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紀》 教案
二. 學習目標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實錄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畫的藝術特色,理解對比法、互見法塑造人物形象、記述史實的方法與作用。
三. 學習過程
《太史公自序》說:“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根據這個精神,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記述了劉邦推翻秦朝、戰勝項羽、建立漢朝的全部過程,肯定了西漢這位開國皇帝統一天下的歷史作用。
四. 《高祖本紀》文言知識整理
(一)實詞積累
1. 常用通假字
(1)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責”通“債”
(2)遂坐上坐,無所詘 “詘”通“屈”
(3)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憙,秦軍解 “解”通“懈”
(4)無內諸侯軍……距之 “內”通“納” “距”通“拒”
(5)乃詳尊懷王為義帝 “詳”通“佯”
(6)不如決策東鄉 “鄉”通“向”
2. 古今異義詞
(1)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家人:句中古義“平民百姓” 今義“一家人”
作業:句中古義“勞苦的工作” 今義“學習完成的功課”
(2)誹謗者族 句中古義:公開批評、議論
今義:無中生有,說人壞話,毀人名譽
(3)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句中古義:規約,規章
今義:限制使不出范圍
(4)稍征關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無賴 句中古義:沒有出息
今義:游手好閑、品行不端的人
3. 一詞多義
(1)呂公者,好相人 (動詞,給人看相)
無如季相 (名詞,面相)
(2)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本來)
呂公因目固留高祖 (堅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領)
沛公引兵西 (率領)
(4)去輒燒絕棧道 (就)
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 (總是)
(5)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 (逃脫)
項羽解而東歸 (解散諸侯軍隊)
(二)詞類活用
1. 使動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 (使……與眾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會項伯欲活張良 (使……活命)
沛公從百余騎 (使……跟從)
2. 意動用法
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認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以……為苦)
沛公然其計 (認為……正確)
3. 名詞活用為動詞
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 (安家)
欲約分王關中 (稱王)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 (駕著白馬白車)
都彭城 (定都)
4. 名詞作狀語
項羽與宋義北救趙 (向北)
夜往見良 (在夜間)
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 (在途中)
5.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 (與……交好)
高祖竟酒,后 (留到最后)
呂媼怒呂公曰 (對……發火)
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 (趕在諸侯之前)
6.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及見怪 (怪現象)
大王起微細 (平民,卑微的身份)
(三)特殊句式
1. 判斷句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
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 被動句
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3. 狀語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與秦軍戰于藍田南
系頸以組
4. 定語后置句
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
諸將過此者多
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
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是以兵大敗
(四)虛詞積累
1. 則
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 (就)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果)
2. 因
高祖因狎侮諸客 (趁機)
因與俱攻秦軍 (于是)
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 (憑借)
3. 以
乃以秦王屬吏 (把)
二世使使者斬以徇 (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 (因為)
啖以利 (用)
可以有大功 (憑借)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 (動詞,認為)
4.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表轉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 (這樣)
喟然太息曰 (……的樣子)
(五)其他重點詞語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 (輕視)
昌邑未拔 (攻下)
攝衣謝之,延上坐 (提,道歉,請)
二世使使者斬以徇 (示眾)
乃以秦王屬吏 (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 (功勞)
還軍霸上 (駐扎)
去輒燒絕棧道 (斷 )
漢王復入壁 (營壘)
與齊王等期會而擊楚軍 (約定日期)
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 (共同)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 (水的北面)
起為太上皇壽 (獻酒獻物,祝人長壽)
父兄不能給 (供給,使足)
可四千余人 (大約)
意豁如也 (……的樣子)
五. 情節結構
