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教案
一、 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見附錄)
這匹千里馬最終得到了伯樂的賞識,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馬都能被賞識,被重用呢?
學了韓愈的《馬說》,我們就知道了。
二、 簡介作者、寫作背景及解題
1、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學家,自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河南河陽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 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也就是中唐時期。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的遭遇也是這樣,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毛遂自薦,可惜不得重用。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但始終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 解題
請同學們看看標題,我們以前有學過與《馬說》這個標題相類似的文章嗎?(《愛蓮說》、《師說》)。
誰來說說“說”是什么意思?
生:“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與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 初讀課文
要求讀得流暢,注意語氣、重音和停頓,在朗讀中感知課文,
1、 學生范讀(注意讀準字音)
2、 自由朗誦,互讀(同桌之間互讀,指出彼此的好與不足)
3、 老師范讀(注意有感情地朗讀)
4、 全班齊讀
四、 感知課文內容
1、 結合注釋、工具書,小組之間討論,共同翻譯。
2、 分小組比賽,誰能提出問題把對方難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認為重要的問題來提問)
3、 派代表來翻譯課文,其他同學指出翻譯不足的地方,并補充。
五、 研讀課文,品味意境
1、 小組討論以下五個問題(男女生展開競賽)
① 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是怎樣的?(用原文回答)
② 千里馬是客觀存在的,為什么作者要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③ “食馬者”是怎樣對待馬的?(用原文回答)
④ “食馬者”這樣對待千里馬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⑤ “食馬者”這樣對待千里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老師讀題,板書:伯樂、千里馬、食馬者)
明確: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的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因此,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性的作用。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馬也”
2、 小結
文章到最后,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了高潮,正是這些不知馬者、食馬者的愚昧無知,才造成了千里馬被埋沒。
六、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
1、結合寫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人。
千里馬比喻人才。
2、全文寄托著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3、 揭示“托物寓意”的寫法
明確:本文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為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任,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的境遇的描敘表現出來的,這種寫法就叫托物寓意。(板書:托物寓意)
七、拓展延伸
討論:在韓愈那個時代,沒有伯樂,那我們這個時代呢?有沒有這種現象?假如你是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該怎么辦?
明確:對自己充滿信心;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過任何機會,并創造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八、 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并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九、 板書設計
馬 說
韓愈
托 伯樂
物 千里馬
寓 食馬者
意
[《馬說》教案(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雜文馬說優秀教案
10.八年級人教版《蠟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