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2008第七屆中學生古詩文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10篇原文及翻譯(二)

發布時間:2017-10-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11、晏殊不隱私情

晏元獻公為童子時,張文節薦之於朝廷,召至闕下,適值御試進士,便令公就試。公一見試題,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賦,有賦草尚在,乞別命題。”上極愛其不隱。及為館職,時天下無事,許臣寮擇燕飲,當時侍從文館士大夫各為燕集,以至市樓酒肆,往往皆供帳為游息之地。公是時貧甚,不能出,獨家居與昆弟講習。一日選東宮官,忽自中批:“除晏殊。”執政莫諭所因。次日進覆,上諭之曰:“近聞館閣臣僚,無不嬉游燕賞,彌日繼夕,唯殊杜門與兄弟讀書,如此謹厚,正可為東宮官。”公既受命,得對,上面諭除授之意,公語言質野,則曰:“臣非不樂燕游者,直以貧無可為之。臣若有錢,亦須往,但無錢,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誠實,知事君體,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沈括《夢溪筆談》)

【譯文】

晏殊少年時,張知白以”神童”名義把他推薦給朝廷,召至殿下,正趕上皇帝親自考試進士,就命晏殊做試卷。晏殊見到試題,就說”臣十天前已做過這樣的題目,有草稿在,請另選試題。”皇帝非常喜歡他的質樸不隱。入朝辦事后,當時天下無事,容許百官各擇勝景之處宴飲,當時的朝臣士大夫們各自飲宴歡會,以至于市樓酒館,都大設帷帳提供宴飲游樂的方便。晏殊當時很窮,沒錢出門游玩宴飲,就在家與兄弟們講習詩書。一天皇宮中給太選講官,忽然皇帝御點晏殊上任。執政大臣不知為什么皇上選中宴殊,轉天上朝復命,皇上說:“最近聽說館閣大臣們都嬉游宴飲,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么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子讀書。”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機會,皇帝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語言質樸不拘,說”為臣我并非不喜歡宴游玩樂,只是家里貧窮沒有錢出去玩。臣如果有錢,也會去宴飲,只是因為沒錢出不了門。”皇上因此更飲賞他的誠實,懂得侍奉君王的大體,眷寵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12、閻應元殺賊護家室

應元起椽史,官京倉大使。崇禎十四年,遷江陰縣典史。始至,有江盜百艘,張幟乘湖,闌入內地,將薄城,而會縣令攝篆旁邑,丞薄選懦怖急,男女奔竄。應元帶刀劍出,躍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從我殺賊護家室!”一時從者千人,然苦無械。應元又馳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直取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墻。應元往來馳射,發一矢,輒殪一賊。賊連斃者三,氣懾,揚帆去。巡撫狀聞,以欽依都司掌徼巡,縣尉,得張黃蓋,擁纛,前驅清道而后行。榮。

【譯文】

閻應元開始任公職是當掾史,做過京倉大使。崇禎十四年”1641)年,調任江陰縣典史。剛到任,正碰上江上的強盜駕著數百艘船,張掛著旗幟乘漲潮侵入內地,將要迫近江陰縣城。恰巧又逢本縣縣令到別的縣里去代理政事,縣丞、主簿既膽怯又無決斷,束手無策,居民四處奔逃。閻應元帶著刀箭趕出來,在街上策馬飛馳,大聲呼喊:“是好漢的,跟我一起去殺強盜,保衛親人!”不一會,身邊就集聚了上千人。但苦于沒有兵器。閻應元又飛馳到竹行前高喊:“情況十分緊急,每人先借一根毛竹,貨款將來由我統付!”這一千人排列在江岸,手持毛竹如刀槍林立,人靠人像一道長墻。閻應元來回地飛馬射擊,發一箭,便射死一個強盜,一連射死三人。強盜的氣焰被壓了下去,扯上帆逃走了。巡撫寫文狀向上報告退江盜的情況,用皇帝的名義讓閻應元參同都司的官銜,執掌巡回檢查的縣尉職權,外出可以乘車加黃蓋,打大旗,由引路士卒清除道路而后通過。這是慣例中所沒有的待遇,當地人都引以為榮。

