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是一篇優秀的課文,選擇這篇課文作為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的教學案例很有典型意義。
(一)閱讀作品,確定選題
把課文分為三大塊:主題研究、文本研究、縱橫比較研究。根據這三大塊,就課文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教師要把事先準備好的一些選題合在一處,建立選題庫。如主題研究:1.《包身工》的主題是什么?2.《包身工》最后三段的意義何在?對揭示全文主題有何作用?文本研究:1.《包身工》的結構有何特色?2.作家與時代背景簡介。3.什么是報告文學?它的特點是什么?4.修辭手法的運用及評析。5.文中數字的作用。6.文中引號的作用及句子的含義分析。縱橫比較研究:1.包身工現象與打工妹現象的比較。2.包身工、海外華工與偷渡者的比較。3.現代“包身32'’現象思考。
(二)搜集資料,形成觀點
論題確定后,關鍵就是指導學生針對論題,搜集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網上、圖書館里相關資料很多,面對眾多的資料,學生該如何選擇呢?必須與自己所選的題目內容相吻合。材料是為主題服務的,材料不符合主題要求,即使再好的材料也是廢品。
為了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時間,最好選在星期五布置這一任務,星期二展示。這樣,雙休日每個同學都有時間搜集資料,星期一小組的同學又可以相互交換資料,整理、修正約旱墓鄣恪?br> (三)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最能反映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成果 談論“數字”作用的同學說:最能反映日本帝國主義惡劣行徑的當屬一系列數字:不到兩萬、三十年后、六個、五個、二十五萬個、三千張、八千工人、一千二百萬的資金,都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可惡和沒有人性,他們賺取了工人們的血汗錢,把她們當做了罐裝的勞動力,作者對此表示深惡痛絕。我們應從此體會作者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句子分析的同學說: “所以包身工是一種‘罐裝了的勞動力’,可以‘安全地’保藏……”引號作用:在此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句子分析: “罐……”是指封閉式的,形容包身工自由喪失的程度。“安……”是對包工頭及老板而言的,因為包身工無從接受革命思想,這是帝國主義慣用的一種手段。
主題分析組的同學說:文章深刻地揭示了當時上海最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并且為后人留下資料,去剖析當時的社會現狀。這篇成功的報告文學讓人記憶深刻,也讓社會震驚!
縱橫比較研究組的同學說:據一則新聞報道,上海有一家日資企業違反法律,公然招用童工。在偏僻的路段上,記者好不容易找到了那家廠家,忙碌的工作車間里,有著不少稚嫩的面孔,大多數是14歲至18歲的初中未畢業的少年,他們一天12到16小時的高負荷的勞動和4個月50元的工資仿佛又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悲慘的世界,老板賺取了他們的血汗錢,把他們當做了罐裝的勞動力,肆無忌憚地壓迫和利用,我們可以想象,不知又將有多少個‘蘆柴棒’出現。
盡管同學們的陳述還有些不夠成熟,需要老師的適當指點,如同學們談到現代“契約童工”的時候,分析其原因,他們認為是迫于生計、暴力,固然這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但僅此是不夠的,還有更深刻的社會原因。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貧困邊遠地區經濟落后,生活貧困。孩子們有的迫于生計,棄學求生;有的因父母眼紅,輟學掙錢。法律意識的缺乏,使得他們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時無法有效保護自己;同時,由于人數的眾多,老板有大大的挑選余地,這樣現代“包身工”也就應運而生了。同學們應該思考的是“怎樣才是解決現代包身工問題的最佳途徑?”
(四)教學啟示
1.同學們在確定選題、查閱資料、組織觀點時,充分調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正如上海的一位專家曾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明這個“自主定題”“自主研究”的學習過程:如果把學習比做摘蘋果,我們關注的不僅是蘋果是否摘到,更關注的是摘蘋果的過程,關注學生是否對怎樣摘到蘋果有切實的體驗。這是一種意在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2.同學們在學到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聯系起來了,開發了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資源,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并以社會的文化土壤滋潤基礎教育的語文之樹。同學們對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投入了關注,增強了對社會的認識,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在這次語文活動中親身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語文熏陶。同學們學會了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料,懂得了如何化資料為我所用的原則。
4.尤其重要的是同學們明白了一件事:語文課可以這樣上、這樣學,同學們可以自己作課堂的主角,激活了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拓寬了他們的思路
[包身工研究性學習(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高一語文《包身工》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