:了不起的發現。看來這個“了”字不簡單呀。按照剛才的方法,請同學們自己讀后面的8句,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品讀、勾畫、討論、交流。)
生5:“欣欣然張開了眼”中的“了”寫出了春天從熟睡中自然醒來時的心滿意足的情態。
生6:“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中。三個“了”字是排比句的末字,感情一句強過一句,一浪高過一浪,把作者內心無比激動的心情充分表露出來了,讓人仿佛看到作者歌唱春天是那激動的樣子。
生7:“都開滿了花趕趟兒”一句中,假如去掉“了”字,好像并無大礙,但有了“了”字,給人的感覺是桃樹、杏樹、梨樹仿佛是在進行“賽花”,每一棵樹都在爭先恐后開花,都在用滿樹的鮮花來迎接春天,寫出了花的情態。
生8:“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一句中有兩個“了”字。當我把這兩個字音稍微讀長一點時,我仿佛看到作者正在歡笑著觀看著孩子幸福地放風箏的情景,看到了作者臉上因為春天的到來而展現出的那種喜悅之情。
師:同學們,“了”字了不起吧!還有同學有話說嗎?
生9:沒有了“了”字,句子的豐富情感就不能完全再現出來,甚至使句子的情感傾向不確定。
生10:如果沒有“了”字,讀起來非常憋氣,根本無法抒發感情。
生11:今天我第一次品味到了“了”字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在學生興奮之時,我順勢帶領學生進了“又一村”。)
師:同學們,《春》這一課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生(齊):10個自然段。
師:再看看每個自然段結尾的字是個什么字?
生12:有5個,是“了”、“的”、“著”、“望”、“去”。
生13:最后一個自然段中也有“領著”一詞,也可以算是以“著”結尾。
師:它們分布有規律嗎?
生14:1、2自然段是“了”;3、4自然段是“的”;5~10自然中除了一個“望”字,其余都是“著”。
師:我不知道朱自清先生在寫作此文時是不是有意而為之,我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意圖。同學們能不能猜猜他的用意呢? (生朗讀,討論,非常積極。)
生15:“了”、“的”、“著”是否可以看成是文章的韻腳呢?從而使文章在整體上讀起來押韻,給人以散文詩的旋律。許作者是在想說春天就是詩歌,像詩一樣美麗。 (許多學生點頭,有的豎起大拇指。)
生16:1、2自然段末尾的“了”表現的是春天真真切切來臨時的興奮喜悅之情。;5~10自然末尾的“著”好像是寫春風、春雨、春天中人們一直保持著美麗、活力和生機,用不減退。而3、4自然段末尾的“的”…… (回答不上來。)
師:見解獨到。我們為他鼓掌!誰來補充?
生17:我認為3、4自然段末尾的“的”和句中的“的”都是描寫小草和野花情態的,賦予了小草和野花以神韻,以靈性,讀起來特抒情,特有情味。
生18:我認為1、2自然段末尾的“了”,3、4自然段末尾的“的”,5~10自然末尾的“著”,就像音樂的三個樂章的標志。第一樂章是歌唱春天的到來,第二樂章是歌唱春天來時的神態,第三樂章是歌唱春天的青春、活力和希望。每一張自有音節標志,回環復沓,一唱三嘆,使得散文讀起來就像音樂一樣的美麗和抒情。 (掌聲熱烈。然后我請學生分樂章分小組朗讀,并叮囑學生特別注意每一段最后一個字一定要讀出韻味來。讀后,學生說真的像歌曲一般的抒情。)
竊以為,這個教藝新穎、教學過程的精彩片段就是一個有效教學的精彩詮釋,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精髓的教學實踐。從中我們可以感知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讀文”“品文”其實是教學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即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讀有感情,學有心得,悟有體會,思有發現,惑有解答的雙基教學和人文教學得到細致落實的具體體現,我以為這正是“魚”和“熊掌”皆得的有效教學示例。
示例中,教師教的輕松自如、柳暗花明,學生學的曲徑通幽、別有洞天。首先取決于教師有拋開傳統的教學定勢,而認真、透徹地研讀文本創造性地設計、優化教學的教學行為;其次是教師有對于精微之處駕馭教材、把握教學,“用教材,而不教教材”的文本理解的深刻性,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讀文”“品文”教學。這也就給我們備教材、備教學、備學生予以了深深的啟示。
就語文教學實質來說,我們知道所謂“讀文”“品文”就是教學中要讀出文氣、讀出文本風格、讀出文章旨趣,在讀中悟出情感以內化情感的共鳴和在品析中品出文章的情感、品出文本的譴詞造句與謀篇布局的藝術技巧以及表情達意的意蘊,可見示例中的讀文品文也正是語文教學中的語文教學和語文教育的魚水關系,這也正是鄙人“魚”和“熊掌”皆得的有效教學之見的教學大道的尋徑。