13、起用家客馬周

馬周,博州茌平人也。貞觀五年,至京師,舍于中郎將常何之家。時太宗令百官上書言得失,周為何陳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問何,何對曰:“此非臣所發意,乃臣家客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間,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謁見,與語甚悅。令直門下省,授監察御史,累除中書舍人。周有機辯,能敷奏,深識事端,故動無不中。太宗嘗曰:“我于馬周,暫時不見,則便思之。”

【譯文】

馬周是博州茌平人。貞觀五年,他到了京城,住在中郎將常何的家里。當時唐太宗要求百官上書討論得失問題。馬周為何陳商議了二十多件事。太宗讓上奏,每件事都令太宗滿意。太宗懷疑他的才能,便問何陳。何陳說:“這不是我的提議,這是我的客人馬周的提議”。太宗當天便召見他,當他還沒有來的的時間,還四次派人催促。到了會見他時,與馬周談論的很投機。下令門下省,授予馬周監察御史之職及中書舍人。馬周很善辯,能夠明查事端及時上奏,每次都令太宗滿意。太宗常說:“ 馬周對于我來說,一會兒看不見,就會想念他”。

14、張仲冶三日定疑案

張仲冶以翰林出守萊州,恃才傲上,巡撫長白某銜之。將登白簡,某方伯頗左右之。會有劇盜桀驁狡詐,供詞屢翻異,讞莫定。巡撫謂方伯曰:“張守如能定讞,當令赴任。”方伯商諸廉訪,延公至臬署訊盜。僉問其幾日可結,曰:“三日足矣。”訊時索佳釀一甕,乾脯一柈,箕坐炕上,且酌且問其年齡居址及父母兄弟,家中瑣事。次日如之。三日復如之。問至日晡,命撤酒脯,呼刑具。正色語盜曰:“前所讞一無誤,汝何屢斷屢翻也。人謂汝桀驁狡詐,實不謬。我與汝絮語三日,皆家常瑣事。三日所答,前后迥不相符。瑣事如此反覆,況正案耶?如再敢飾言強辯,我即將三日所答瑣事,以證汝之反覆,雖嚴刑處死,亦不為過。”盜猶欲強辯,公叱左右施嚴刑,斃命勿論。盜亟叩頭乞命,愿吐實,誓不再翻。公大喜,立命畫供,案遂結。

【譯文】

清代詩人張問陶任萊州知府時,一次奉命審訊一名屢屢翻供的巨盜,限期三天結案。張詩人于是索要佳釀一甕,肉干一盤,坐炕上自斟自飲,一邊和案犯扯閑天兒。連續三日,日日如此。 到第三天太陽快下山時,張問陶態度突變,下令撤去酒肉,招呼刑具,疾言厲色地對案犯說,三日之中,我問你的只是年齡居址及父母兄弟家中瑣事,而你的回答卻是前后矛盾,迥不相符,”瑣事如此反覆,況正案耶?如再敢飾言強辯,我即將三日所答瑣事,以證汝之反覆,雖嚴刑處死,亦不為過!”該盜遭此突襲,難于招架,只得招供畫押。案遂結。

