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即景抒情詩四首》(粵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7-12-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的  1 能夠背記《登幽州臺歌》《望月懷遠》; 

          2 明確“賞析”的一般操作 

          3訓練將詩句轉變成畫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第二課時(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內容 “賞析”一般操作解說,學生賞析《春江花月夜》中江月與人融為一體的詩句 

步驟 

一 口頭作文導入 

二 示范性例說“賞析”的一般方法 

(一)簡要說明賞析的基本方法,并板書如下: 

1 再現“畫面”,揭示“情意” 

2 扣住“詩眼”,從字面含義深入到“關系含義” 

(二)以課后練習題具體講解 

1 展示第1課練習一,說明再現“畫面”,揭示“情意” 

思考探究一   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詩中有畫”是王維上水田園詩的顯著特點。請以《積雨輞川莊作》為例對這一藝術特色簡要說明。 

答:頷聯“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這兩句歷來都被稱為寫田園風光佳句,其原因就是詩句勾勒的幅畫面非常美:在一片廣漠空曠的水田之上,白鷺翩翩飛舞;在層巒疊翠的夏日叢林之中,黃鸝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兩種景象相映襯,將積雨之時的輞川山野寫得生機盎然。誠然,這兩句詩動靜視聽各種角度巧妙結合、青白黃綠不同顏色相映成趣。表現了詩作主人公對田園生活贊美向往。 

2 展示第3課練習五,說明扣住“詩眼”,從字面含義深入到“關系含義”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麗空好音。 

解釋:“自”在這里是“獨自地,孤芳自賞地”的意思,“空”是“徒勞地,浪費表情地”意思。歸納起來,它們有如下三層深意:①暗寫局勢的動蕩,“自” “空”狀寫出丞相祠堂荒涼冷清,也許未必是人們對蜀相真的淡忘,而因為戰爭頻仍,人們為生存奔波,哪里還顧得到這里的蜀相啊; ②反襯世道的無情,“自”寫出了碧草自有情,盡管無人欣賞,但它卻“當春乃發生”,向丞相呈現一片春色,而“空”寫出了黃鸝更有意,雖然沒人理睬,但“不平則鳴”,為丞相送上一曲春歌,如此的碧草黃鸝有情有意,有力地反襯出世道的無情;③抒發不遇的憤懣,一“自”一“空”點染出那種“花開花落無人知”的況味,詩人懷才不遇的郁悶也就出兩個字透露出來,一生心懷蜀相當年一樣雄心壯志,不曾有誰能知遇,如今人老多病獨自一人來到這冷清孤寂的丞相祠,憑吊先人的心境,又有誰人知曉呢? 

三 鑒賞《春江花月夜》 

(一)聲讀(全班齊讀兩遍) 

(二)意讀,請學生練習課后練習二,找到江月與人融為一體的詩句,教師展示基本解讀的文字: 

“春江潮水連海平”四句總寫春江月夜中壯麗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之中最為動人的良辰美景。入題即是一幅壯麗的畫面:江海連潮,月共潮生。“生”,寫出了明月隨著奔騰的潮水噴薄而出的宏大氣勢。月光閃耀千萬里遠,又有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 “江流宛轉繞芳甸”二句寫了令人心馳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彎曲著繞過雜花叢生的江邊沙地,月光傾瀉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層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覺飛”四句寫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凈之景。月光蕩滌了世間的一切,這才有“流霜不覺飛”, “白沙看不見”。此處虛實結合,最后整個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輪明月的清輝。這樣一輪獨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發了詩人無限的深思和遐想。“江畔何人初見月” 六句是對自然的發問和對人生的思索。自古以來,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這一輪明月呢 ?明月又是什么時候開始照耀人間的呢?古往今來,在亙古不滅的時空面前,人們或奮發圖強,或得過且過,或及時行樂,卻終有一死,無法與亙古的時空永遠相伴。但詩人由此出新,認為個體生命雖有限,但一代一代連續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生命的延續。不像這明月,永遠只是一個樣子。詩人以群體生命的延續回答了這個令人類永遠感傷的宇宙命題。接著寫明月在天,孤獨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卻又永遠難以等到。月光下是奔騰而去的大江急流。詩人讓詩情向縱深發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無情,很自然地將筆觸轉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上來。“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寫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相思之情。 “白云”飄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是地名,但這里并不確指,是泛指離別之地,且古詩文中“楓”、“浦”本就是離別傷情之所。“誰家” 與“何處”互文見義,由一家一處聯想到人間千千萬萬家的離愁別恨。一地相思,兩處離愁,往復回環。這是一種詩意的痛苦,發自內心,纏綿悱惻,可謂不招自來,揮之不去。 “可憐樓上月徘徊”四句寫思婦對游子的思念。詩人將“月”擬人化,寫月之“徘徊”,既寫出了月的自然屬性,光影明滅,浮云游弋;又賦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憐憫思婦的孤獨寂寞,久久在樓上徘徊而不忍離去。月華灑落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可這反而令思婦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這有點惹人愁思的清輝,可是“卷不去”、“拂還來”。將相思之苦寫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動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和迷惘之情。“此時相望不相聞”四句寫思婦對游子的思念之深進而引起的無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讓她難以入眠,想到遠在他鄉的游子,也許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發托月傳情的癡心。“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可是鴻雁長飛,月華難遞;魚兒躍動,只見陣陣波紋。向來有傳信功能傳說的魚兒雁兒都無法傳情,那只能借助夢境了。 “昨夜閑潭夢落花”六句寫游子的相思之情。詩人用春夢、落花、流水、殘月四種傷情的意象來烘托。夢境是那樣迷情惆悵:花落幽潭,春光將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帶走的不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婦的青春和愛戀、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漸漸失望的思緒,隨之而來的又將是難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霧逐漸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婦,碣石瀟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幾重! “不知乘月幾人歸”二句寫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幾人乘月回鄉;情人間的離情,伴著將落的殘月,灑落在江邊的樹林之上……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月華柔情、詩人之情相互交織,裊裊不絕,搖曳生姿,引人深思。 

