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教案
周 珍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指出史論的一般寫法。
過程與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
對人生的啟示。體會本文的現實含義。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過了是宋朝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這兩個朝代之間又有無數個小的王朝在歷史的長河中交替出現,它們就如同曇花一現般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它們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劃過,但是事隔多年后,人們還要舊事重提,將那段塵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歐陽修就做了這么一個史記之人。我們今天就來拜讀一下歐陽修先生的《伶官傳序》,看老先生在這片史論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們講述什么呢?
二.誦讀指導
總體:
1、回顧一下“什么叫做序”;
(其實我們在高一時就學過一個單元的“序”,比如《吶喊》自序、《寬容》序言、《名人傳》序);《伶官傳序》就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序。)
2、什么是“伶”或“伶人”呢?
答:“伶”是指封建時代演戲的人,即“藝人、樂工”;“伶官”是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
(“傳”記述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敗政亂國的史實。)
3、既然是這樣的幾個人,地位、身份都不高,并且又是敗政亂國的人,為什么要替他們做傳呢?(平時我們讀到過的傳記,一般是為英雄人物、英雄豪杰作傳的,是吧?為什么要替伶官作傳呢?好,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這篇課文)
(一) 指導誦讀第一段
1、 翻譯“盛衰之理”一句(注意語氣:感嘆語氣的反問句);從中確定兩個內容
(①談論什么問題②對于“盛衰問題”有怎樣的觀點)
2、 比較兩句話①“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實乃人事也!
(意思改變了,原意是既不否認天命的說法,更強調了人事的作用;現在變成了“完全否定了天命這種傳統的說法,而完全是人事的原因”)
②不改變原意,改成“盛衰之理,雖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意思是不違背了,但區別在哪里?語氣的變化,從帶感嘆語氣的反問句變成了陳述句,意思是一樣,但改過之后力度不夠,語氣不強)
3、 從第二句話“原莊宗…”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作者提出了論題、論點,該去怎么證明?)
答:用“得(失)天下”兩方面事例來證明
4、 分析“所以……者”結構(比較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答:……的原因;表作用、表目的
5、 解釋“原”;第三段“抑本其成敗之跡”的“本”
答:推究(原因),做動詞 ;現在的一個詞語“原本”,是否有所體會?
6、“嗚呼”一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哪個字?(“唉!”)為全文定下了怎樣的感情基調?(“嘆惋”,開篇就給人一種哀婉之情,嘆息“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二) 指導誦讀第二段
師:莊宗為什么得天下,怎么得天下這些都吸引著我們心。歐陽修又是怎么向我們講述的呢?(全班齊讀第二段)
師:整個故事圍繞什么東西在敘述?出現了幾個人物?生:(三矢)(“晉王”和“莊宗”)
1、“得天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概括)具體又怎么做才得到天下的呢?(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自己的話概括)
2、比較《五代史》里怎樣得天下的一段話:
(1)先比較前半段“武皇
世傳武皇臨薨,以三矢付莊宗曰:“一矢討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圖也。一矢擊契丹,且曰阿保機與我把臂而盟,結為兄弟,誓復唐家社稷,今背約附賊,汝必伐之。一矢滅朱溫。汝能成吾志,死無恨矣!鼻f宗藏三矢于武皇廟庭,及討劉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廟,請一矢,盛以錦囊,使親將負之,以為前驅。凱還之日,隨俘馘納矢于太廟。伐契丹,滅朱氏,亦如之。又武皇眇一目,世謂之獨眼龍。性喜殺,左右小有過失,必寘于死。初諱眇,人無敢犯者。嘗令寫真,畫工即為捻箭之狀,微瞑一目。圖成而進,武皇大悅,賜與甚厚。…一矢滅朱溫”,在原文中用哪幾句話來敘述這件事情的?哪個更簡潔?
答:意思一樣,都是為了明確仇敵,歐陽修的文字更簡潔、利落一些;
3、“汝能成吾志,死無憾矣”對應課文的哪句?
