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在一個教學改革的時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風起云涌,我們中學語文教師面臨著很多誘惑:各種課改新理念、名目繁多的課堂新模式、炫目多樣的多媒體等等,我們處在這樣的“亂花”叢中,更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讓理智戰勝熱情,看清各種誘惑的真面目,冷靜的處理我們的教學內容、確定我們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應體現在教學內容的重構與調整方面。但是我們的新課改只是對課程內容作了調整,卻沒有涉及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新課標》中提到“努力改革課程內容”“應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但是如何操作就沒有具體的闡述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出現五花八門的解讀。例如對《故都的秋》這篇散文,就可以設計出各種不盡相同的教學內容:可以分析文章的結構,可以賞析文章的悲涼美,也可以發動學生對文章進行評判等等。到底應該如何確立教學內容,這一責任就落到了我們一線教師的身上。
語文學科沒有明確的定性。什么樣的的才能算是語文水平高的人呢?字寫得漂亮、話講得清楚、看別人的文章能看得懂、自己寫文章能寫出分量,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我們應該怎樣去確定教學內容呢?
我們手頭上有很多資料,我們可以把它們作為參考,但不能全盤照搬。用句魯迅先生的話就是“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我們也要實行拿來主義。對這些資料,我們要有分析、有辨別:
一、課標與考試大綱
課標與考試大綱只是一種導向。相對于整個高中教學而言,考試大綱確定的范圍太狹隘,太過功利性,如果我們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來教學生,那么我們教出的學生只能是一臺臺考試的機器。這與我們的課改是背道而馳的。
二、教參與教輔資料
不能不說我們的教參很單調,大多是分析主題、結構、寫作特點,教輔資料倒是名目繁多,內容豐富,但據此來確定教學內容,勢必會陷入題海。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本好比一個鑰匙,學生拿了它可以去開其他的書庫。”我們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讓他們成為知識的倉庫。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從心里喜歡語文,才能有學習的 動力。要使學生對語文感興趣,關鍵是要使他們對文本有真切的感受,真正體會到文本的妙處。
我們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創設情境,讓學生的心情放松一點,并能對癥下藥,使學生樂意與老師以及其他同學分享作品。
其次,要處理好自主合作的關系。
新課程改革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成為一線教師的工作重心。我們的老師、學生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很多學生喜歡填鴨的方式,因為這樣自己可以少動腦、少動手。除了課堂上要指導學生自主、合作之外,更要把著力點放在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上。因為現在學生有大量的自主學習時間,我們要為學生介紹學習的方法,并且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第三,要處理好講授與練習的關系。
我們總是強調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這是必要的,但絕不可把“講”和“練”視為禁區,認為講授就是滿堂灌,練習就是機械化。我們的教學方法是豐富多彩的,講授和練習時其中最基本的兩種。講是教師的基本功,學生能否對語文感興趣,和教師講的水平密切相關。練則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
我們要正確處理好講和練的關系,不可談虎色變。講要講好,練要練好。我們有時感到奇怪,課本中的文本大多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一片片優美的文章,為什么我們的學生不喜歡呢?為什么他們不能從中體味到美呢?我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師口中講出來的不是故事,而是練習。把文本分解得支離破碎,使文本喪失了原有的美感。
而要讓學生練好的關鍵是指導要到位。拿作文教學來說,“滿腹經綸,字字珠璣”是語文教師對學生寫作的終極夢想,但這只是夢想而已,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能夠寫出一篇合乎文體要求的作文就很好了。我們對寫作教學必須作出科學客觀的定位,在作文的根本點上下功夫,還作文以本色,走自然樸素,真情實感之路,讓學生打好基礎,先求文通,再求出彩。
從2004年到現在,新課改已有五年了,經過這幾年的實踐,特別是最近一年的教學實踐,我對新課改的認識逐步由模糊到清晰,在課堂教學中也逐漸得心應手,特別是學校推行的“六要點”教學法,更為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在下階段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學習,形成自己的思想和風格,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思想者,然后才能是一個教育者。一個教師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與風格,只能是一個教書匠,新課改為我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我們要把握時機,認清形勢,不斷升華自己,做一名合乎素質教育要求的優秀老師。
[勿讓亂花迷人眼(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
2.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3.教學論文評語
4.生物教學論文
5.數學教學論文
6.關于美術教學論文
7.識字教學論文
8.地理案例教學論文
9.英語對話教學論文
10.會計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