四學生課堂作業,從《春江花月夜》的詩中選出最能感動自己的并且江月與人交融一體的詩句,進行賞析,寫在作業本上。 

  

第二課時(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內容完成講評上一課作業,重點賞析《望月懷遠》并完成詩改寫成散文的作業 

步驟 

一 導入 

二講評上一課賞析作業,以鼓勵為主,表揚幾個很有靈氣的同學,同時講解展示課后練習二 

思考探究二 《春江花月夜》全詩以月的升起、高照、西斜、沉落過程為線索,將月與江、月與花、月與人相結合,構成充滿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美麗畫卷。請找出江月與人融為一體的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江月與人融為一體的詩句有: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畫面再現:西樓上,滿懷情思的女主人在月光里,獨自徘徊,只有那月影似乎頗有深情地伴隨著她款步地來回走動,那面平日梳妝的明鏡,也應該映照著久別情人的女主人的姣好卻很憔悴的容顏吧。 

情境分析:這里有情的人和原本無情的月融為一體,詩作主人公將難以言狀的內情移入一片月色之中,使月兒也富有了深情;“徘徊”一詞,既也寫人款步沉重,又寫月似乎也戀戀不舍離人而去,這就更顯出人的孤單,“妝鏡臺” 暗示著女主人的容貌姣好,而前一個“應”字,便寫出“女為知己者容”的失落感:既然心上人遲遲不歸,我還有必要梳妝打扮嗎?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畫面再現:此時此地天涯一方的人可以通過天上那輪明月照看著對方,可是彼此間的訊息卻無法溝通,只希望我的思念能夠隨著月亮的清輝流向你的所在,照在你身上。 

情境分析:“相望”與“不相聞”的對比,更顯出相思者的無奈,而想望著把這無限的相思變作月亮的清輝灑向思念著的人,又把抽象難言的情思寫得具體而又生動,更表現出相思者的情真意切。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畫面再現:滾滾東去的長江,你流失的還有我無限美好的青春年華,邵華不再啊,我那姣好的面容也將象那漸漸西斜最后沉入無情的江潭的月亮一樣。 

情境分析:觸景生情,移情于景,用江水喻代青春年華,強調它的一去不復返的特點,那種青春不再的傷感,便隨著江水傾瀉而出;而目睹漸漸沉入西邊江潭的月亮,又想到自己容顏的憔悴日漸蒼老,那充滿情思的心啊,也隨著皎潔的月亮而西沉下落。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畫面再現:不知道自古以來,有幾個有情的人能趁著花好月圓的良辰回來,只知道,那輪西落的月亮,此時只把清輝灑向那江邊的樹枝上,那無數的枝葉在江風中搖曳,仿佛要把滿身的愁情搖落。 