試想,假如我們的語文教學如果脫離了“讀”去無味的“品”或者說脫離了“品”去盲目隨意的“讀”;如果只是一味的分析設計,優化媒體視角;如果只是教參閱讀備課,或者四處出擊、聲東擊西;如果僅是勉強看看文本,就湊合下筆“教案”,這是難以教化學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學會參悟體會的……如果有這么多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的結果只能是讓學生“厭語”“煩文”,這又談何語文教學有效或高效呢?那么,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效益就會成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了。
其實,暢游語文教學奇葩花園,我們會發現無數的教改實驗專家施教者,在這塊語文花圃里,他們用他們的洞察、敏銳、鉆研、實驗的智慧綻放著語文教學的枝枝花蕾。例如,魏書生、于漪、錢夢龍、寧鴻彬、余映潮、程翔……你看于漪帶著問題走進文本的精湛“讀品”教學,程翔教學讀《背影》時,學生因感悟潸然淚下的情感“讀品”之教學,魏書生教學《菜園小記》,讓學生閉上眼在讀聽中走進菜園聞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的“美讀品味”法,余映潮的一讀二讀三讀的“讀品”教學藝術等等,無不給我們教學語文和內化學生品“文意”品“文理”的教學思路帶來了一種有效教學的思索。
細心梳理一下,我們教學低效或者無效,原因是多方多面的。但站住歇息一看,仍然是我們的教學思想、教學行為的淺薄、隨意所致。比如說缺乏應有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理論素養的鍛鑄和追求,而去渴求虛假花哨的現代媒體技術;教學的著力點不是用去參透文本引領學生目視文本,而是花在依托教參放在教學形式的花樣設計上,去克隆教參對教材的理解和設計,缺乏個性化教學;教學的夯實點不是放在展開學生想象,讓學生在品讀文本的同時在腦海里浮現一幅幅具體的景象,落實與文本、與作者、與同學、與教師的對話,而是讓學生如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教學不是花精力在今天--鉆學教材、深悟教材,實現“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課標》“教學建議”語),而是花在昨天的“記憶”堆里,譬如,用課件出示某個知識點,像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環境描寫等,卻不讓或點撥學生去比較、去理解;又如某青年教師教學澳大利亞泰格特的小說《窗》,不是抓住語文的意蘊、語文的美引領學生去品讀文章,去咀嚼人性美丑,去感悟別有洞天的藝術手法和新穎別致的結構藝術,去體味“歐亨利式”的結尾美,而是大談“新時代我們怎樣做人”,大談“八榮八恥”,大談英雄舍己為人等說教式的標語心得,結果只能是傷害學生語文心,消弱學生語文情。
其實這樣的例子不少,我們不別再一一舉例了。總之,在《語文課標》頒布、實施到今天,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或者高效,已經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一個課題了,它不容許我們拖沓、懶散,跟時代不合拍,它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端正教學態度,秉正教學行為,篤學博識語文教學意蘊,讓語文教學之“得”得行天下。
為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躬身教學三尺講臺,面對學生,正視書本,心靜教材,學習教學理論,鉆研教材文本,參悟語文意蘊,諳熟語文教學過程,巧用妙用各個教學環節,做到以下幾點,我堅信我們的語文教學又會是一番“惟有活水話源頭”的新景象。
⒈立足課文,研讀教材透徹,參悟文本意蘊,選擇好教學突破口,是備好文本、備好學生、上好課文,監控好教學過程,落實好教學環節的關鍵,即是有效教學的路徑。
⒉設置好情景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有一石激浪的情感漣漪,去和教材、和作者、和同學、和老師對話,這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⒊確定好教學內容,在研讀熟悉教材的基礎上,調正好教學思路,把握住教材的精細之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大道。
最后讓我們用特級教師于漪“我一生都在學做老師”的話來警醒自己,因為這是為人之師的教學之德,也是鞭策我們進行有效教學的諍言。
[魚和熊掌皆得是一條有效教學之路(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語文有效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