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了解散文閱讀的技巧方法。
2、提升散文閱讀的能力。
訓練指導
【考點角度概述】
散文閱讀的考查,一般從下面一些方面展開:①整體感知并概括散文內容;②理清散文的思路和行文線索;③理會關鍵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和作用;④選找關鍵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⑤分析重點段落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⑥分析散文的結構特點;⑦分析散文的表現手法;⑧體味散文的語言特點;⑨分析散文的表達方式;⑩品析文中優(yōu)美、精警的語句;○11感受并初步分析文中的形象;○12體會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和感情;○13根據散文內容談看法、感受、啟示;○14對散文的語言、內容和寫法提出自己的見解;○15結合實際闡述對散文內容的理解;○16調動知識的積累,考查選文材料的延伸以及和課本知識的聯(lián)系。
【答題技法點撥】
通過分析歷年高考試卷,我們發(fā)現散文在現代文閱讀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為文學性是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也是新考綱中關于現代文閱讀部分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而集時代感與文學性于一體的散文,則以優(yōu)美的語言,發(fā)自內心的誠摯,催生了考生的情緒,成為高考考查學生閱讀能力的首選文體材料。任何題目的解答都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散文的閱讀也不例外,怎樣準確地閱讀散文,不妨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從主題和線索入手整體把握
散文的主題就是作者在文中要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在閱讀時要抓住有深刻含義的議論或抒情性句子,用心體察品味其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就抓住了散文的“神”。為了進一步準確細致地把握文章,我們還必須抓住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散文的線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我們要善于捕捉散文體現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這幾個要素又可能在不斷變化,找準它們,作者的思路就清晰了。
二、注意文中相關暗示解答題目
要想全面準確地把握一篇文章,我們必須做到知人論世,所謂“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文學風格;所謂“論世”就是要結合時代背景來把握文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自清先生的《綠》和《荷塘月色》,同樣一個作者不同時代就有不同思想感情抒發(fā)。《綠》寫于1924年,作者剛剛經歷了“五四”運動,對生活充滿著希望和激情,所以作品就是熱情奔放的筆調。《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當時正處于革命低潮,蔣介石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作者感到失去了光明和方向,所以抒發(fā)的感情是憂郁哀愁的。因此我們在散文閱讀時,要注意相關信息的暗示,有的在文中以括號形式,有的在結尾注明寫作時間,有的在文后加上注釋,這些內容都有可能對我們的解題有很大幫助,提高我們把握文意的準確性。
三、審明題意,找準信息
有些題目本身用了一些修辭手法,我們在解答這類問題時, 應首先把題目還原,變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才能準確理解題意。如題目本身是喻體,那么我們必須明確它的本體是什么。準確理解題意之后,下一步就是將與題目相符的信息找準、找全,劃定好有效的信息區(qū)域,從中提煉、總結、概括問題的答案,并且要盡可能用原文的句子或詞語,這樣你的答案將會更準確。千萬不可只看題目不看原文,根據自己的理解,只用自己的語言去回答問題,這樣肯定會因為與原文表述有出入而被扣去一些分數。即便你的表述與答案是接近的,也很難得到令人滿意的分數。
四、對應題旨,準確表達
在平時的訓練中,我們發(fā)現學生普遍存在這樣一種不良現象,就是題旨理解得很準確,但回答時表達不完整,作出的答案就像蜻蜓點水,不能深入、透徹、全面地結合文章具體內容總結答案,所以造成不應有的失分。比如:有一年高考語文卷有這樣一個題目,“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中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很多學生就只回答是反襯,這顯然是不完整的答案。必須回答出運用反襯手法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頑強,這才算是完整的答案。這樣的例子在平時的練習中屢見不鮮,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技巧方法畢竟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起決定作用的還應該是扎實的基本功和平時廣泛的閱讀,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日漸深厚的文學積淀。所以,我們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現代文閱讀時做到游刃有余。
訓練題目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18分)
霧 季羨林
①我從來沒有喜歡過霧。
②抵達加德滿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開窗子:外面是大霧彌天。昨天下午我們從加德滿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嶺,層巒疊嶂,個個都戴著一頂頂的白帽子,這些都是萬古雪峰,在陽光下閃出了耀眼的銀光。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這種景象,我簡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悅。現在大霧遮蔽了一切,連那些萬古雪峰也隱沒不見,一點影子也不給留下。旅館后面的那幾棵參天古樹,在平常時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現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襯著白色的大霧,宛如一張中國古代的畫。昨天抵達旅館下車時,我看到一個尼泊爾婦女背著一筐紅磚,倒在一大堆磚上。現在我看到一個男子,手里拿著一堆紅紅的東西,我以為他拿的也是紅磚。但是當他走得近了一點時,我才發(fā)現那一堆紅紅的東西簌簌抖動,原來是一束束紅色的鮮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來。
③正當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時候,忽然聽到不知從哪里傳來了咕咕的叫聲。濃霧雖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卻遮蔽不住聲音。我知道,這是鴿子的聲音。當我傾耳細聽時,又不知從哪里傳來了陣陣的犬吠聲。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萬萬沒有想到,我在加德滿都學會了喜歡的兩種動物――鴿子和狗,竟同時都在濃霧中出現了。難道濃霧竟成了我在這個美麗的山城里學會欣賞的第三件東西嗎?
