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麗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人們的行動,多半取決于習慣。一切天性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有力。正如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做好預習的習慣,是輕松學習本單元的基礎。
在課前進行了預習,是先對課文摸著了底。嘗試掌握新課預習的一般現律:一篇新課文要讀三遍。第一遍讀要疏通字句,看到生字詞查詞典解決;第二遍,要帶著問題去讀,看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第三遍,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這樣寫?文中哪個地方寫得精彩,并作圈點批注。
《黃河頌》一課,要求學生先要能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朗誦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別。如“我站在高山之顛,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總領下文,因此停頓要稍長。后面的四個分句注意重點詞語“掀”“奔”“劈”的重讀,可以越讀越激昂,以表現黃河的氣勢。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最后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斗的決心,要讀的鏗鏘有力。第二遍朗讀時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波瀾,調整語速、節奏,處理好重音、感情基調,進行感情充沛的朗讀。第三遍朗讀要在圈點批注的基礎上,試著把最能打動人的語句段落讀出來。這樣的預習指導抓住了學習重點,任務具體明確,以有感情的朗讀帶動對課文思想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理解。又如《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是篇雜文,它從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歷史前行過程,說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學時既要交代作品產生的時代特點和作者情況,又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鼓舞學生從作品中汲取樂觀堅強,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
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要在第二遍默讀時,在理清故事情節以后,要能結合課文語句說一說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上最后一課前、后分別有哪些變化?第三遍默讀后又讓學生在課本上作批注:文中分別運用了哪些人物描寫的方法,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和精神品質?這樣循序漸進引入,讓學生學得更輕松自然。在預習《土地的誓言》一文時,要求學生第一遍就要結合本文寫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試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并查詞典疏通文中字詞。通過反復朗讀,讀出感情體會意境。《木蘭詩》,是北朝民歌之絕唱。這首長篇敘事詩,也可以通過多“讀”,吟誦出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充軍的傳奇故事。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從“不聞爺娘喚女聲”到“木蘭不用尚書郎”,從“木蘭當戶織”到“著我舊時裳”,始終不失其為女性之特點。故木蘭形象極為真實感人。《木蘭詩》創具一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其特質,乃是中國人傳統道德精神而《木蘭詩》之根本精神,則是中國文化之精神。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要我們逐漸養成良好的自主預習的習慣,方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習慣決定成功-----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預習策略(人教版七年級必修)]相關文章:
10.七年級政治下冊《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