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序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本篇文體常識,了解韓愈贈序的內涵。
2、 掌握“以、為、適、謝、惡”等詞在文中的用法及“愛惜”“利器”等詞的古今義。
3、 理解文章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以及要表達的真正意圖。
二、過程與方法:
疏通文意、理解重點詞語、問題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誠的友情。
認識作者維護統一發展和人民利益的進步意義。
教學重點:
1、 理解文章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以及要表達的真正意圖。
2、 認識文章緊密呼應、波瀾起伏、具有創造性的結構。
教學難點:
品味錯綜變化的寫法和反復唱嘆相結合形成的節奏美。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學生預習展示:
1、作者韓愈簡介見書114頁小傳,點畫要點。
2、正音正字:
夫(fú)以子之不遇時 矧(shěn) 惡知(wū) 慕義強(qiǎng)仁
3、簡介文體常識:
贈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種,是對他人的贈言,脫胎于唐人贈答詩的序言。朋友離別,送別者常會贈予對方一篇序,以表達惜別之情或勉勵、祝愿之意。韓愈賦予了贈序更豐富的內涵,包括議論現實政治、抒發內心感慨、闡述思想主張等等,表現手法上亦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故清代姚鼐有“其文冠絕前后作者”的贊譽,蘊含著豐富的文學價值。
那么這篇贈序是否也在表達惜別之情或勉勵、祝愿之意?(過渡到課文研讀)
二、課文研討,合作探究:
1、朗讀課文第一節:
(1)思考:董邵南要到哪里去?他為什么要走?為什么要去這個地方?
討論明確并板書: 燕趙之地--河北
懷抱利器 連不得志
多慷慨悲歌之士
(2)學生質疑,理解字義,疏通句子(略)
明確:適:到 舉:被舉薦
利器:古義:杰出的才能 今義:鋒利的武器
(3)老師質疑:“古稱”一詞能否去掉?為什么?
明確:不能,暗示現在不一定。(過渡到第二節)
2、朗讀課文第二節:
(1)找出現在河北這個地方已經不一定是這樣的句子?
明確: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 ,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
(2)這一節的“董生勉乎哉!”是上一小節的重復嗎?
明確:不是,第一節有勉勵、安慰的意思。第二節是擔憂,有提醒忠告的含義。
(3)學生質疑,理解字義,疏通句子
明確:強:勉力 惡:哪里 愛惜:古義:同情憐惜 今義:疼愛,愛護,重視。
以:夫以子之不遇時(因為)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用 )
(4)老師質疑:作為一篇贈序,文章可以結束了,為什么還要寫第三節?
(過渡研讀第三節)
3、朗讀課文第三節:
(1)疏通句子,理解字義
明確:為:替 謝:告訴
(2)明確兩個典故的含義。
明確:望諸君 -----樂毅,趙人,助燕破齊歸趙----為朝廷天子效力。
屠狗者 -----以屠狗為業的義士,隱于市井---關鍵時刻仍忠于朝廷。
(3) 作者為什么要讓董生去吊望諸君、觀屠狗者?他寫作真正意圖是什么?
明確:作者名送實勸,說明他根本不贊同董生去河北。
原因有二:
一,當時的河北是藩鎮割據的地方,韓愈一項堅決反對藩鎮割據,主張國家統一。因而在他看來,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鎮,那就是“從賊”,是分裂背叛的行為。
二,韓愈為了實現唐王朝的統一,很希望朝廷能夠招攬人,因此這樣委婉含蓄的提出自己的希望。
三、補充交代寫作背景:
據史書記載,唐貞元年間,“仕途道塞,奏請難行”,而藩鎮又“競引豪杰為主謀”,因此許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繼去投奔藩鎮,使得藩鎮勢力日益恣橫。韓愈堅決反對藩鎮割據,主張維護國家統一,希望統治者能廣招賢才。但面對事實,他經常感到失望。處在這種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盡管從小好學苦讀,懷抱杰出才能,但幾次赴長安應試都落榜。為了謀求出路,他將投奔河北藩鎮。作為董邵南的朋友,韓愈不贊成董邵南投奔藩鎮,去為不臣于朝廷的割據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無力解決他的政治出路,故寫此贈序。
四、拓展創新
1、為什么文末托對方曉諭燕趙之士出仕?
2、古人評韓文“如潮”,言其行文陡起橫生,波瀾曲折,請結合本文簡要說明。
附板書設計:
送董邵南序
韓愈
燕趙(古):
懷抱利器 連不得志
多慷慨悲歌之士
----祝愿、勉勵、安慰
河北(今):
風俗與化移易 含蓄委婉
惡知其今不異于古 波瀾起伏
----擔憂、提醒、忠告 反復唱嘆
意 圖: 吊望諸君 觀屠狗者
謝之……出仕
---明送實勸,反對去河北
[送董邵南序(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