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搗衣時用以墊在底下的大石板。“寒”,修飾“砧”,因為搗衣是在秋天做棉衣之前,天氣已近寒冷。搗衣用“杵”,“杵”是木制的棒槌。把漿洗過的用來做棉衣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搗(打)平搗軟,這樣做出來的棉衣柔軟舒適,是謂“搗衣”。所搗之衣多為征衣,是要寄往遠方親人的。因為千家萬戶搗衣都是在同一個時節里,所以,在人口眾多的居住區往往就會出現砧杵之聲響徹一片的“交響樂”。如李白詩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那是一種很壯觀的情景。這情景最能引起人們思人懷鄉的情感。所以,在古詩文中,經常把“寒砧”、“杵聲”、“搗衣”、“月色”等這樣一些詞語組合在一起,構成一種特定的語境,用以描寫思婦和征夫相互思念或游子思鄉等感情。
賀鑄《搗練子夜搗衣》:“收錦字,下鴛機,凈拂床砧夜搗衣。”
《搗練子夜如年》:“斜月下,北風前,萬杵千砧搗欲穿。不為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前一首是思婦念征人不歸,把搗衣用的石板擦拭干凈,連夜給遠征的丈夫搗衣。后一首是寫思婦不是因為勤快才搗衣,而是因思念征人無法入睡,才搗衣度夜,以免得常常苦于這度夜如年。
賀鑄還有《杵聲齊》一首:“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
征衣做好了,而且含淚寫了書信,但哪里知道親人是否能收得到呢?
李珣《定風波》:“沉水香消金鴨冷,愁永。候蟲聲接杵聲長。”在萬籟俱寂中,秋蟲唧唧聲起,本已讓人鄉情無限,隨著秋蟲鳴聲再傳來陣陣砧杵聲,豈不更令人肝腸寸斷?
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九月寒砧摧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寒砧聲里,秋葉飄零,戍邊十年在外的征人,思鄉情冷。
姜夔《齊天樂》:“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寫蟋蟀鳴聲與寒砧聲相應和,更增添了無限凄楚之情。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前四句寫景,但在景中又處處關情。“長安一片月”,整個長安城月色籠罩,光華朗朗。見月懷人,月圓人未圓,這是傳統詩詞中最常見的表現手法。此時,思婦見月色懷征人,心中自會深隱離合之意。此句從視覺切入。“萬戶搗衣聲”,砧聲總是和月色相伴,見月已不堪,更何堪長安城中正響徹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搗衣為何?送給萬里玉關外的征人。這砧聲中又包含著多少思婦的相思之苦!此句是從聽覺切入。“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秋風乍起,天氣漸冷,征人正缺棉衣御寒,怎不讓人心懷掛念?月色、砧聲、秋風,三種景物,三重情感,絲絲入扣,綿綿不盡。“總是”一詞,涵概深廣。這前四句詩渾然天成,難怪王夫之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寫到寒砧的詩句還有許多,也都是寫思人懷鄉之情的。
如:《紅樓夢香菱吟月》:“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李頎《送魏萬之京》:“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孟郊《聞砧》:“杜鵑聲不哀,斷猿啼不切。月下誰家砧,一聲腸一絕。杵聲不為客,客聞發自白。杵聲不為衣,欲令游子悲。”
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杜甫《秋興》(其一):“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可參考。
[古詩中寒砧意象詳解]相關文章:
1.有春節意象的古詩
3.木蘭詩中的排比
4.詩中的春散文
5.木蘭詩中的復沓
6.古傳統節日散文
10.有春節意象的主題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