15、李建勛東山遇奇叟

李建勛罷相江南,出鎮豫章。一日,與賓僚游東山,各事寬履輕衫,攜酒肴,引步于漁溪樵塢間,遇佳處則飲。忽平田間一茅舍,有兒童誦書聲。相君攜策就之,乃一老叟教數村童。叟驚悚離席,改容趨謝,而翔雅有體,氣調瀟灑。丞相愛之,遂觴于其廬,置之客右,叟亦不敢輒談。李以晚渴,連食數梨。賓僚有曰:“此不宜多食,號為五臟刀斧。”叟竊笑。丞相曰:“先生之哂,必有異聞。”叟謝曰:“小子愚賤,偶失容于鈞重,然實無所聞。”李堅質之,仍脅以巨觥,曰:“無說則沃之。”叟不得已,問說者曰:“敢問‘刀斧’之說有稽乎”曰:“舉世盡云,必有其稽。”叟曰:“見《鹖冠子》。所謂五臟刀斧者,非所食之梨,乃離別之‘離’爾。蓋言人之別離,戕伐胸懷,甚若刀斧。”遂就架取一小策,振拂以呈丞相,乃《鹖冠子》也。檢之,如其說,李特加重。

出自:《湘山野錄》正文?卷上

【譯文】

李建勛在南唐被剝脫宰相之位后,被命令鎮守豫章。有一天,和賓客同僚去東山游覽,各自都穿著寬松的鞋子,輕便的衣衫,帶上酒菜,在山溪叢林船塢之間游玩,遇見風景優美的地方就坐下飲酒。忽然看見平整的田野間有一座茅屋,里面傳出來兒童的讀書聲。于是和大家拿出書本一起走近,看見原來是一個老頭在教幾個村里的孩子。老頭很吃驚的離開席位,改變了表情前來道歉,但是他舉止文雅得體,氣度瀟灑不凡。李建勛很喜歡,就在茅屋里喝酒,把老頭安排在客人的右邊,老頭也不敢隨便開言。李建勛因為后來有點渴,連著吃了幾個梨子。賓客同僚里有人說:“這個東西不適合多吃,有外號叫做‘五臟刀斧’”。老頭偷偷在笑。李建勛說:“先生的笑,肯定有不同的說法。”老頭道歉說:"小人蠢笨而且低下,偶然在您面前失禮,但是確實沒有什么意思"。李建勛堅持詢問,同時用大杯酒來威脅他,說“不說就要灌你。”老頭不得已,就問開始說話那人:“敢問‘刀斧’這個說法有典故嗎?”那人回答說:“全世界都這么說,肯定有典故。”老頭說:“出自《鹖冠子》。 所謂五臟刀斧的說法,不是吃的梨,而是離別的“離”啊。這是說人們在離別時,心里受到刺激,比受刀斧皇撬等嗣竊誒氡鶚保心里受到刺激,比受刀斧還要疼痛。”于是咋書架上取來一小本書,彈拭掉灰塵上呈給李建勛,正是《鹖冠子》。 大家檢視看,跟他說的一樣。李建勛因此很看重他。

16、張巡智斗令狐潮

令狐潮圍張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聲問不通。潮聞玄宗已幸蜀,復以書招巡。有大將六人,官皆開府,特進,白巡以兵勢不敵,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賊。巡陽許諾。明日,堂上設天子畫像,帥將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將于前,責以大義,斬之,士心益勸。

城中矢盡,巡縛藁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數十萬。其后復夜縋人,賊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潮軍大亂,焚壘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慚,益兵圍之。

巡使郎將雷萬春于城上,與潮相聞,賊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動。潮疑其木人,使諜問之,乃大驚,遙謂巡曰:“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謂之曰:“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

未幾出戰,擒賊將十四人,斬首百余級。賊乃夜遁,收兵入陳留,不敢復出。”選自《資治通鑒》)

【譯文】

令孤潮將張巡圍困在雍丘,兩軍相互對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訊一點也得不到。令孤潮聽說唐玄宗已經到蜀地去了,又用書信招降張巡。”張巡手下)有六個可以開設府署的大將,他們特意進來用兵力不夠、無法與敵對抗的現實勸說張巡,并且還說皇上是死是活還不知道,不如投降敵人。張巡假裝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擺出天子的畫像,率眾將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張巡將這六人拉上前,以國家興亡的大義斥責他們,然后殺了他們,士氣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張巡將禾桿束成上千個草人,并給他們穿上黑衣,晚上用繩子拴著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爭先恐后的射向他們,很久才知道他們是草人;張巡得箭數十萬只。這以后又在夜里從城墻上放下人來,賊兵覺得好笑沒有防備。于是張巡派敢死隊員500人,砍向令孤潮的軍營,令狐潮的軍隊大亂,燒掉營壘逃跑,巡部追了敵軍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慚愧,增加士兵繼續圍困張巡他們。

