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語文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的確能啟迪人的心智,增長人的見識,陶冶人的性情。身為語文教師,我們要著眼于精神,著力于文字,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慢慢讀、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賞,靜下心來走進文本,感受課文的意境,感悟人物的內心,體會故事的內涵,領悟汲取中華文化的精華,在文本語言的世界里暢游翱翔,盡享語文的芬芳曼妙。發現領悟祖國語言的絕妙精深。
關鍵詞:品讀語言 感受意境 感悟形象 領悟內涵
語文,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青少年而言,能啟心智,長見識,陶冶性情,誘發不盡的遐想。可以說,語文確實是獨具魅力的。面對斑斕多彩的語文世界,身為語文教師,我們要著眼于精神,著力于文字,課堂上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慢慢讀、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賞,靜下心來走進文本,領悟祖國語言的絕妙精深。用朱光潛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慢慢走,欣賞啊!”現在就以《嫦娥奔月》為例子,談談筆者的一些做法。
《嫦娥奔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個動人的神話傳說,敘說的是美麗善良的嫦娥為了使老百姓免于受害,自己吃了長生不老藥飛天奔月的故事。課文情節曲折,意境優美,人物特點鮮明,洋溢著對真和善的追求,對學生有較大的教育意義。教學時筆者抓住幾個極具內涵的語言點,引導學生慢慢品味,盡享語文的芬芳曼妙。
一、品讀語言,感受課文的意境美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誦讀,是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是品味文本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通過誦讀,感悟語言含義,體味語言節奏、韻味,乃至于感知課文形象,領悟文章風格特點,從而使學生在文本語言的世界里暢游翱翔,對文本產生自得的美感。
《嫦娥奔月》一文中有一段話具體描寫了嫦娥奔月的情景,為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其意境美。 筆者就抓住關鍵詞“飄飄悠悠”“碧藍碧藍”引導學生比較品讀: 這兩段話有什么不同,哪個好,好在哪里?
(1) “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她飛出了窗子,飛過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碧藍的夜空掛著一輪明月,嫦娥一直朝著月亮飛去。”
(2)“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悠地飛了起來。她飛出了窗子,飛過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碧藍的夜空掛著一輪明月,嫦娥一直朝著月亮飛去。”
通過反復品讀,展開想象,孩子明顯感受到用上重疊詞“飄飄悠悠”能讓讀者感覺嫦娥的身子很輕很柔,有一種飄蕩的美感;而“碧藍碧藍”是很藍很藍的,藍到了人心里,語言形象鮮活。而“飄悠” “碧藍”不能讓人產生強烈的美感。由于重視誦讀,善于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誦讀,學生在讀中不但品出了用詞的精確,豐富了語言積累,培養了語感,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欣賞品味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也得以提高。
二、品味語言,感悟人物的內心美 觸摸人物內心
語言的運用不是孤立的,詞語用得是否恰當,是否富有表現力,要看詞語所在的語言環境。如果就語言論語言,那將索然無味,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我們應該以語言為載體、為中介,品味語言所表現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不是提倡脫離課文去孤立地欣賞語言,或是對某一詞語進行繁瑣考證,旁征博引,甚至大加發揮;而是要按照“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的原則,把關鍵詞語或一段文字放到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品味咀嚼,把文本的語言和作者的構思、立意等聯系起來加以分析,從而使學生洞幽燭隱,見微知著,把握精髓,觸發聯想,更深刻的領會語意的內涵和作者的匠心。
《嫦娥奔月》的主人翁嫦娥心地善良。為了使孩子透過語言,感悟人物的內心美,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自由讀3--7自然段,想想嫦娥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用“ ”在原文中劃出相關的語句。
當孩子們找出一是“接濟貧苦的鄉親們”,二是“與逢蒙周旋,最后不顧一切吞下仙藥”這兩點以證明嫦娥的善良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觸摸嫦娥的內心:
師:什么是“接濟”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樣接濟貧苦的鄉親們的嗎?(稍停)例如:村東的王二家沒米下炊了,孩子們圍鍋臺餓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生:……嫦娥知道了,二話沒說,拎起自家的米袋就往王二家奔去。
生:村西的李三家又添了一口,孩子是生了,卻沒有一塊布來包裹,嫦娥知道了,就立即送去了衣服、布料。
師:這種給以物質上的具體援助,就叫--
生:接濟。
師:這樣事例說也說不完,用文章里的一個詞來講,就是--
生:經常。
師:這樣經常把貧苦鄉親裝在心里的嫦娥,怎么會不讓人尊敬喜歡呢?第二件事情“吞藥”更能表現嫦娥的品性。
師:面對逢蒙的威逼,嫦娥想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生讀:嫦娥心里想,讓這樣的人吃了長生不老藥,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嗎?于是,她便機智地與逢蒙周旋。
師:“周旋”,什么叫“周旋”呢?四人小組討論。
(學生議論,匯報)
師:這樣,我們來通過表演來再現那個周旋的場景。
(同桌表演,班級匯報)
“逢蒙”:快把仙藥交出來?
