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化平
提到班會課,老師們自然會想到--班主任夾著教案,教案里張羅了一周以來的“好事”與“壞事”,然后往講臺上一站,滔滔不絕地開始了激濁揚清的45分鐘,講到興致之處,信手拈來都是素材。
提到班會課,學生們自然想到--臺上老師居高臨下、口若懸河、劈頭蓋臉、陳詞濫調、說三道四、婆婆媽媽,甚至東扯西拉;臺下“不善于利用時間”的一部分則昏昏沉沉、麻木不仁、左耳進右耳出;“善于利用時間”的一部分則兩耳不聞“室內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又是一節自習課。
班會課是中學德育的主要陣地,班主任是這塊陣地上的主力軍。如果每節班會課都是這么開展,那么德育質量從何談起?失去德育輔佐,教學質量又從何談起?然而對這種班會課的效果卻很少有人質疑過,更多的則是“循規蹈矩”。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新問題、新思想層出不窮,這種社會振蕩也勢必反映到學生群體中,使我們的德育工作更具復雜性、多變性,“老式”班會課已不能“勝任”這種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德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對中學班會課也進行一次徹底的變革!
我的班會,我做主。
一、班會課的主體應該是學生
當前我們正熱火朝天地推行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多數人所理解的課程往往僅限于教學課堂,很少有人想到作為教育課堂的班會課也應該是這場改革的受益者之一。難道新課程就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嗎?
作為德育課堂的班會課應該是這場改革的首要對象,在這種課堂上更應該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觀念的形成,必須以被教育者內在積極因素調動為前提,否則像傳統教育課堂那樣,老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老師說得再多對學生來講也不過是“過眼云煙”,甚至適得其反,激起逆反心理。因此,應該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積極性和能動性,通過學生群體內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實現自我發現、自我深省的最佳教育效果。
我在這方面曾作過嘗試。主要以較為成熟的班委為載體,把班會課讓位于他們。假如過去一周班級出現問題較少,則采取班長匯報制。即由班長匯總各職能崗位班干部的一周班級工作情況,在班會課上向班級匯報。假如過去一周班級出現問題較多,或者次周有較多事務安排,則采取各職能崗位班干部匯報制。即由各班干部逐個上臺向班級匯報一周工作。這些匯報的內容主要有:好人好事的表揚,不良現象、違紀行為的指正,本崗位工作成績與不足等。
這種作法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鍛煉了學生組織工作能力,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很好途徑;第二,這種來自學生群體內部的“自我表白”更具真實性,更具說服力,讓學生不覺得是“事不關己”。同時這種自我管理,消除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距離,多一份親近感,少一份壓迫感,教育實效性就不言而喻了。這種方法在實踐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二、班會課的內容應該具有多樣性
班會課不僅僅是歸納總結過去一周的班級工作,布置下一周的工作。試想每一個星期都要聽一次千篇一律的“流水賬”,誰能受得了!
我認為主題班會是一種很好的形式。主題班會可以以當前時政為題,以中學生熱點問題為題,以周圍人與事為題,以本班焦點為題,展開討論,寓教于樂。調動每個人的參與熱情,在無形中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青春期異性好感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主題,既具有問題存在的普遍意義,也具有問題解決的價值意義。
我曾針對一段時間以來在普遍出現的中學生沉迷網絡的現象,組織開展“中學生上網利弊談”系列活動。通過實地調查問卷、個案現身說法、班會辯論等環節,使大家最后形成了對沉迷網絡之弊的共識。這種把德育課堂寓于社會舞臺,寓于文學課堂的作法,一方面拓展了德育的陣地,另一方面也為德育提供了鮮活的載體。這次活動的后效就證明了這點,最直接的就是此后杜絕了本班學生不科學的利用網絡行為,班風、學風也緊跟著上去了;甚至“動搖”了本校其它班級“網蟲”們的思想,推進了整個學校“網絡文明”的建設。
我想,如果單靠老師傳統式的一張“利嘴”,在臺上不管是疾言厲色,還是苦口婆心,都是蒼白無力的空洞說教,都不可能讓學生深刻認清“泡吧”之弊。甚至臺下學生可能還不時惦記著他的網友、他的游戲呢!
三、班會課的組織者應該具有“全民性”
在我們的觀念中班會課就應該是班主任來上,學生出現問題就應該是班主任來教育。工作中我們也確實都有這么一種習慣。比如,當科任老師遇到某生遲到、曠課、課堂搗亂等不守紀律的問題時,總是習慣向班主任“告狀”,并美其名曰“反映問題”。我覺得這其實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行為,因為作為教師,每個人都應該同時負有教書與育人兩個職責。而且這種處理方式可能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你可能就在學生心目中留下了“沒有責任心、沒有能力、愛打小報告”的印象,可能就有某一小部分學生在逆反心理的推動下以后經常存心與你“過不去”,這樣教學質量就大受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教育陣地不能僅有班主任單槍匹馬地戰斗,而應該是各科任老師齊抓共管,構建教育立體網絡,形成最大合力。
此外,我認為如果科任老師教育得當,甚至能起到班主任所不能取得的教育效果。因為,如果是班主任教育,學生可能覺得這是班主任份內的事,甚至可能認為班主任是以自己利益為出發點--這是“他的”班級,做的事情當然是為了“他的”利益了!比如說為了先進班主任的榮譽,學校的各種表彰等,實現名利雙收。這樣極個別學生可能就會有抵觸心理,進而在整個班級造成不良影響,那教育實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四、班會課的時間應該具有靈活性
班會課不應該是問題匯總課,更不應該是積累很長一段時間以后“算賬課”。首先,現代中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復雜性、多變性,新問題層出不窮,如果積累一周,在量上說是很大的,集中教育肯定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一下子涌出這么多問題,會讓學生失去解決問題的信心,最終是一個問題也得不到解決。應該化整為零,以天為單位,甚至以節為單位,做到今天的問題今天解決掉。其次,集中教育不具備時效性,有些問題應該是當場解決比較好,過后就不一定具有教育意義了。特別對錯誤的指正,等過了一周,當事人可能已經忘記了細節,或者忘記錯在哪里了。更糟糕的是,因為你沒有及時糾正這類錯誤,學生把它當作一種默認或者姑息,進而“泡制”出第二個、第三個同類錯誤。再次,把德育滲透于每一節教學課堂,每一次實踐活動,則是德育工作載體的具體化,增加了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實效性。做到德育工作時時有、處處有,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一種思想工作實實在在地存在于生活每一處的感覺,而不至于產生班會課就是“說教課”、“自習課”的感覺。
另外,我認為既然教學課堂可以融入德育內容,那每周一次的班會課其實也可以靈活利用。如果一個班級一周以來確實沒有什么事情,班會課則可讓班委較為簡練地處理,大可不必一定要上滿45分鐘,那就走上了形式主義道路了。
朋友,您的班會能自己做主嗎?
彭化平,男,中學一級教師,湖北鄖縣白桑九年一貫制學校繼續教育辦公室主任,兼七年級年級主任和七(1)班班主任。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是我工作的原則,工作之余,擅長寫一些心得體會,小新聞報道常見于各個報刊雜志網站,其中小論文《師生自制教具好處多》發表于《中國教師報》。人物通訊<<望著那三十九雙眼睛,他變卦了>>發表在2009年1月的<<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聯系地址:湖北鄖縣白桑九年一貫制學校
[我的班會,我做主(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0.我的大學夢班會策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