張巡派部將雷萬春在城墻上與令孤潮通話,賊兵用弩射雷萬春,雷萬春面部中了六箭卻一動不動。令孤潮懷疑看到的雷萬春是個木人,于是派探子問明詳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驚,從很遠的地方對張巡說:“剛才看見雷將軍,才知道你的軍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張巡對令孤潮說:“你不識人倫,怎知天意?”

時過不多久,張巡派兵出戰抓住賊兵將領14人,割下賊兵首級一百多,賊兵于是連夜逃跑,退到陳留,不敢再出來。

17、國淵巧用《二京賦》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也。師事鄭玄。后與邴原、管寧等避亂遼東。既還舊土,太祖辟為司空掾屬,每于公朝論議,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太祖欲廣置屯田,使淵典其事。淵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太祖征關中,以淵為居府長史,統留事。田銀、蘇伯反河間,銀等既破,后有余黨,皆應伏法。淵以為非首惡,請不行刑。太祖從之,賴淵得生者千余人。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太祖大悅,遷魏郡太守。

時有投書誹謗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淵請留其本書,而不宣露。其書多引《二京賦》,淵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輦,而少學問者。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功曹差三人,臨遣引見,訓以“所學未及,《二京賦》,博物之書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師,可求能讀者從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讀者,遂往受業。吏因請使作箋,比方其書,與投書人同手。收攝案問,具得情理。遷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祿賜散之舊故宗族,以恭儉自守,卒官。(選自《三國志魏書國淵傳》)

【譯文】

國淵字子尼,樂安國蓋縣人。曾拜師事奉鄭玄。后來與邴原、管寧等人到遼東郡躲避兵亂。返回故鄉以后,受太祖征召任司空掾屬;每每在曹公府上議論政事,常常正色直言,退朝后再無私議。太祖想要廣泛地興辦屯田,讓國淵主管這項事務。國淵屢次陳述應當減損增益的項目,考察土地,安置民眾,計算百姓數量,設置官吏,明確考核的辦法,五年的時間里,就使糧倉豐實,百姓竟相勉勵,樂于從事這項事業。太祖征討關中,讓國淵任居府長史,總管留守事宜。田銀、蘇伯在河間謀反,田銀等人被打敗,余黨人數不少,接律都當伏法,國淵認為這些人不是首惡分子,請求不對他們執行死刑。太祖聽從了他的意見,依賴國淵這個建議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寫戰勝賊兵的文書,舊例往往夸大,以一為十,到了國淵上報斬殺首級數量的時候,實有多少就報多少。太祖詢問原因,國淵說:“征討境外敵寇時,多報斬首捕獲士兵數量,是想要夸大戰績,用意在于顯示給百姓去看、去聽。而河間在我國境之內,田銀等人叛逆,雖然制勝有功,但我私下里仍為這事感到恥辱。”太祖很高興,提升國淵為魏郡太守。

當時有人寫匿名信諷刺朝政,太祖痛恨這種舉動,很想知道寫信人是誰。國淵請示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傳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賦》的內容,國淵敕令功曹說:“這個郡本來很大,現在雖是首都,卻少有喜好學問的人。你選擇聰明有知識的年輕人,我想派他們去拜師學習。”功曹選派了三個,國淵在派遣前先召見了他們,教訓說:“你們學習的東西還不廣泛,《二京賦》是博學多識的書,世上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講解它的老師,你們可以去找尋能讀懂它的人,向他請教。”又秘密地告訴他們自己的真實意圖。花了十來天時間就找到了能讀《二京賦》的人,三人就去拜師。官吏趁機請那個人寫了一紙箋書,與那封信一比較,看出與寫信的人是同工種筆跡。隨即把那人拘捕審問,得到了全部事實真相。升為太仆。國淵雖然位居列卿,但是仍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祿賞賜都分給親朋故舊,自己保持著謙恭節儉,最后死在官任上。