“嫦娥”:仙藥?什么仙藥?
“逢蒙”:別裝蒜了,你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得到的,那天,你丈夫把藥交給了你,是你藏起來了,說,藏在那兒了?
“嫦娥”:你一定聽錯了,那天是他采的草藥賣了錢讓我藏起來的。逢蒙兄弟,你缺錢嗎?我送你一些。你先坐下,喝口水,我來給你拿。
“逢蒙:哼,別跟來這一套,我不會聽錯的。(接著翻箱倒柜搜起來)
教學中,教師真正做到給足充分的朗讀與感悟的時間,讓學生抓住“接濟”“周旋”等關鍵詞句細細品味,認真地與文本展開對話,憑借語言文字從表面到內在,層層深入地感悟理解內容,去感受語言的冷暖,感悟字里行間流轉的真情。這樣美麗善良、機智勇敢的嫦娥就活在了同學們的心里。語文也就這樣撞擊了學生的心扉,在學生的心中催開了一朵絢麗的精神之花了。
三、品析語言,體會故事的內涵美
引導學生感受真、善、美是整個教育的任務。《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審美的樂趣。”語言本身不同于其他,它是情感的載體,這其中蘊含著作者的情感,也可讓讀者讀出不同的心靈體會,而這種情感的領會不可能如空中樓閣般脫離文本,必須立足于文本,文中同一個字、詞,不同的人用在不同的文段中往往都會體現出不同的感情,所以,立足于文本的教學,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諧統一,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人們常說,美的力量是永恒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從遠古一路走來,盡管一走就是數千年,可人們還是由衷地喜歡它,一輩輩地傳誦著,就因為故事中蘊藏著動人的美!為了幫助學生透過語言去體會故事的內涵,教師引導道:“當嫦娥身體輕起來,飛出了自己精心收拾的那個溫馨的家,飛離了自己曾經與鄉親生活過的村莊,越飛越高,心中涌起的最強烈的情感應當是什么?當學生說出“遺憾”“留戀”“無奈”“戀戀不舍”等詞語,揣摩出嫦娥留戀、關愛人間,深愛丈夫的美好情感時, 領悟企盼團圓的中秋節佳節的產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可教師還不滿足,追問道:除了課文嫦娥為民吞吃仙藥奔月的故事外,你還聽過關于嫦娥奔月其他的傳說嗎?生興趣盎然講述嫦娥偷吃仙藥的故事后,師趁機拋出:“偷吃與被逼吞吃這兩個版本,你更喜歡那一個?為什么?”引導學生比較兩個不同版本故事內涵的差異。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一顆善的種子伴著情感雨露自然植根于孩子們的心里。最后師生的情感產生了共鳴:美好的月亮,美好的嫦娥,美好的故事,這是人們內心對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嫦娥奔月在作者眼里成了美的永恒。至此對孩子們進行真、善、美的教育已經不言而喻了。
四、拓展語言,領悟中華文化的精華
拓展延伸,應該是直接指向文本的,是源于文本的“拓展”“延伸”,其目的是使文本更豐滿,有錦上添花的意味,也使學生在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得到能力的提升。因而,拓展延伸既要擴展學生的視野,又疑。因而,拓展延伸既要擴展學生的視野,又要依托文本,只有這樣才能深入的理解課文而又不局限于課文,實現知識能力和情感教學統一的教學要求?br>
語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的體現,學習語言,同時也就是對沉淀于語言中人的生命的體驗,課堂中,教者努力使學生站在文化的平臺上對作品的語言揣摩、品味,在揣摩、品味中,語感、情感和表達能力同構共生,為學生的不斷生成打下堅實的語言底子。學語文在于積累,語文美在它的博大精深,于是在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領悟中華文化的精華。
師:月明星稀,風清月朗,我們仔細聆聽,也許會聽到千年前的思念之音---后羿于月下徘徊低吟,嫦娥月中傳來錦書---于是,有心聆聽的詩人、詞人創作了大量借月抒情的名篇。我們來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詩句里面有月亮?
