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烏臺詩案始末介紹
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很多山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反對新法,并在自己的詩文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由于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任由蘇軾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臺,一關就是4個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典故的出處。由于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免于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
二、關于散文賦
散文賦也叫文賦,是中唐以后出現的一種文體。賦流行于漢代,始于戰國,盛行于漢,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則趨于消亡。賦是一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韻文,句子以四言六言為主,講求文采,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張手法。漢代以后,賦分別向駢文和散文兩個方向發展。前者便出現了駢賦和律賦,注重對偶工整和平仄協調,對押韻也有嚴格要求;后者便發展為文賦,不講求駢偶和音律,句式可長可短,押韻也較自由。至于賦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說,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愿望,諷喻政寧。
三、能力檢測練習
1.給下列紅色字注音
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扣舷而歌之( )蘇子愀然( )
舳艫千里( )( ) 釃酒臨江( )舉匏樽以相屬( ) 挾飛仙以遨游( )
2.解釋下列紅色詞的意義
七月既望 舉酒屬客 白露橫江 縱一葦之所如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渺渺兮予懷 倚歌而和之 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須臾 知不可乎驟得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相與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繆
3.下面句子翻譯錯誤的一項是[ ]
A.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任憑小船飄去,越過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譯文:桂樹做的棹,木蘭做的槳,劃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譯文:向大江喝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
D.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譯文:從那不變的一面看,那么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沒有盡頭。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⑴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⑵ 凌萬頃之茫然
⑶ 渺渺兮予懷
⑷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⑸ 而今安在哉
⑹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6.翻譯下列句子
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家評議
余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客觀景物只提供了一種審美可能,……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現者,更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建者。”
四、相關知識
東坡兩次游赤壁,分別寫了《念奴嬌 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課外賞析《后赤壁賦》,并作比較分析。
提示:兩賦寫于同一年,中間相距三個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賦所寫,限于舟中,后賦則主要寫岸上; 前賦字字秋色,后賦句句冬影;前賦主要談玄說理,后賦則側重敘事寫景;前賦主調曠達樂觀,后賦略為虛無縹緲。兩賦同是蘇軾得心應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評點甚多,不無借鑒之處,茲轉錄數條如下:
《古文觀止》評語“前篇寫實情實景,從‘樂’字領出歌來;后篇作幻境幻想,從‘樂’字領出嘆來。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與前賦同一機軸,而無一筆相似。”林西仲評語:“若無前篇,不見后篇之妙;若無后篇,不見前篇之佳。”
[《赤壁賦》備課學案(學生用)(語文版高一必修)]相關文章:
2.赤壁賦教案集體備課
10.高一必修一數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