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雙語實驗學校:康雪婷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蘆蓬上滿載著白霜,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一、教材分析與設計思路
《秋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首詩歌,詩人何其芳用樸素但又意味深長的語言描繪了三幅農家秋天的場景,即農家豐收,霜晨歸漁和少女思戀的景象,創設出一種悠遠、寧靜卻又充滿豐收喜悅的氛圍。整首詩就是三幅畫面的組合,詩人融情入景,詩歌入情入神,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熱愛秋天,贊美秋天的情懷。
在新課程背景下指導學生學習《秋天》這首詩,我希望能充分發揮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學生學習了這首詩以后能夠舉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詩歌學習的基本方法與思路,從而為學習其他詩歌鋪平道路。因此,我緊緊抓住詩歌語言凝煉形象的特點及本身所具有的強烈的情感,結合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把握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遵循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在教學設計時以把握情感、體會意境、品味語言為核心,努力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以“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語文課堂,從而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作為教學的基本理念。
本節課是以詩--畫--歌為學習線索設計三個教學環節的,希望在環環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流水線作業,創造出一種既有語言美,又有圖畫、音樂美的氛圍,使整堂課具有詩情畫意,以此激發學生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在美的氛圍之下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熏陶漸染之中獲得審美愉悅,提高審美能力,實現以詩意解讀詩意的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描繪畫面來把握作者的情感,體會詩歌的意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過品味語言、仿寫歌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秋天,贊美秋天,熱愛秋天。
三、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并正確注音。
2、讓學生收集關于作者以及本文的一些情況,譬如作者的生活年代、主要作品、作品風格、本文的寫作背景等等
3、與學生一起在課外收集描繪秋天的詩文,感受不同作家筆下的不同的秋天,為課堂學習中做到旁征博引做準備。
4、閱讀何其芳的其他詩作,豐富自己的底蘊,為能游刃有余地處理課堂突發事件作準備。
四、教學過程
(一)古詩插花,導入新課
大家昨天收集了描繪秋天的詩文,感受到不同作家筆下的秋天,誰愿意把自己收集的成果與大家共享……
從大家的朗誦中我們既感受到了“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肅殺,也感受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凄涼,更感受到了“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邁,那么在現代詩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將是一個怎樣的季節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秋天》,去領略詩人筆下濃濃的秋意。
(二)相互交流,了解作者
通過預習,關于作者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呢?請用簡潔的語言將你所收集到的信息與大家分享。譬如作者的生活年代、主要作品、作品風格、本文的寫作背景等等。(通過此方式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
(三)學生朗讀,感受秋天
感受詩歌,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對,是朗讀。快速回憶以前學過的朗讀方法,朗讀應注意什么呢?學生發言,老師總結出朗讀的四大要點,即:
1、劃分節奏(停頓,語速)
2、標出重音(理解詞意)
3、注意細節(拖音、語調、抑揚頓挫)
4、體會情感(詩人、自己)
下面就請同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語段朗讀,朗讀之前先要從技巧方面對詩歌進行處理,選擇一位同學作組長,等會向同學介紹朗讀時的處理方法,其他同學可以自由補充,朗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個別朗讀,齊讀,四人合作分角色朗讀都行,先在小組內范讀,范讀時要做到旁若無人。
學生分組朗讀,教師穿梭于學生之中解決一些疑問,等聲音漸漸低下去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展示合作的結果。
第一組組長:我們選擇的是第二自然段,這一段中的“撒網”的“撒”,“收起”的“收”寫出了漁民捕魚的動作,要重讀,“輕輕”要讀出悠閑自在的神態。 生②補充:“滿載”要重讀,因為它寫出了豐收的喜悅,還要把喜悅之情朗讀出來,“游戲”一詞也要重讀,讀出輕松、自如又自得的情感。 生③補充:搖著歸泊的小槳要吸氣,才能把后一句讀好。 朗讀方式:四人齊讀。
第二組組長:我們選擇第一段,這一段中的“飄”字要讀出拖音,讓人感覺伐木聲象輕煙一樣,有質感,更形象。“飽食”“肥碩”要重讀,因為它們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豐收的景象,“棲息”一詞既寫出了秋天在農家里的景象,又創造出一種閑靜的氛圍,讀的時候,聲音不必太響,但語氣要重。 朗讀方式:每人讀一句,最后一句大家齊讀。 讀完之后師請學生評論。
師總結,朗讀時是要注意抑揚頓挫,但要防止出現矯枉過正的場面,師請選擇這一段的所有學生朗讀,女生讀①②句,男生讀③④句,齊讀最后一句。 師:讀得很棒,男女合作很成功。
第三組組長:我們這一組也選擇了第一段,“滿披”一詞也要重讀,因為它寫出了秋日清晨露珠之多,可見空氣非常清新。 朗讀方式:一名女生代表全組作朗讀表演。 師:劉玉潔同學的朗讀真是聲情并茂,老師還特別注意到她朗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時”面帶微笑,不僅借助聲音,還借助表情讀出了豐收的喜悅,下面請選擇第三段的同學來展示一下自己合作的成果。
我們這一組認為“寥闊”,“清洌”要讀得緩慢一點,因為它們寫出了草野和溪水的特點,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是疑問句,要讀升調,“夢寐”一詞要重讀,讀出牧羊女對牧童的思念。 朗讀方式:一名女生代表全組作朗讀表演。
(四)老師范讀,品味秋天
聽了大家這么精彩的朗讀,老師也想加入到大家的行列,為大家試讀一遍。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聽朗讀邊展開想象,看你的眼前會浮現出什么樣的畫面,為這些畫面名一個整齊的、別致的名字。引導學生分析三幅畫面,感受三幅畫面的意境。
第一幅畫面:農家豐收圖 鐮刀、背簍、瓜果
露珠 、稻香
第二幅畫面:霜晨歸漁圖 網、蘆蓬、小漿、漁船
冷霧、 霜
第三幅畫面:少女思戀圖 蟋蟀、溪水枯涸
草野、笛聲
作者用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那么我們能不能也用詩一般的語言讓這些畫面再現呢?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為你描繪一幅畫面。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鳴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下面請同學們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畫面,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先請大家七嘴八舌地說,準備充分之后再說給大家聽。魯迅先生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現在請我們班的勇者亮自己的風采。
講述得太美了,同學們也沒有吝嗇我們的掌聲,接下來還有誰愿意試一試?
