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一、學習《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 解放注釋了解作澤及背景。
2、 指導閱讀、感悟體會。
3、 譯釋詩句,了解大意。
(1)結合書下注釋,同桌互相譯釋詩句,圈點疑問。
(2)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后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的憂怨。
(3)、翻譯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余命。
陰云遮蔽秦嶺,不見家鄉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愿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尸于瘴氣彌漫的嶺南水濱。
4、 討論交流。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細體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于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明確:(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5、 課文小結
這首詩敘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面對詩人此種情形,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以為該如何處理這種問題,又該以何種心態來面對呢?
二、自學《西塞山懷古》
1、結合注視了解作者及背景
2、鑒賞提示
詩人立于西塞山(今湖北大冶東長江南岸)舊時的戰壘之上,面對滾滾長江,并沒有直接描寫當地風光,而是引西(益州──今四川成都)接東(金陵──今江蘇南京),貫今通古。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一開篇就以蒼涼遼遠的意境將讀者深深吸引。讓秦始皇都害怕的“金陵王氣”,在晉國大將王浚沿江東下的浩浩大軍面前,卻黯然失色,孫堅、孫策、孫權父子歷盡艱辛所創基業一朝化為烏有,東吳政權的垮敗轉眼間成了歷史。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煞費苦心的“千尋鐵鎖”也不能挽回敗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吳軍望風而逃,石頭城上投降的旗幡早已高高掛起。“沉”和“出”二字分別點出孫吳政權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頹勢和垮敗時的驚慌失措之丑態,用的傳神精道。東吳敗亡雖是由興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但有了后面“人世幾回傷往事”的照應,便有了普遍意義:不論是什么樣的人掌權,若不按社會發展規律和執政規律辦事,失去民心這個最根本的東西,都會由興盛走向衰亡,這是不可抗拒的鐵的法則。
“人世幾回傷往事”與“從今四海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語的交匯,卻如天頂之上炸響的驚雷,在遙遠的天際久久回響:盡管現今河山一統,四海一家,可是有誰又能保證那令人悲傷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山形依舊枕寒流”從字面上看是冷峻無情,實則反映出的是詩人對李唐王朝“四海為家日”表面繁榮所掩蓋的深深危機的深深憂思。
“故壘蕭蕭蘆荻秋”與“山形依舊枕寒流”相疊,讓人們仿佛聽到看到了詩人面對浩浩江天發出的浩浩慨嘆:人世真的就不能長治久安,走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怪圈和周期嗎?一個“寒”字的嵌入,更是含蓄委婉地表達出詩人不隨波逐流的冷靜頭腦和關注天下興亡的赤子之情,使得縱論千古的豪放中回蕩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氣。故而,清代薛雪在《一瓢詩話》中說本詩: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道,一生杰作,壓倒元(稹)白(居易)。“人世幾回傷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盡收筆底。
4、課文小結詩:人將批判的鋒芒直指地方格局勢力,懷故意在嘆今,警告當權者別忘六朝覆滅的歷史教訓。
5、課后作業
背誦本詩,預習新課。
[創新求變的中唐詩第二課時(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木蘭詩第二課時教案
2.橋的第二課時教案
4.木蘭詩教案(1課時完成)
7.高二語文《談中國詩》教案
8.六國論第二課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