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曲阜師大附中語文教研室 劉洪濤
說明:本文已發表于《考試指南報》
由于語言的演變,文言文中存在著大量與現代漢語表達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這些句式往往會成為閱讀文言文的障礙,所以,復習文言文,先要熟練掌握這些特殊句式。《考試說明》對文言文句式考查的要求是: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與用法。這些特殊句式包括倒裝句、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等。
高考考查文言句式,一般不單獨設題,大都放在句子理解和翻譯中考查。下面我們對這些特殊句式做一個梳理總結。
一、倒裝句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語-謂語-賓語”,“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會發生變化,這就是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后顛倒的情況。倒裝句有下面幾種情況:①主謂倒裝(謂語前置);②定語后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③賓語前置(賓語置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④狀語后置,也叫介賓短語后置(狀語處在動詞謂語之后)。下面分述之。
1.主謂倒裝
方法指導:主謂倒裝即主語和謂語順序顛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為主語,“甚矣”是謂語,前置了,正常語序為:汝之不惠,甚矣!
又如:
①大哉,堯之為君也。▓蛑疄榫,大哉。
②美哉,我少年中國。ㄎ疑倌曛袊,美哉!)
2.定語后置
定語后置就是把本來應在前面修飾中心詞的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形成倒裝。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在句中,“石”是中心詞,“鏗然有聲”是定語,正常語序應為:鏗然有聲之石,所在皆是也。又如:“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在句中,“人”是中心詞,“可使報秦者”是定語,正常語序應為:計未定,求可使報秦之人,未得。定語后置句一般有三種形式,其判斷方法如下:
⑴判斷方法之一:中心語+定語+者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村中好事之少年)
②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燒溺死之人馬甚眾)
⑵判斷方法之二:中心語+之+定語 ,“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蚓無利爪牙,無強筋骨)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居高廟堂則憂其民,處遠江湖則憂其君)
⑶判斷方法之三:中心語+之(而)+定語+者,“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
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千里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能面刺寡人之過之群臣吏民,受上賞)
3.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特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句中“余”是賓語,“欺”是謂語動詞,“不余欺”,就是“不
欺余”。又如:“大王來何操?”句中“操”是謂語動詞,“何”是賓語,“何操”即“操何”
對于賓語前置句式判斷方法如下:
⑴判斷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
①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時人莫許之)
②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 (忌不信自)
⑵判斷方法之二: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
①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②夫晉,何厭之有? (夫晉,有何厭)
⑶判斷方法之三:賓語前置的固定句式,一般為“唯......是......"、"惟......之......"或單用“之”等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詞語,這種用法具有很明顯的強調賓語的作用。如:
①唯利是圖。 (圖利)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讀,不解惑)
⑷判斷方法之四: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為底。 (以全石為底)
4. 狀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和“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句中一般作狀語。例如:“以勇氣聞于諸侯。”“聞”是謂語中心詞,“于諸侯”意思是“在諸侯之間”,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聞”,本來應該在“聞”前,現在后置了。這就是典型的狀語后置。 狀語后置的判斷有以下幾種方法。
(1)判斷方法之一: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位于動詞之后時,一般后置作狀語。如:
①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請奉命于孫將軍求救)
②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此所謂于朝廷戰勝)
(2)判斷方法之二:用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位于動詞之后時,一般后置作狀語。 如:
①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以桑樹之)
(3)判斷方法之三:用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位于動詞之后時,“乎”的意思相當于“于”,一般作后置的狀語。如: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于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于后世名垂)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指句子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文言文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詞語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語意被動句。
先看有標志的被動句。其判斷方法有四種。
1.判斷方法之一:“于”字被動句
①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②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時,學于余。
2.判斷方法之二:“見”字被動句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3.判斷方法之三:“為”字被動句
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4.判斷方法之四:“受”字被動句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對于無標志的被動句,主要從句意上來推斷。例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句意是:歸附曹操的荊州之民,是被曹操大軍的威勢逼迫所致罷了。下面的例子都是如此:
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城池被攻陷)
②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土地一天天被削弱,被切割)
三、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是指用判斷動詞“是”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往往用一些標志詞語來表示。所以,掌握了這些表示判斷的標志性詞語,再加上對句意的理解,就可以做出準確判斷了。
