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備人:孫秀秀 審核人: 時間:2008年12月30日 課時:二課時
學習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內容,把握主旨。 2、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 3、結合自身經歷體會文中的童真童趣。
自學部分
自學要求
一、 搜集并背誦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10分鐘)
二、 朗讀課文,小組成員輪流讀,訂正讀音,標畫文中的難寫的字詞并抄寫三遍。(25分鐘)
自學檢測(10分鐘)
一、魯迅,原名_________,________(籍貫)人,是我國偉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小說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回憶性散文集是__________。散文詩集是___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他的中篇小說__________________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杰作。
二、根據漢字注拼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確鑿 ( ) 菜畦( ) xi shuaì( ) 纏絡( ) 竹篩( ) 覓( )食 yuān bó( )人聲 dǐngfèi( ) 繡( )像 錫bó( ) jiàn( )賞 腦髓( ) kuī( ) 甲 蟬 tuì( ) 秕谷( ) 倜儻( )拗( )攢( )成小球 宿儒( )桑葚( )
三、解釋詞語 鑒賞: 人跡罕至:
機關: 人聲鼎沸:
課堂延伸 第一課時
一、 知識拓展(15分鐘)
自主學習:聽讀課文 要求:圈點勾畫自己喜歡的語句;小聲跟讀,初步體會文章的情味。思考下列問題:1、從題目來看本文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2、兩部分的過渡段是第______段。3、本文抒發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二、 能力提升(23分鐘)
(一)朗讀課文一、二段思考完成下列問題:1、文中的靜態景物有 、 、 、 、 、 、 、 。
文中的動物有: 、 、 、 、 、 、 。2、a.描寫形狀的詞語有
b.描寫顏色的詞語有 c.描寫性質的詞語有
d.描寫聲音的詞語有 e.有情節描寫的動、植物有
3、這段文字所用的修辭方法有A B C
4、本段寫景采用了由______到________、從_____及_______、由_____到_______、從靜到動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色作了有層次的描寫。
5、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強調不必說的內容還是單是的內容?
6、本段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三、課堂檢測 讀“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回答 1、找出捕鳥的動詞話在課本上
2、用原文回答:捕鳥的條件 捕鳥的結果
3、捕鳥的過程用了一系列動詞,它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用了_________的方法。
第二課時
(一)知識拓展(15分鐘) 速讀三味書屋部分思考問題:
1、這部分從哪些方面寫三味書屋?
2、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在內容上有什么關系?
(二)能力提升(20分鐘)研讀這部分 (合作學習)
1、怎樣理解學生的提問和先生的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么寫學生貪玩逃學的情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感受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對比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一談你喜歡怎樣的老師和怎樣的教學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堂檢測(10分鐘)
朗讀“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木蓮們”
1、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2、這段分別流露了作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什么樣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木蓮前加上“我的”在后面加上“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個也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作者什么樣的心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反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