《高祖本紀》是在一系列歷史事件的敘述中展示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形象,表現傳記作品的主題,以及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思考和認識。從劉邦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活動特點看,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始到“生孝惠帝、魯元公主”),介紹劉邦的姓氏、籍貫、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長時的種種行事。
課文首先介紹劉邦的姓氏、籍貫、出生、家庭等,體現了《史記》是以人物為中心的傳記作品特點。
這一部分主要記述劉媼嘗息大澤之陂生下高祖、劉邦好酒及色、縱觀秦始皇而嘆、徒手赴宴大言“賀錢萬”等主要情節。“見蛟龍于其上”,極言劉邦出生不凡。劉邦當初,其為人,仁而愛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賒酒;有詐稱“賀錢萬”的無賴舉動。說明他原本是一個不從事生產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觀看秦皇帝時,他情不自禁地發出“大丈夫,就應該像秦始皇那樣”的慨嘆,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說是“布衣登基”的起點宣言。
第二部分(從“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寫劉邦入關滅秦、打敗項羽、建立帝業的過程。
從歷史發展過程的特點看,這一部分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奉楚懷王之命)劉邦領兵西進,一路廣攬人才,虛心聽取意見,隊伍不斷壯大,打了不少勝仗;并率先入關,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撫民心,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這一階段,主要寫酈生見沛公、與秦軍大戰藍田、入關約法三章等情節。“酈生見沛公”,從劉邦“踞床”,“酈生不拜,長揖”,到“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這時酈食其說出襲擊陳留之計,從而獲秦軍儲備糧。說明劉邦能虛心聽取意見,當眾認錯。“與秦軍大戰藍田”,戰前,用張良計,游說秦將,“啖以利”,偷襲武關。藍田南交戰中,設疑兵旗幟,更重要的是“諸所過毋得掠鹵”,因而秦人歡喜,所以“秦軍解”。最后,在藍田北交戰中,又“大破之”;乘勝追擊,打敗秦軍。說明劉邦善于用人、用計,這是他在雙方交戰時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入關后,“約法三章”則表明劉邦想以此贏得關中百姓的擁護。
第二階段:寫楚漢相爭:劉邦赴鴻門謝罪,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劉邦被封為漢王,決策東進爭奪天下,進兵追擊項羽,在垓下打敗項羽。
這一階段,主要用對比的手法寫了項羽由強到弱、劉邦由弱到強的變化過程。項羽入關時率軍四十萬,劉邦兵十萬,雙方兵力懸殊很大;劉邦自知不敵,到鴻門謝罪得以解脫。項羽入關后,屠民燒宮,假尊義帝;與劉邦先前入關的安撫吏民,寬容秦王形成鮮明對比。推翻秦朝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負約”,“更立”劉邦為漢王。可見項羽的強勢與霸氣,劉邦的弱小與屈從。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劉邦燒絕棧道,以示無意東歸;暗中卻聽從韓信的勸說,“決策東鄉,爭權天下”。“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的時候,雙方的兵力在相持中發生了變化,由于劉邦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從民所望,后方鞏固,兵力由弱轉強,逐漸居于優勢。“欲引”,又用“留侯、陳平計”,其決策和行動的變化說明劉邦的實力與先前大不一樣。“決勝垓下”充分說明楚漢相持三年后,形勢大變,漢軍逐漸扭轉敗局,已經強大起來。垓下之戰,韓信受命以三十萬大軍圍困項羽十萬之眾,第一次以眾擊寡。韓信仍然運用謀略,盡量用極少的代價取得勝利。他以孔將軍、費將軍為兩翼,親自居中正面誘敵,佯裝敗退,拉長楚軍戰線,然后兩翼合攏,分割包圍,打敗楚軍,把項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漢軍又唱起楚歌迷惑楚軍,這就徹底瓦解了項羽斗志,迫使項羽自刎于烏江邊上。
第三階段:劉邦在氾水之陽稱帝。
這一階段,寫了劉邦稱帝、高祖置酒洛陽南宮等情節。漢五年(前202)正月,諸侯及將相共尊劉邦為皇帝,二月甲午,劉邦即位于氾水之陽。劉邦稱帝后總結他成功的經驗,說明他不僅會用人,而且能駕馭人。 、
第三部分(從“未央宮成”到文末),劉邦稱帝后的情況。
這一部分寫了未央宮舉杯噱父、高祖還鄉和高祖之死等情節。“未央宮舉杯噱父”是劉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對自己父親的一次戲弄。漢高祖九年,華麗無比的未央宮建成,劉邦在未央宮前殿舉行盛大朝會,會見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場。劉邦在此即位已經三年,帝業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為家,諸侯群臣畢恭畢敬,劉邦嘗到了作為天子的顯貴和樂趣,不免飄飄然起來。在未央宮前殿大宴群臣之時,劉邦忽然想起父親曾訓斥他“無賴”,沒有什么謀生的本領。心想現在倒要看看他如何作答。劉邦便端起玉石酒杯,斟滿了酒,起身為太上皇祝壽,表示對父親的十分尊重,不料卻問道:“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當初你說我沒有出息,現在看看誰有出息?你說我不從事家業,但我從事的是天子的產業。言下之意,你當年說錯了。劉邦一席話,竟引來群臣高呼萬歲,大笑為樂。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劉邦靈魂深處渺小鄙陋的東西。“高祖還鄉”一節,作者放筆鋪敘,摹繪點染,造成濃重的抒情氛圍。先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且“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編自唱《大風歌》,然而樂極生悲,在大風歌歡樂豪邁之中透露出一種巨大的隱憂,所以“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說出了“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這樣動情的話來。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濃重的故土鄉情與衣錦還鄉所造成的人生榮枯之感,也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生發出對人生的無限感慨。“高祖之死”一段,僅用十字,交代卒年時間、地點。
六. 人物形象