情意分析:“乘月”與“落月”形成對比,“乘月”二字寫出詩作主人公面對良辰美景期盼與歸鄉的情人團聚的熱切,可是此前“不知”二字,又道出了現實的殘酷,于是下句“落月”便自然承載著詩作主人公理想破滅后的無限的惆悵。詩句移情于物,融情于景,讓可見有形的江樹搖曳著那無形難言的愁思;那種想擺脫而又無法擺脫的纏綿感情,就在一 “搖”一“滿”中,變得那樣的形象而生動。 

三 鑒賞《望月懷遠》 

(一)聲讀(齊讀兩遍) 

(二)意讀,展示基本解讀的文字: 

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既寫眼前所見之景,又是詩人望月懷遠之意的表達。一輪明月從無邊無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無論遠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著詩人博大寬廣胸襟,為千古名句。頷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寫多情之人因為整夜相思難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長。頸聯“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月華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詩人不由得吹滅燭火,披衣踱出房間,凝神望月,而這一輪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緒,詩人不禁久久佇立,直到露水沾濕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難抑的情形。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滿手皆是,可是卻無法送給對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寢,希望在夢中相會。此聯構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詩句,寫出了詩人的悵惘和失意。晉陸機《擬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齊高帝詔問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四 課堂作業,將《望月懷遠》改寫成第一人稱的散文 

(一)搜尋資料,字面意思質疑; 

(二)十分鐘,寫作 

(三)組內互評 

(四)背讀《望月懷遠》 

  

第三課時(2007年5月17日 星期四) 

內容 賞析《題李凝幽居》、《登幽州臺歌》(用口頭改寫的形式) 

步驟 

一 導入(因為停電,沒有口頭作文) 

二 《望月懷遠》改寫作業講評,板書如下: 

改寫的原則:                         改寫的問題: 

1 尊重原作(基本情境)                         1 不完整 (故事) 

2 合理想象(添補空白)                         2 不自然 (線索) 

   3 善于“神譯”(“詩眼”“細節”)              3 不和諧 (情調) 

三 賞析《題李凝幽居》 

(一)聲讀,思考,此詩記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展示基本解讀如下 

首聯“閑居少鄰并,草徑人荒園”寫友人李凝幽居的環境。詩人沿著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走去,尋訪友人幽居之處;小徑通向荒蕪的小園,周圍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隱士身份。頷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寫幽居的靜寂。友人幽居之處旁有一池塘,池塘邊有樹,詩人來到門外,輕叩門扉。月夜之下一片寧靜,敲門聲驚動了樹上的鳥兒,它們發出了聲響,或飛出盤旋一陣又回到巢中。頸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寫回歸路上所見。詩人走過一座小橋,視野開闊起來,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斕的色彩;夜風輕拂,云腳飄移,讓人覺得仿佛山石在移動。詩人反說此景,別具特色,因為“石”并未動,是“云”在動。一說古人認為云“觸石而生”,故稱石為“云根”,所以在這里,“移石”和“動云根”是同一意思。這樣更顯出了環境的幽深而迷人。尾聯“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點明詩的主旨:我暫且離去了,但不久會再來,不負共同歸隱的諾言。前三聯是寫景敘事,作為鋪墊,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二)意讀,討論如下: 

1 此詩記寫了怎樣一個“故事”? 

(明確:記寫了一個詩作主人公訪友未果的故事。) 

2 這次拜訪是不是“初訪”?為什么? 

(明確:不是初訪。因為從首聯可以看出,這聯寫詩作主人公獨自一人一邊回想著友人的居住地很少鄰居的特點,一邊沿著一條長滿小草的小路,走到一個荒蕪的小園里來;如此熟門熟路,初訪者怎么做得到呢?。) 

3 正面寫拜訪的是頷聯,這聯中兩句詩的語序符合“故事”情節的先后順序嗎? 

(明確:不符合。因為“敲門”才有“鳥動”;按說應該是詩作主人公先敲門,這剝落的敲門聲驚動了門外池塘邊樹上的鳥,現在這樣把“果”放在前面寫,讓讀者依“果”尋“因”,這樣寫,不但可以給人新奇感,更能凸現出“僧敲月下門”這個正面寫“訪”的特寫鏡頭。) 

4 頸聯寫歸途的所見,寫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點,這又反映了詩作主人公怎樣的心情? 

(明確:突出了景物的迷人新奇的特點,這反映了詩作主人公頗有幾分興奮喜悅的心情。) 

5 按說,拜訪朋友,卻吃了閉門羹,詩作主人公心情應該是失落郁悶才對,怎么他反而會喜悅呢? 