1.判斷方法之一:“……者,……也”判斷句
①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②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判斷方法之二:“……,……也”判斷句
①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傳寶也。
3.判斷方法之三:“……者,……”判斷句
①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②粟者,民之所種。
4.判斷方法之四:“……者也”判斷句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5.判斷方法之五:“是”字判斷句
文言早期“是”字往往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但在漢、魏以后,“是”作判斷動詞的逐漸增多,如:
①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②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6.判斷方法之六:句意判斷句
這種判斷句沒有標志詞語,只能根據句意來判斷。如:
①劉備天下梟雄。
②秦,虎狼之國。
四、省略句
所謂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文言語境中,有些句子成份自然省略,不僅不影響表意,還能使語言更加簡練,這種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現代漢語基本相同,如都有承前省、蒙后省、對話;但省略的成分卻更多,如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兼語、省略介詞等。下面分述之。
(一)省主語 :就是省略句子的主語成份,根據省略的類型不同,判斷方法有三種。
1.判斷方法之一:承前省主語
這種省略句是指前一句有主語,后一句的主語與前一句相同,就可以省略。如:
①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②(村人)見漁人,(村人)乃大驚,(村人)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還家,(村人)設酒殺雞作食。
2.判斷方法之二:蒙后省主語
同一句話中,后面出現主語,前面的可以省略。如:
①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②問:“(公)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3.判斷方法之三:對話省主語
就是在對話過程中,主語已經很明確了,可以省略。
①藺相如固止之,(藺相如)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厲害)?”(公)曰:“(廉將軍)不若(秦王)也!
②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二)省謂語 :就是省略句子成份中的謂語。例如:
①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改之。
(三)省賓語:即省略句子成份中的賓語,從而使語言更簡潔。例如:
①權起更衣,肅追(之)于宇下。
②投(之)以骨。
(四)省介詞:即省略句子中的介詞,省略不會引起歧義,還能使句子簡潔。
①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
②今以鐘磬置(于)水中。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這種固定句式形式穩定、表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掌握這些句式,對于閱讀理解文言文非常有幫助。下面作一詳細解說。
1.“……之謂也”
方法指導:此句式用在句末,表示總結性判斷的固定結構,又是賓語前置的結構。-般譯為:“說的就是……”或“大概說的就是……吧”。如:“詩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蜃又^也!笨勺g為:(這話)說的就是夫子您這樣的人。
2.“所以”
方法指導:此句式用法有二:A.表原因,譯為“……的原因”;B.表憑借、依靠、方法、工具,譯為:“用來……的 (人、事或物)”。如:
①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3.“何所”
方法指導:“何所”是“所……者為何”的倒裝,譯為“……的(人、事、物)是……”如:
①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問姑娘想的是什么,問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得來的錢謀求的是什么呢?)
4.“有所……”、“無所……”
方法指導:這兩種句式含義相反,可譯為:“有……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如:
① 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國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
②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財物沒有拿取的,婦女沒有被寵幸的。)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
方法指導:這四種句式用法和意思相近,可譯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如: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
②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烏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么辦,虞姬啊虞姬,我對你怎么辦?)
6.“唯……之……” 、“唯……是……”
方法指導:這兩種句式都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如:
①唯弈秋之為聽。--聽從弈秋的教導。
②唯命是從--聽從命令。
7.“得無……乎”、“得非……乎”
方法指導:這兩種句式均表反問或揣測疑問語氣?勺g為:“該不會……吧”、“莫非是……吧”、“恐怕是……吧”。如: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他們觀賞景物而觸發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②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成名反復自言自語,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嗎?)
8.“無乃……乎”
方法指導:表示委婉的揣測疑問語氣?勺g為:“恐怕……吧”、“莫不是……吧”。如:
①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冉求,恐怕該責備你吧?)
9.“……孰與……”
方法指導:表比較,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個)……”。如:
①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
②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比,哪個更厲害?)
10.“有以……”、“無以……”
方法指導:這兩種句式含義相反,可譯為:“有用來……的(人、事、物)” 和“沒有……的(人、事、物)”。如:
① 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我才能夠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機會。)
②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用來到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用來成為江海的辦法。)
劉洪濤:中學高級教師,語文教育學碩士,山東省曲阜師大附中語文教研室主任,“魯人版”高中語文教材編寫者,濟寧市優秀教師。
電話:13235376966 郵編:273165 電子郵箱:liuhongtao1969@163.com
[掌握規律,明辨句式,提高能力--文言句式專題復習(高三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木蘭詩的文言句式
2.木蘭詩文言句式
3.常用文言文句式
5.文言文常見的句式
10.選用句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