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第1課時 (總第7課時)
教學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 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3、 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4、 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 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 教學導入:
通過復習前一課內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區別。
二. 介紹作者:黃仁宇(見教材框文)
三. 詞語積累:
(1)注音正確有誤的一項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廚
B.馬廄jiu 餓殍piao 老羸lei 溝壑he
C.譎jue詐 桴fu筏 經筵yan 商鞅yang
D.贈儀yi 篡chuan位 熱忱chen 貴戚qi
(2)判斷解釋有誤的一項( D )
A.形影相隨(跟隨) 毫不諱忌(忌諱) 斬釘截鐵(砍斷)
B.禮尚往來(崇尚) 不為已甚(太) 改弦更張(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無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針見血(看見)
D.百家爭鳴(發表意見) 截然相對(界限分明) 融會貫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提示:課前提示內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細比較,找出二人的差異,進而研究造成這些差異的時代根源。
四. 內容板書:
相同點 相異點 個性原因 間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隨,宗旨相配。 生活態度 輕松愉快 對人性看法 性惡來自先天 對“禮”的看法 重視 閑雅熱忱 春秋時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緊張 人性本善 不重視 革命性 戰國時期,國君草菅人命
五. 討論:作者認為,孔孟的差異,折射了春秋戰國時期間劇烈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如此早熟,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要解釋這種現象,應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你認為應該怎樣結合中國歷史地理特點來解釋這種現象?
(教師不說標準看法,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孔孟》第2課時 (總第8課時)
教學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 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3、 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4、 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 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難句理解:(可穿插于內容清理中)
1. 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提示:所謂“緊張”,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2. “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 “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表因果關系,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
提示:不恰當。“針對”一詞不表原因,而上文內容也并不是什么“條件”。應改為“因此”。
4. “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
5. 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6. 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
7. 何謂“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
8. “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9. 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異。(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3.研究歷史文化現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并以之為依據。
二、 完成課后練習。
課
后
記 審
批
[孔孟(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