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領會《藥》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2.分析結構(雙線結構)與人物性格,學習歸納主題的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討論、鑒賞、改寫、表演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把握小說主題的基礎上,理解作者對人的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重點、難點
本文的雙線結構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結合情節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對主題的概括應作為教學重點。
●教學思考
1.要求學生預習。讓學生熟悉課文,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鼓勵學生就課文的難點疑點、課文的主題結構語言等提出問題,供教學參考。
2.布置一些改寫練習。以情節為主的,如《華老栓買藥》《夏四奶奶上墳》;以人物為主的,如《夏瑜的故事》《華老栓一家》《康大叔其人》;以環境為主的,如《古囗亭口》《茶館速寫》《墳場剪影》。也可以布置學生列一些圖表,如《藥》的“情節結構圖”;各種人物與夏瑜的關系表。做完這些練習,在課堂上交流。
3.可以從分析課文的明線、暗線入手,理解作品主題;同時,分析華老栓、夏瑜和康大叔三個人物,看他們是如何體現主題的;此外,看小說的環境描寫、語言描寫等,是怎樣表現主題的。
4.對小說的主題、主人公以及結尾對烏鴉的描寫,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鼓勵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便給予肯定。教師應該發表自己有傾向性的看法,并說明理由。
●教學時數
3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
2.理清本文的情節結構。
一、導入
本文是選自魯迅先生的《吶喊》,他說,“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魯迅先生振聾發聵的吶喊,體會魯迅先生的用意。
二、了解時代背景
提問:文章所寫的故事發生在什么時代呢?
明確:“衣服前后的一個大白圓圈”、“古囗亭口”等可以看出,是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點油燈、用洋錢、上墳擺菜飯化紙錢等,都渲染了那個時代的特有的氣息。寫刑場上圍觀殺人的場面,那些“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的看客;寫茶館里那些為革命者挨打叫好,認為革命者鮮血被吃是好事的茶客:由這些人組成了社會背景。
補充:1907年,光復會成員徐錫磷刺殺安徽巡撫恩銘,事敗被捕,恩銘的親兵殘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復會的另一成員秋瑾被捕殺于紹興城內“古軒亭口”。魯迅就是以秋瑾被殺害的事件為背景,寫了這篇小說《藥》。
三、梳理情節,把握結構
了解結構特點是理解人物和概括主題的基礎。《藥》的結構形式比較復雜,根據該篇的特點采用以下方法:
1.分清場面,理清故事情節。因為情節是由不同的場面組成的。隨著場面的轉換,情節才能隨之展開。
提問:文章寫了幾個場面?
明確:茶館 刑場 茶館 茶館 墳場
2.理出情節線索,了解小說整體結構。線索,對小說的結構有重大作用。小說的一系列發展著的事件,情節中的一個一個場面,均是由情節線索貫穿起來的。《藥》則是采用雙線結構的組織材料,從愚昧落后的群眾和革命者兩個側面來表現主題的。明暗線結構正是本文的結構特點。
提問:本文寫了兩家人的悲劇,線索是什么呢?
明確:《藥》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華老栓一家,暗線是夏瑜一家。明線:一個秋天的后半夜,華老栓到刑場買“藥”-→當天早上,小栓在茶館吃“藥”-→當天上午,茶客在華家茶館談“藥”-→第二年清明,華大媽為小栓上墳。暗線:夏瑜在刑場就義-→夏瑜的血在茶館被吃-→茶客在茶館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
明線是主線,突出群眾的愚昧麻木;暗線是次線,揭示革命者的悲哀。兩條線從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眾的冷漠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
對《藥》的線索也有不同意見。有人說“暗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藥》的主線,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擺好了的,確定了的”。也有人說,《藥》描寫了“兩個主人公”,又有人說《藥》“是一篇沒有主人公的小說”,明暗兩條線也就沒有主次之分了。
文章的結構:
老栓買“藥” 小栓吃“藥” 茶客談“藥” 華大媽上墳
明線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藥 刑場(明暗線連接) 茶館(交織) 茶館(交織) 墳場(融合)
暗線
夏瑜就義 夏瑜血被吃 茶客談夏瑜 夏四奶奶上墳
雙線連接、交織的人物:康大叔
雙線連接、交織的事物:人血饅頭
四、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三。
●板書設計
老栓買“藥” 小栓吃“藥” 茶客談“藥” 華大媽上墳
明線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藥 刑場(明暗線連接) 茶館(交織) 茶館(交織) 墳場(融合)
暗線
夏瑜就義 夏瑜血被吃 茶客談夏瑜 夏四奶奶上墳
[《藥》第一課時(人教版高二)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觀潮第一課時教案
9.匆匆教案第一課時
10.《日月明》第一課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