④世界上,喜歡霧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國倫敦的大霧是頗有一點名氣的。有一些作家寫散文、寫小說來描繪倫敦的霧,我們讀起來覺得韻味無窮。對于尼泊爾文學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爾作家專門寫加德滿都的霧。但是,不管是在倫敦,還是在加德滿都,明目張膽大聲贊美濃霧的人,恐怕是不會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沒有那種閑情逸致去鉆研探討。我現在在這高山王國的首都來對濃霧大唱贊歌,也頗出自己的意料。過去我不但沒有贊美過霧,
而且也沒有認真去觀察過霧。我眼前是由贊美而達到觀察,由觀察而加深了贊美。霧能把一切東西:美的、丑的、可愛的、不可愛的,都給罩上一層或厚或薄的輕紗,讓清楚的東西模糊起來,從而帶來了另外一種美,一種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種朦朧的美,一種模糊的美。
⑤一些時候以前,當我第一次聽到模糊數學這個名詞的時候,我曾說過幾句怪話:數學比任何科學都更要求清晰,要求準確,怎么還能有什么模糊數學呢?后來我讀了一些介紹文章,逐漸了解了模糊數學的內容。我一反從前的想法,覺得模糊數學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現。在人類社會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有著大量模糊的東西。無論如何也無法否認這些東西的模糊性。承認這個事實,對研究學術和制訂政策等等都是有好處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樣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東西更多。連審美觀念也不例外。有很多東西,在很多時候,朦朧模糊反而更顯得美。月下觀景,霧中看花,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嗎?在這里,觀賞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讓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縱橫六合,神馳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樣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樣子,比那些一清見底、纖毫不遺的東西要好得多,而且絕對一清見底、纖毫不遺的東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⑦我的幻想飛騰,忽然想到了這一切。我自詫是神來之筆,我簡直陶醉在這些幻象中了。這時窗外的霧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對它的贊揚。它無法說話,只是呈現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彌漫于天地之間。(《中華散文珍藏本從書?季羨林卷》)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著重寫到了關于鮮花和動物的細節(jié)。從本文的主旨
來看,這些細節(jié)描寫表現了霧的哪些主要特點?從藝術表達效果來看,這些細節(jié)
描寫又有什么作用?(4分)
17.請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觀點,不超過20字。(3分)
18.“月下觀景,霧中看花,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嗎?”根據第⑥自然段的內容,談談作者這樣說的理由。(5分)
19.本文以霧為線索展開,請具體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美文欣賞
流浪的二胡
有一個精靈,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個精靈,惆悵如初夏細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個精靈,它注定了永遠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轤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馬頭琴的搖籃;紅高粱、信天游,大風起兮云飛揚的黃土高坡天生就是嗩吶的世界,而楊柳岸、烏篷船,小橋流水繞人家的江南則永遠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場。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詩意和綿長。只是我們不知那當初的當初,是江南選擇了二胡,還是二胡選擇了江南。
六朝金粉、王謝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聲色犬馬,那不是二胡弦線上開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錢塘,有太濃的綺麗繁華,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動的律。纖道、烏篷、臺門、廊棚、雨巷、石橋、茶肆、谷場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腳。本不屬于墨客騷人,顯貴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開放的花,流淌的畫;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販夫走卒、商賈戲子開心時的道具,潦倒間的支撐。
我真的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二胡開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當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細雨婆娑河邊的芭蕉的時候;當多情的晚風撣拂臺門石橋,散漫的炊煙繚繞鄉(xiāng)野谷場的時候,二胡的流浪便開始了。當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個人,它的流浪被無端的濃縮聚集了,被無限地擴散放大了。那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個巫師,二胡遇上了他,從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們知道那流浪著的該是一種無奈;《病中吟》的曲調如淚水緩緩流出,我們知道那流浪著的分明是一種悲涼;《良宵》的節(jié)拍如思念濃濃籠罩,我們知道那流浪著的更是一種徹骨的滄桑。二胡流浪著一種悲苦和困頓、一種滄桑和無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樂的流浪,那樣的流浪是一個靈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樣的流浪是一個時代的流浪,一個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總要催生眾多流浪的心靈,催放眾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個極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臺門深,烏瓦粉檐廊棚長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鶯雛聲里碧禾濃處處鄉(xiāng)野的江南,類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靈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鄉(xiāng),四歲失明,自幼父母雙亡的孫文明,十二歲時便從故鄉(xiāng)的曹娥江邊出發(fā)漂泊江南,顛沛流離中,他的二胡聲響徹了大半個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靜心安》,使他由一個民間流浪藝人,走上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講授二胡的講臺。而流浪了一輩子的孫文明,最終還是積勞成疾地客死于異鄉(xiāng)上海。從阿炳到孫文明,到江南市肆和鄉(xiāng)野里眾多生生滅滅的流浪的靈魂,都體現了一種忍耐和堅韌、一種奮進和抗爭。我傷感地承認,在江南的絲竹中,二胡也許最具有悲劇性格。
一方水土的精靈,一盈風情的血脈,器樂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種鮮活的姿態(tài),這種鮮活的姿態(tài)永遠都不能消解。
[現當代散文鑒賞(一)(人教版高二)]相關文章:
7.飄落菊花雨散文鑒賞
9.現當代詩歌朗誦
10.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