劉邦是司馬遷筆下最生動、最豐滿、最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劉邦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點是:其一,有遠見卓識。突出表現在他入關后的所作所為。率先入關卻“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按楚懷王之約“先入關者王之”,劉邦應為關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噲、張良諫”后,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顧之憂,也在各路諸侯中樹立了威望,可以說他是從未來統一全國的角度處理眼前的問題。入關后與民約法三章,實行一系列寬政愛民的措施,贏得了秦地人民的熱烈擁護。宋代劉辰翁說:“高祖始終得關中之力,關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無犯,約法三章之力也。”(《班馬異同》) “秦人大喜”、“人又益喜”,足見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擁護是他日后節節取勝的根本原因。所以,盡管后來項羽“兵四十萬”,劉邦只有“兵十萬”,但有了“民心”的基礎,鴻門宴上才得以解脫,而項羽也不可能在關中立足。其二,智謀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現出來的寬厚、大度、狡詐甚至無賴,都可以說明他有謀有略,非同一般。如在軍事策略方面采用順應時代、籠絡人心、分化敵人、團結內部等措施,如與秦軍大戰藍田前后,采用游說秦將、以利誘敵、設疑兵旗等,計謀總高人一籌。他腦瓜靈活,隨機應變的能力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駕馭人。劉邦稱帝后,置酒洛陽南宮,總結他統一全國的成功經驗,談到張良、蕭何、韓信時說:“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確,在劉邦所重用的將領中,不少原是項羽的部下,如韓信、陳平,他們投奔劉邦后,一個被舉為大將,一個被提為護軍中尉,可見劉邦的氣魄非同尋常。劉邦還善于聽取意見,立刻認錯。如樊噲、張良勸他“止舍咸陽宮”一事,一個最高統帥如此善于聽取意見,無疑是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劉邦善于駕馭人的手段也是極為成功的,韓信評價說:“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就是這個意思。“垓下之戰”是劉邦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韓信智勇雙全,當年就是他以少勝多,設下埋伏打敗項羽,才扭轉漢軍敗局,使楚漢進入相持階段。所以,決戰垓下,既顯示韓信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才干,也說明劉邦知人善任,能駕馭大將,使得將領們愿意為他沖鋒陷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在作者的筆下,劉邦確實有超過項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沒有盲目歌功頌德,也沒有把漢代開國之主描繪成“圣君”。在作者的“實錄”下,寫了劉邦的流氓無賴行徑,記述了他不持一錢而詐稱“賀錢萬”的舉動,描繪了他問太上皇“所就孰與仲多”的洋洋自得的神情。也寫了他性格上的缺點,如好酒及色、言行粗魯、奸詐圓滑等,還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 、
七. 藝術手法
1. 用對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紀》中,側重記述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的過程,充分肯定了這位開國之君在統一天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是作者運用鮮明、強烈的對比方法展現給讀者的。如寫項羽、劉邦分兵入關攻秦時,對項羽軍隊的行動是這樣描述的:“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皆屬,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侯皆附。”讀者看到的,只是單純的軍事方面的成功;而寫劉邦軍隊,除寫軍事策略外,還寫了劉邦的安民措施:“諸所過毋得掠鹵”,于是“秦人惠,秦軍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顯出來了。
2. 用諷刺的方法臧否歷史人物。
諷刺是用尖銳而詼諧的語言對假丑惡的東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譴責,目的是通過諷刺對假丑惡的否定,達到對真善美的褒揚。諷刺的方法在《史記》中的運用是多種多樣的,《高祖本紀》中主要是狀摹劉邦自矜聲色的心態加以諷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宮,為太上皇祝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劉邦的揶揄舉動,使太上皇尷尬難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萬歲,大笑為樂。劉邦這種自矜聲色,表面上看是對自己父親的尊重,實際上是說父親當年說錯了,以此嘲弄太上皇,從而達到了作者要暴露劉邦性格中所存在缺點的目的。
3. 用典型細節刻畫人物。
司馬遷寫歷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濃墨重彩的渲染外,還非常注意選擇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細刻,從而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如《高祖本紀》就寫了賒酒、詐言“賀錢萬”、觀始皇而嘆、踞見酈生等細節,以展示劉邦性格的各個側面。作者所寫細節,總是從刻畫人物或記敘歷史事件的總體上加以把握,每一個細節都具有能夠反映人或事物本質的獨特性,從而具有典型意義。
4. 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由于各人的出身、經歷、教養、思想等不同,所以每個人的說話內容、特點、口氣也是不一樣的。司馬遷能夠準確地寫出每個人的獨特語言,使人聽其聲而知其人。如,劉邦早年觀看秦始皇時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是感嘆、羨慕的口吻,符合劉邦當時處于一個平民的身分。寫酈食其,見劉邦,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活現一個狂放不羈而又胸有妙計的說客形象。
[《高祖本紀》教案(蘇教版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4.高祖本紀的讀后感
6.蟬的教案設計
7.閣夜教案設計
8.《草》教案設計
9.寫作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