生: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月的遐思,月的美感,引起學生對月詩句的積累欲望。趁著孩子們興趣正濃,最后師激情導讀:因為一個動人的傳說,因為有了美麗的嫦娥,因為英雄心頭的淚,便有了一輪多情的月。讓我們心懷千年前裙袂飄飄的廣寒仙子,讓我們共同祝愿美好的情感永駐人間,共同“把酒問青天”,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讓我們在音樂中朗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堂結束,語文的學習沒有結束,通過創造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讓學生帶著學習期待離開課堂,無疑是明智之舉。
語文是有生命的,閱讀更是充滿靈性、充滿快樂的。阿爾卑斯山矗立著的石碑上寫著“慢慢走,欣賞啊!”它在提醒行路者,不要忽略了道路旁風景的美。走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慢慢走,讓學生醉心于文字的靈動,詞句的絕妙,盡享語文的芬芳曼妙。就讓我們語文老師做學生起飛的空氣吧!讓他們在語文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讓語文的課堂魅力永遠彌漫著芳香。
2009年10月
參考文章:《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6.5期
語文課姓語,語文教學應該以語言為基本。品味語言是閱讀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語文課要關注文字,所有教學細節無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發,并緊緊圍繞文字形成波瀾,要“著眼于精神,著力于文字” 姹紫嫣紅,春色無限。
語文帶著中華民族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教師如果想奏響語文的贊歌,必須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熱愛語文,掌握語文的能力,他們的人生也會更加精彩,更加有魅力!
重視語言的品味,就引入了對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韻味體悟的源頭活水。
“語文是一門美麗的圖畫。其實語文僅思想美、情節美、語言美,而且能夠陶冶人的心靈,凈化心靈的每一席沃土。教育家于漪曾對語文作這樣的評價:“哪一門學科能有語文那樣的靈動蘊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語文世界的斑斕多彩。”細想,的確如此,唯有語文課,我們才能想象那“淮水東邊舊時月”,傷感那“楊柳巖曉風殘月”體味那“明月幾時有,把 酒問青天”,珍惜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憐惜那“恰似那一江春水東流”,揮灑那大江東去浪淘盡“,感悟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之樂”。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何等的啟心智、長見識!
如果說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即培養提升學生的語感。那么,閱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接觸、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言語形式。學習過程則應緊緊抓住幾個極具內涵的語言點,巧妙點撥,總結比較,力求讓學生探究出語言之外的神韻,文章深處的意蘊;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激勵、引導、啟發,將學生逐漸導入文章的內里,語言深處,感知作家的深度情思,發現祖國語言的絕妙精深。
阿爾卑斯山矗立著的石碑上寫著“慢慢走,欣賞啊!”它在提醒行路者,不要忽略了道路旁風景的美。走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慢慢走,請醉心與文字的靈動,詞句的絕妙,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找一處基點。
語文課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身為語文教師,課堂上,我們要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慢慢讀、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賞,靜下心來走進文本。用哲學大師海德格爾的話來說,就是--“徜徉在語言之途”。
語文不僅思想美、情節美、語言美,而且能夠陶冶人的心靈,凈化心靈的每一席沃土。
借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現,進而走進其豐富的內心世界,獲得情感的陶冶與心靈的熏陶。
丁培忠先生曾說過:“語文這種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這種工具,你不用它便罷,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賦予它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
[慢慢走,盡享語文的芬芳曼妙--《嫦娥奔月》教學談]相關文章:
2.嫦娥奔月教學課件
3.聲聲慢教學課件
6.文字曼妙,心舞飛揚
8.文字曼妙 心舞飛揚
10.淺談小學語文漢語拼音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