答:“此三者,吾遺恨也”,這三個仇敵是他今生不能滅掉的,抱恨終生,帶有抒情的氣氛;
“與爾三矢,爾其……”的“其”的翻譯(表祈使語氣,“應當、一定”)
(帶有語氣:剛才的“抒情的氣氛”與這里的“祈使語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父親在臨終之時的囑咐或者說遺愿,敘說自己今生不能完成的志向,肯定是非常感人的,但《五代史》里則無法體會。體會歐陽修的用語精妙,該渲染的地方渲染了,該簡潔的地方簡潔了;)
(從新舊五代史的對比,可以看出歐陽修的文筆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
4、再從動詞上來體會一下本文的語言,請找出與“矢”有關的動詞:
晉王:賜而告 莊宗:受而藏 (用兵時:)請 → 盛 → 負 → 納
(三) 指導誦讀第三段
1、“失天下”又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呢?又做出了怎樣的行動呢?(有沒有講?為什么?)
答:具體失天下的過程沒有,在正文里在《伶官傳》,“欲知后事如何,請聽正文分解”
2、如何得(失)天下,有怎樣的具體描述?我們太簡略了,只用了得(失)天下六個字,怎么表明他得天下?這里沒說他“稱帝”,你怎么知道他得天下了呢?
答:“方其系燕父子…”已經報仇成功了,仇人要么抓住了,要么被殺掉了;(“以組”、“函”)
3、又如何表明他“失天下”了呢?(“君臣相顧…”)
(小結:這一段濃縮了一個歷史事實,首先莊宗威風凜凜地統一天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雄武,意氣非常的盛!到莊宗君臣凄然相向,淚下如雨的悲慘情景,風聲鶴唳,特別狼狽
4、一盛一衰,不僅在語言上有強烈的“對比”,本來中間是擱著三年,三年之前威風凜凜地大敗敵人,三年之后卻是如此的狼狽,但卻把三年時間縮在一段里面,或者說是“一夜之間”,放在前后對比,“一盛一衰”,有什么效果?或者你能不能體會到作者的用意?為什么把“盛衰”放在一段里面?中間無任何過度,疾風急轉之下,由盛直接到衰
“對比”是一種方法,對比的目的到底何在?(可結合論點進行分析,“盛衰由于人事”)
(用事例對比鮮明的論證出論點)
(拓展:①“項羽”:臨死之前怎么總結自己一生的業績,他說:“天亡我,非戰之罪!
②《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九死一生的一個人,尤其是華容道上,被關羽放掉了,很多人說諸葛亮已經計劃周詳了,連關羽可能會放掉曹操,他都算到了。就有人說“天不滅曹”)
結合我們課文,大家想想,到底是“天滅”還是“人事”?
5、再回到“莊宗”身上:“得天下”背景、做法都交代了,有父親的臨終遺志,有自己接受遺托之后的勵精圖治,然后才能“得天下”;等到他平定天下之后,人很容易躺在自己鋪好的溫床里,“仇讎已滅,天下已定”,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現在是享受、享樂的時候了,最終導致了“一夫夜呼,亂者四應”的局面,所以他的“盛、衰”都是有原因有背景的,有具體的做法,才會有這樣的結果。結果并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有人為的因素,這就證明了本文的論點“盛衰由于人事”。
6、 對于這段歷史,歐陽修的發出了怎么樣的感嘆?
答:《尚書》里的“滿招損,謙得益” → 歐陽修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分析:“豈……歟?抑……歟?”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和現代漢語的哪種句式相同?)
(答:"難道……嗎?或者……嗎?"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選擇疑問句)
(四)指導誦讀第四段
1、結論已經有了,那么寫后面的還有沒有必要,為什么?
答:有必要。起到了“照應文題”(“數十伶人困之”)和“點明主旨”的作用。
2、先再進行一次對比,“盛與衰”的對比;分析“為天下笑”的文言句式
3、從對比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一個教訓?關鍵落腳點還是在“逸豫可以亡身”,為什么“逸豫可以亡身”,進一步地深入,推出了一個新結論,是什么結論呢?并分析其中文言知識
答:“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與所溺”
[伶官傳序(蘇教版高一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伶官傳序教案
2.伶官傳序優秀教案
10.高一物理《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