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教學目標:1、通過文中的寫景部分體味"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
2、通過前后《赤壁賦》的對比,體味兩賦所體現的不同的感受
教學重點:對《后赤壁賦》寫景部分的分析
教學難點:體味兩賦所體現的蘇軾的不同的情感和對人生不同的態度
教學過程:
導入:由蘇軾的兩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夜歸臨皋》入手,通過同學們學過的這兩首詞來導入到對蘇軾的介紹。
蘇軾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著有《東坡七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對此詩進行簡單的解釋,然后指出這是蘇軾晚年對其一生的概括。問同學:"黃州惠州儋州"這幾個地方有什么共同點?同學回答:是蘇軾被貶的地方。問題:那么這幾個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個地方?同學回答:黃州。問題:在黃州蘇軾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超然臺記》、《方山子傳》。老師:回答得非常好。所謂文人不幸文學興,正是蘇軾幾次被貶的遭遇才鑄就了他非凡的文學功業。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蘇軾在黃州時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賦》。
課文學習:
一、朗讀課文,熟悉課文,掌握字詞
二、課文內容學習
1、分析鑒賞:"一切景語皆情語",閱讀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寫景的句子,結合前后語境,體味這些句子中蘊涵了蘇軾怎樣的情感。
蘇軾的世界 :
霜露、木葉、人影、明月
(原本為一派蕭瑟之景)
月白風清
(蘇軾卻見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無美酒佳肴,未免辜負了這月白風清的良夜。)
從中可以看出蘇軾"超然"的情懷和他曠達的心胸。
2、金圣嘆在《天下才子必讀書》中說:"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從中可見,后賦和前賦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請同學們閱讀《后赤壁賦》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兩次赤壁之游的具體地點是否一致?觀賞的景致是否相同?
觀賞點由赤壁之下轉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側重游水、賞月,第二次側重游山。
2)、找出兩賦中對赤壁夜游時景致的描述,比較一下兩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賦》)
感受: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
感受: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3、仔細閱讀《前赤壁賦》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賦》的第二自然段,比較一下,在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兩賦有沒有什么不同?
前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后賦:"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賦:將個體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賦:個體的渺小,自然的強大,對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蘇軾眼中,面對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
4、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在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一種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比較:兩賦中的情感變化有沒有什么不同?
前賦:樂→悲→喜
后賦:樂→悲、恐→空(無奈之情)
三、 作業:寫一篇寫景的小散文
四、 總結
附:板書
情感變化: 樂→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夢
[《后赤壁賦》教案(蘇教版高三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5.后赤壁賦的教案
6.后赤壁賦優質教案
7.后赤壁賦優秀教案
8.蟬的教案設計
9.閣夜教案設計
10.《草》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