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是一種大型候鳥,春來北國,秋去南方,在千百年來的往返途中,傳遞了多少故事,承載了多少文化,真是難以盡數!作為最常用的原型意象,在古代詩文中,鴻雁的文化內涵是最豐富,最深厚的。為了便于掌握,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試陳述之。
1、哀鴻遍野
哀鴻,即哀鳴的鴻雁,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流離失所、啼饑號寒的災民。
哀鴻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音渠)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這一意義,是由這首詩引來的后起義。
黃侃《水龍吟秋花》“天涯吟望,哀鴻遍地,都成愁侶。”
李頎《古從軍行》:“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這幾首詩詞的作者都是對戰爭和社會的黑暗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寄予了無限的同情,為“哀鴻”而哀也。
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虜弦”是外族人的弓箭,云外驚飛四散哀鳴的當然是漢族邊地的百姓。這是“哀鴻”的哭喊。
2、孤雁失群
據說,鴻雁群棲群飛時是不鳴叫的,鴻雁鳴叫意味著失群。所以古詩文中寫孤雁失群都是從鳴叫聲入筆。
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蔣捷《虞美人》:“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斷雁聲。”
錢起《送征雁》:“秋空萬里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情滿目生。”
“斷鴻”和“斷雁”都是失群的孤雁,“征雁”也因“獨”而孤,幾個作者都是抓住孤雁的鳴叫聲,與落日、西風、寒夜哀笳、霜天、寂靜的秋空等凄清索漠的意象相組合,極寫客中游子的悲切和孤傷。
寫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寫人。或懷人念遠,或睹物思鄉,或自傷孤寂。
杜甫《月夜憶舍弟》:“戍鼓行人斷,邊秋一雁聲。”
李頎《送魏萬之京》:“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李頎《送劉昱》:“行人夜宿金陵渚,試聽沙邊有雁聲。”
杜甫和崔涂都寫有以《孤雁》為題的詩。
杜甫《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浦起龍《讀杜心解》)在安史之亂那動蕩不安的歲月里,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他無日不夢想骨肉團聚,親朋重逢。詩中這孤零零的雁兒,寄予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崔涂《孤雁》: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獨下遲。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這是一首以孤雁象征詩人飄泊異鄉的詩。在瀟瀟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單影只獨自飛翔悲鳴,在靜靜的寒塘上面盤旋,欲下卻又遲疑,只恐遇險。詩中把孤雁的形象刻畫得唯妙唯肖,作者自比孤雁,詠物抒懷,全詩意境凄苦感人。
3、歸雁衡陽
秋天,大雁南飛。飛到哪里不再繼續向南呢?
一說是衡陽,即現在的湖南省衡陽市,在衡山之南,故名。傳說衡山有回雁峰,雁飛至此而止,不再南飛,待春而歸。
如,王勃《騰王閣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柳宗元《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歸雁時。”
這是最流行的說法。
一說是大庾嶺。在今江西省大庾縣境。傳說大雁南飛至此而回。
如宋之問《題大庚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來歸?”
這一說法較少見。
“雁歸何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離家在外的人,最看不得鴻雁的南飛或北飛(南飛、北飛都是歸)。所以,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多以“雁歸人未歸”來寄托游子(或征夫,或遷客)思鄉的感情。這樣的詩句在古詩詞中最為常見。
如賀鑄《搗練子夜搗衣》:“馬上少年今健否?過瓜時(有人替換時)見雁南歸。”
朱敦儒《臨江仙》:“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歸雁”常出現在送別詩或謫遷詩中,那是詩人以歸雁反襯友人的遠游或外遷,或自傷身世飄零。
如杜甫《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劉禹錫《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歸目并隨回雁去,愁腸正遇斷猿時。”
李益《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王沂孫《高陽臺》:“江南自是離恨苦,況游騘古道,歸雁平沙。”
4、鴻雁傳書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信使。何以“鴻雁”代稱書信或信使呢?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并設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于聽后,只有讓蘇武回漢。后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這就是“鴻雁傳書”的傳說
有關“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凄美的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鮮血寫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團圓的家書,讓鴻雁捎去。
詩人們往往借用鴻雁傳書的傳說,表達對遠人的思念,或歸鄉的渴望。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維《伊州歌》:“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
李清照最喜用鴻雁的傳說表達心中的相思之苦。
如,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聲聲慢》:“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念奴嬌》:“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詩人們看見鴻雁即希望捎書至家鄉親人,這是正寫,也有反寫者。看見鴻雁,無書可寄;或怨鴻雁失信等。
如范成大《鷓鴣天》:“模淚易,寫愁難,瀟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無書寄,寥落煙中一雁寒。”作者是說,模擬外表流淚容易,抒寫內心的哀愁很難,我心中的哀愁有如瀟湘江邊的竹子一樣血淚斑斑。都說鴻雁能傳書,在此“碧云日暮”之時,空見一雁從寒天飛過,我卻沒有書信可傳。極寫心中的悲痛無處傾訴之苦。
張元干《點絳唇》:“堪恨歸鴻,情似秋云薄。書難托,盡交寂寞,忘了前時約。”這是借恨歸鴻而怨爽約者。
李煜《清平樂》“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都說 鴻雁能傳書,但如今已到雁來之季人卻音信全無。
[古詩文中鴻雁意象詳解]相關文章:
1.有春節意象的古詩
4.詩經鴻雁賞析
8.高一詩歌意象意境課件
10.文言文中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