18、郭槐現身說法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藉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于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譯文】

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后登上王位,他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聘禮來招摹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為此他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愿望。請問先生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么辦?”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仆役。如果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后再默思,那么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么做,自己也跟著做,那么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憑靠幾案,拄著手杖,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那么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為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賢人聽說大王的這一舉動,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 

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郭隗先生說道:“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后他終于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腦袋,回來向國君復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他們難道還會嫌千里的路程太遙遠了嗎?” 

于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并拜他為師。消息傳開,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后集聚燕國。昭王又在國中祭奠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燕國殷實富足,國力強盛,土兵們心情舒暢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及三晉趙魏韓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敗軍,一直打到齊都臨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寶物,燒毀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19、戴胄執法嚴正

貞觀元年,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嘗被召,不解佩刀入東上閣門。出閣門后,監門校尉始覺。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議:以監門校尉不覺,罪當死:無忌誤帶刀入,徒二年,罰銅二十斤。太宗從之。大理少卿戴胄駁曰:“校尉不覺,無忌帶刀入內,同為誤耳。夫臣子之于尊極,不得稱誤,準律云:‘供御湯藥、飲食、舟船,誤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錄其功,非憲司所決。若當據法,罰銅未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聯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無忌國之親戚,便欲撓法耶?”更令定議。德彝執議如初,太宗將從其議,胄又駁奏曰:“校尉緣無忌以致罪,于法當輕,若論其過誤,則為情一也,而生死頓殊,敢以固請。”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時朝廷大開選舉,或有詐偽階資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詐偽者事泄,胄據法斷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斷從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胄曰:“陛下當即殺之,非臣所及;既付有司,臣不敢虧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 胄曰:“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陛下發一朝之忿,而許殺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竊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復何憂也!”(《貞觀政要》)

【譯文】

貞觀元年,吏部尚書長孫無忌曾經被召到朝廷,不將佩刀解下,從東閣門進入,出閣門后,監門校尉才發覺。尚書右仆射封德彝提出意見,監門校尉沒發覺,應當抵死罪,長孫無忌誤將刀帶如宮中,囚禁兩年,罰銅二十斤。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理少卿戴胄反駁說:“校尉沒有發覺,長孫無忌帶刀進入,同時失誤的事。而大臣對于至尊,不能說失誤。按照法律說:供給皇帝湯藥,飲食,舟船失誤不符法律的,都是死罪。陛下要是考慮到他的功績,這就不是法律所能決定他到底出什么罪的了,要是根據法律,罰銅又不符合規定。”太宗說:“法律,不是我一個人的法律,是天下的法律,有什么可以因為長孫無忌是皇室親族,就想枉法的?”就另外在議論。封德彝還是持以前的意見,太宗要采納他的意見,戴胄又反駁啟奏皇帝說:“校尉因為長孫無忌而受罪過,在法律上應當從輕,如果說長孫無忌的失誤,就是一個人情,可生死卻不同,還要請求。”太宗于是免校尉死罪。這時,朝廷大開檢舉之風,有的詐騙自己資產的人,太宗命令他們自首,不自首,致死罪。有時又說慌的人事情泄漏,戴胄根據法律料理并啟奏皇帝跟流水一樣快。太宗說:“我剛開始下大赦的命令,不自首的人死,現在根據法律斷案,把無信顯示給天下了。”戴胄說:“陛下那時就殺他,不是我能夠管的,既然交給了所主管的官,我就不敢枉法。”太宗說:“你自己守法,而使我失去信義么?”戴胄說:“法律,是國家用來給天下施大的信義,說的話,是當時喜怒的發泄。陛下一時生氣,而允許殺了他,既然知道不可以,就把他交給法律,這是忍耐小的生氣而保留大的信義,我私下里為陛下珍惜。”太宗說:“我運用法律有失誤,你能把他更正過來,我又擔憂什么呢?”