(明確:這可以從尾聯中得到解釋,因為來訪者與被訪者有個“幽期”,而這位被訪者,本來就是一個隱者,所以來訪者這一路走路,所見所聞,更感到友人“幽居”的清新幽靜,而友人拒訪,又更說明他歸隱的性格,這樣,“幽居”之所清新幽靜的環境,“幽居”之人的超塵脫俗的性格,更加讓來訪者堅定了歸隱的決心和自信;在他看來,遭到拒訪,也許正是友人對自己歸隱誠心的一次考驗,想到此,他便有了一種識破天機的興奮,情不自禁表示“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三)小結,結合練習三進行,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三 《題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詩中所寫之景與所要表現的題旨有什么內在關系? 

答:《題李凝幽居》的主旨是希望遠離喧囂的塵俗社會,歸隱到這幽清恬淡之所。所寫之景,無論是草徑、荒園,還是池邊樹、月下門,乃至橋邊的原野之色、石山的峰頂之云,都始終突出了 “幽靜”“新奇”的特點,在這樣的描寫中又飽和著詩作主人公的喜愛之情,因此,寫景就是為達意鋪墊蓄勢,通過前三聯的層層寫景,最后一聯便水到渠成,直抒胸臆,點明全詩的題旨:“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寫景與表意之間就有了一種內在的因果關系。 

四 鑒賞《登幽州臺歌》 

(一)聲讀,簡介背景,展示基本解讀如下: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此二句從時間角度著筆,“前”與“后”、“古人”與“來者”對舉,用兩“不見” 相連,表現自己的孤獨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樣的賢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見;將來有,我亦不可見,千載而下,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憤填膺,發出了封建社會千千萬萬懷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聲,因而引起千百年人們的共鳴。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想到宇宙寥廓與綿長,個人卻渺小與短暫,更何況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于是傷感無限,涕淚交橫。“獨”字,正寫出了詩人寂寞凄涼的心境,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 

(二)意讀,討論如下: 

1 根據背景材料,概括此詩寫了怎樣的“故事”? 

(明確:寫了一個懷才不遇的詩人,途經故地登上古跡幽州臺,想起修筑黃金臺的燕昭王,聯系現實中的自己,注目無限的天地,感慨萬千,禁不住熱淚橫流。) 

2 兩個“不見”,極力要寫詩人想見的是什么?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意識? 

(明確:極寫詩人想見的是像燕昭王這樣的賢君,表現了他希望能積極參與政事,充分施展自己的社會意識。) 

3 “念”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獨愴然而涕下”? 

(明確:“念”有想象和思考兩層意思:所謂想象,就是極力張開想象的翅膀,翱翔與無限的時空;所謂思考,就是思考自己渺小的個體,短暫的生命,將以怎樣的形式來在這樣光芒無際的宇宙表達自己的存在。詩人之所以會“獨愴然而涕下”,就是感到自己雖然有如此強烈的宇宙意識,但卻反而因此感到孤獨而無奈,自己幾乎無能施展自己,以求自己生命個體存在的意義。) 

(三)小結,討論課后練習一,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   有人認為,《登幽州臺歌》表現了鮮明的宇宙意識和社會意識,有人認為它深含孤獨感。請就此加以分析,并說說這首詩為什么特別感人。 

答:所謂宇宙意識,指詩中那個“念”字句,想象宇宙時空的無限,一方面表現出詩人抱負之非凡,另一方面又在這無限的時空背景下更顯出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暫。而所謂社會意識,當指詩中兩個“見”字句,聯想古代那個思賢若渴的燕昭王,自己便油然而起一種生不逢時的不遇之感,并由此推測未來,更顯出對今人的不屑,那種渴望積極參與政事,意欲施展自己和對現實不滿和憂慮,就充分地表現了詩人強烈的社會意識。因為“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形成強烈的反差,讓詩作深含一種從未有人道及的孤獨感,正因為這樣也就特別感人。另外,詩作特別感人,還因為它的情真意切,發泄了士大夫們的一種典型情緒。征戰途遇古跡登臺而懷古,古今對比,感慨萬千,有感而發,雖然脫口而出,直抒胸臆,但卻因為發出了千百年來懷才不遇之士的共同心聲,所以讀之能不“泫然流涕”! 

  

課后思考 

“懷才不遇”為什么會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中典型心理呢?除了社會原因外,還有無他們自身的性格原因?這種典型心理對當代知識分子產生了什么影響?  

[《即景抒情詩四首》(粵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2.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3.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4.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案

5.人教版高二語文下冊《雷雨》教案

6.《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7.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8.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9.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10.《哪兒去了》冀教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