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
文言文翻譯練習,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一、翻譯的方式,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1.直譯,是按照原文的詞語和句式逐一對譯,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的詞語和句式。如:
原句:清榮峻茂,良多趣味。(《三峽》)
譯: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直譯要求這樣字字有著落。
2.意譯,是根據原文的意思去進行靈活的翻譯,可以改變原文的詞數、詞序和句式。如:
原句: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岳陽樓記》)
譯句:天上的云霧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照亮了千里方圓,月映水上如金光閃耀,月影象一塊圓圓的玉璧沉落在水底。
這個例句的譯文,適當地增減了詞語,調動了詞序,這就是意譯。
二、用“六字訣”去翻譯文言文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例如:
原句: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譯句: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慶歷”、“滕子京”、“巴陵郡”等年號、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譯。
2.直:即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如:
原句: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 (《捕蛇者說》)
譯: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那怎么樣呢?
原句中的“更”、“役”、“賦”可分別譯為“更換”、“差事”、“賦稅”。
3.補:即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如:
原句: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譯:(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漁人)請到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殷勤款待(漁人)。
4.刪:即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如:
原句: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譯:打仗,是靠勇氣的。“夫”為發語詞,沒有實在意義,翻譯時刪去。
原句: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譯: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好拿來夸耀自己的功勞。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譯:山北面有個名叫愚公的,年紀將近九十歲了,向著山居住。
以上兩例加點的“之”與“而”,只起語助和連接的作用,無實在意義,應不譯。
5.調。即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這種方法在古文翻譯中用得最多。中考幾乎年年考到。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譯時應調整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聰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何陋之有”翻譯時應調整為“有何陋”,即“有什么簡陋呢?”
6.換。即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如:
齊師伐我。(《曹劌論戰》)
這句中的“師”要換成“軍隊”;“伐”,要換成“攻打”。全句譯為:“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又如: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出師表》)
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
以上介紹了翻譯文言文通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其實也就是古漢語詞法、句法知識的綜合運用。實際上,要很好地翻譯一篇文言文,并非懂得這幾條就能做到的。
三、準確翻譯文言文,必須注意三點
1.正確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義和隱含信息
2.用現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來翻譯,做到文從字順,簡明規范,暢達流暢。
3.在翻譯時要注意句意表達的完整和關鍵實詞、虛詞的用法。
中考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如下:
一、《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學習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在溫習舊的知識后,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可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陷入邪說)有害危險。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孔于說:“由,教給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是重大嗎?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孔子說“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11、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二、《傷仲永》
1、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譯:他的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整個鄉的秀才觀賞。
2、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欣賞的地方。
3、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同縣的人對他能作詩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求仲永題詩。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譯: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5、泯然眾人矣。
譯:完全變成了普通人了。
6、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之人者不至也。
譯:他的聰明是從先天得到的,遠遠超過有才能的人。但最終變成了一個普通人,是因為他接受后天的教育沒達到要求。
7、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夠成為一個平常的人就為止了嗎?
三、《木蘭詩》
1、愿為市鞍馬。
譯: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譯:到東南西北各處街市去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等戰具。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譯: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
4、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譯: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寒冷的月光照著戰士們的鐵甲。
5、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譯:將軍和壯士征戰了很多年,經歷了很多場戰爭,有的死了,有的勝利歸來了。
6、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譯: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
7、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譯: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云鬢,后貼花黃。
8、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著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
四、《孫權勸學》
1、蒙辭以軍中多務。
譯:呂蒙用軍中多事務來推辭。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譯: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當博士嗎?
3、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譯: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歷史罷了。
4、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譯: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怎么了解事情這么晚啊?
5、卿言多務,孰若孤?
譯:你說事務多,誰像我?
五、《口技》
1、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譯: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圍幕中撫尺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2、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譯:在這個時候,婦人手拍孩子的聲音,口中嗚嗚哼唱的聲音,小孩子含著乳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間一起響了起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3、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譯: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凝神地聽著,微笑著,暗暗贊嘆著,認為妙極了。
4、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譯:賓客們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漸漸坐正了。
5、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譯: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只手指,也不能明確指出哪一種聲音來。
6、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譯:在這種情況下,賓客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索索直抖,幾乎都想爭先恐后地逃跑。
六、《短文兩篇》
1、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太陽剛出來時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就像盤子或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2、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譯:太陽剛出來時清涼寒冷,等到正午時熱得就像把手伸向熱水里。這不就是近的熱而遠得涼嗎?
3、孰為汝多知乎?
譯:誰認為你見多識廣呢?
七、《狼》
1、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譯:骨頭已經沒有了,而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
譯:屠戶很窘迫,恐怕前后受到兩狼的攻擊。
3、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譯:過了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
4、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譯:正想要上路,轉身看到柴草堆后面,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意圖要從柴草堆中打洞進入來攻擊屠戶的背后。
5、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譯: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八、《桃花源記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漁人感到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譯:(桃源人)見了漁人,竟然感到十分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看到)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屋,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見。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譯:率領妻子兒女同鄉的人來到這個跟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5、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譯:漁人一五一十把自己所聽到的事詳細地告訴他們。
6、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個朝代了。
九、《陋室銘》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譯: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譯:這間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譯: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沒學問的人。
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譯:可以彈奏樸素的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公文使身體勞累。
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十、《愛蓮說》
1、世人盛愛牡丹。
譯:世人大部分都喜歡牡丹。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譯:我惟獨喜愛蓮花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到淤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它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譯: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十一、《核舟記》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神態。
譯:全都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2、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譯: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
3、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譯: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子的人是蘇東坡。
4、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譯:他們的兩膝相互靠著,各自隱藏在卷子下邊的衣褶里。
5、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譯:佛印很像彌勒佛,袒露胸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同。
6、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譯: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7、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譯:應當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十二、《大道之行也》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譯: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都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譯:所以人們不單贍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譯:要使老年人能夠終其天年,中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成長。
4、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譯: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有歸宿。
5、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中考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之一(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文言文翻譯教案
5.文言文句子翻譯
8.關于文言文翻譯教案
10.高考文言文的翻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