20、劉敬慎議和親

劉敬者,齊人也。……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自往擊之。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是時漢兵已逾句注(山名),二十余萬兵已業行。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系敬廣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廣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    

高帝罷平城歸,韓王信亡入胡。當是時,冒頓為單于,兵強,控弦三十萬,數苦北邊。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上曰:“誠可,何為不能!顧為奈何?”劉敬對曰:“陛下誠能以嫡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嫡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yānzhī,匈奴王后的稱號),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諷喻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高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譯文】

劉敬是齊國人。漢朝七年,韓王信叛變,高帝親自去攻打他。到晉陽聽到韓信與匈奴聯合準備一起進攻漢朝,高帝非常憤怒,派人到匈奴偵探。匈奴把精兵和肥壯的牛馬都隱蔽起來,只顯現一些老弱的士兵和牲畜。十多個派去的人都回來報告說,可以攻打匈奴。高帝又派劉敬去匈奴查看,劉敬回來報告說:“兩國交戰,這應該是夸耀并顯示自己的長處,現在我去到那里,只見到一些老弱殘兵,這一定是他們故意露出短處,埋下伏兵以出奇制勝。我認為匈奴不能攻打。”這時候漢朝兵馬已經走過句注山,二十多萬兵馬都已經出發,高帝大怒,罵劉敬說:“你這齊國的俘虜!憑借嘴巴子得到官位,現在又用荒謬的話來詛咒我的部隊。”把劉敬捆綁到廣武關押起來。于是高帝領兵向前,到平城,匈奴果然突出奇兵把高帝全軍圍困在白登,七天后才得以解圍。高帝到達廣武,赦免了劉敬,說:“我不聽您的話,以至于被圍困在平城,我已經把十多個說可以攻打匈奴的使者都殺了。”于是封劉敬為二千戶,做關內侯,稱為建信侯。高帝平城戰停回來后,韓王信逃亡到匈奴,在這個時候,冒頓做單于,兵力強大,號稱三十萬大軍,(漢朝)多次在北面遭到侵擾。高帝憂慮這件事,問劉敬。劉敬說:“天下開始穩定,士兵因戰爭而疲憊,不可以用武力征服匈奴。冒頓殺掉父親代立王位,把他父親的妃子都霸占了,是憑著武力為威勢的,不可以用仁義道德去說服他。只可以從長遠打算,謀劃他的子孫做臣子。但是恐怕陛下不能做到。”高帝說:“如果行的話,為什么不能做!只是該怎么辦呢?”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正出大公主嫁給他,厚禮送給他,他知道漢家嫁給正出的女兒,又送來厚禮,蠻夷一定敬仰她,立她為王后,生下兒子必定做太子,代替單于。為什么呢?是因為貪圖漢家的錢財。陛下每年用漢家多余的而他們缺乏的東西多次送去慰問,并派善于言辭的使者用禮節勸喻他們。冒頓不死,他是漢家女婿;如果他死了,那么漢家的外孫做單于。哪里聽說有外孫敢與外公對等禮節的事呢?士兵可以不用打戰而慢慢使他們臣服。”高帝說:“好。”打算派長公主去,呂后日夜哭泣,說:“我只生太子和一個女兒,怎么能把她送到匈奴去!”高帝終于沒有派長公主去,而是把庶出的女兒取名長公主,嫁給單于。派劉敬前往締結和親的事項。

     

[2008第七屆中學生古詩文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10篇原文及翻譯(二)]相關文章:

1.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2.文言文《二翁登泰山》原文及翻譯

3.弈秋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4.文言文原文加翻譯

5.狼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6.狼文言文原文翻譯

7.于園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8.文言文秋水翻譯及原文

9.《師說》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10.文言文馬說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