(五)師生合作,品析語言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這首詩的情感美,想象出了她的畫面美,體會到了她的意境美,那么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藝術的呢?下面就讓我們師生一起品析語言、點擊精彩!同學們可以從感官角度、修辭、字詞的錘煉、以及寫作順序等角度進行賞析。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里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松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為什么“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六)仿寫歌詞,歌唱秋天
詩歌詩歌,好的詩就是一首歌,這首詩讓我想起了童年的一首歌《春天在哪里》,現在我把這首詩的第一小節改成了歌詞,大家想不想唱一遍。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豐收的農家里,
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還有那背著背簍的農家女。
其實創作并不難,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下面大家小組合作就把這首詩的二、三節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詞改寫成一首歌,小組內演唱。
(七)老師總結,贊美秋天
秋天是一首詩,讓我們品味;秋天是一幅畫,讓我們描繪;秋天是一首歌,讓我們吟詠。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夢。秋天很美,美在豐收,美在成熟,美在天高云淡,美在落日長煙,美在那黃昏的牧童,美在那暮色里的笛聲。其實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發現。同學們,讓我們用眼睛去觀察秋天,用耳朵去聆聽秋天,用心去感受秋天,用我們的筆去描繪秋天吧!
(八)板書設計
(九)作業:
1、喜歡畫畫的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文字畫一幅畫。
2、喜歡音樂的同學為這首詩歌配置背景音樂并有感情地朗頌。
3、喜歡寫作的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文字改寫成散文。
(十)教學評價: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這首詩寫得很美好很純凈,像世外桃源;詩不長,僅三節。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鑒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及體會詩歌優美意境,品味文中優美詞句作為本文的教學重點,設計教學時數為一課時。在這堂課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學習投入,討論認真,探究深入,整個課堂氛圍活躍并且自主,在討論的過程中還出現了幾次小高潮。我認為這堂課的“亮點”有以下幾處:
一、學生自主,老師引領
由于本單元以描寫自然景物為主,因此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老師已經引導學生逐漸明確了品讀語言的一些方法,因此本節課主要交給學生運用這些方法來自主體味。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學生們基本上獨立完成了對這首詩歌的品讀,老師在一旁起到的只是引領方向,友情援助,適時點撥的作用。
二、 由表及里,推敲語言:
詩的語言精煉、濃縮、字少意多,有極強的表現力。我們引導學生讀詩,通過對詩的用詞的研究、鑒賞,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歌的價值,還可以為學生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提供經驗。好的詩常在煉意、煉字、雕詞琢句上獨見功夫,往往是窺一斑而見全豹。因一字而盡傳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講;在“一字”上進行“點撥”啟發學生認真地思考和體味。
三、由此及彼,學以致用
品味推敲詩歌的語言不但可以用于詩歌的賞析上,也可以運用于詩歌的寫作當中。因此在“讀詩”、“品詩”的環節之后,我又設置了一個“寫詩”的環節。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范例,請大家在結合上下文營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細細推敲之后,改寫歌詞。學生們通仔細斟酌,反復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頗有讓人眼前一亮之處。
品詩的方法諸多,但我認為一課一得,在一堂課上能夠引導學生明確一種品詩寫詩的方法,也是可以給他們帶來一些切實可行的幫助的。詩歌教學,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所以我認為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的個性皆能得到張揚。
陶行知說:“一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所以,我希望當學生學習了《秋天》這個“點”之后,應該能掌握一種賞析詩歌的方法,能主動地去閱讀并能較深刻地理解現代詩歌。一節課的結束并不等于一個“。”,而應該是更多的“?”和“……”,它可以把我和我的學生們引向更廣袤的語文天地!
[《秋天》教案設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9.人教版秋天的懷念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