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一中 鄧金平
孫犁的《荷花淀》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就已經作為經典篇目一直在人教版的教材之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位置。不過,主要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荷花淀》一直都不是以其本來面目出現在學生面前的。
比如在當時版本的《荷花淀》中,女人們遇到日本人船的追擊,搖著小船往荷花淀里去時,原著中有這樣一句:“假如敵人追上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但在課本里被刪去了。孫犁個人的理解,“可能是認為這兩句話有些‘泄氣’,‘不夠英勇’”。 另一處,婦女們在劃船時,有人順手從水里撈上一棵菱角,因為還很嫩小,便又丟進了水里。“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面上生長去了”這句話,也被刪去。孫犁認為:可能是這樣的描寫“沒有意義”,也許認為這樣的句子莫名其妙,也許認為有些“小資產”。從孫犁的語氣,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作者的感覺是多么的可笑和可氣。
值得慶幸的是,那段滑稽的歷史一去不復返后,這些橫遭刪殳的句子,也都如遭受過打擊的作者自己一般,得到了平反,在文章中恢復了自己的地位。不過現在課本中的文字,和孫犁原著仍然還是有一些出入,而這些出入,我認為大致有四個方面的表現:一方面是將方言和習慣用語換成現在通用語,二是簡練的語言變得累贅或者將豐富的語言變得單薄,三是不該調序的句子生硬調換,四是不該更改的標點任意更改。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方面的幾個例子:
1 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
2 他叫水生,小葦莊的游擊組長,黨的負責人。今天領著游擊組到區上開會去了。
3 女人們到底有些藕斷絲連。過了兩天,四個青年婦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4 這個人(區小隊的隊長)抹一把臉上的水問她們:“你們干什么去來呀?”
第一句中的“濕潤潤”,原著是“潮潤潤”;第二句中的“到區上開會去了”,原著是“到區上開會去來”;第三句中的“聚在水生家里”,原著是“集在水生家來里來”。編者將這些方言更換過后,對一般讀者來說也許是好懂一些,可是原著中特有的鄉土滋味就喪失殆盡了。而且前文把這個“來”字換掉,而后文卻又依然保留著,如第四句就是,前后如此不統一,我想編者大概也不知如何是好了吧。
我們再看三個將簡練的語言變得累贅的例子:
1 但是大門還沒有關,丈夫還沒有回來。
2 水生想安慰她。因為要考慮和準備的事情還太多,他只說了兩句
3 這風從南面吹過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
4女人還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說:“你有什么話,囑咐囑咐我吧!”
第一句原著中只有兩個“沒”字,省去了“有”;第二句原著是“考慮準備”,沒有“和”字。單看這兩個句子,似乎加上之后語言顯得舒緩一些,明晰一些,可是結合全文簡明質樸的語言風格來看,添加了這兩個字,由洗練所帶來的干凈的韻味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第三句原著是“從稻秧葦尖上吹過來”,少了一個“上”字,不僅在音韻上更為和諧悅耳,而且稻秧葦葉連成一片,也給人以視野無限開闊,心胸盡情舒展的感覺。而第四句,原著為“你有什么話囑咐我吧!”語氣堅毅態度果決,完全沒有因為重復而造成的柔弱和舒緩。
下面兩句則是將豐富的語言變得單薄的例子:
1 “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2 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
第一句原著是“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日本鬼子”一向是我們民族對日本兵的極為厭惡的通稱,單一個“日本”,好像更能表現女人們的緊張,但怎能表達出女人們對敵人一向厭惡和憎恨呢?而且下文就有一句:“后面大船來的飛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更證明“鬼子”這個詞前面確實是曾脫口說出的。再就是第二句中“肥大的荷葉”,原著是“寬厚肥大的荷葉”,這不僅寫出了荷花淀荷葉“大”的特點,也寫出了“厚”的特點。編者輕易就將其刪去,大概是沒有考慮到每個詞對讀者所能引發出的多少豐富生動的想象吧。
編者對原著不該調序的句子的生硬調換,表現在幾個女人集在水生家里的那段對話上:
“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水生的女人說。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們快去快回來。”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啊!”
在原著中,“水生的女人說”是放在“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有前面的。之所以這樣處理,一方面是和第一個女人說話隔開,表現出水生女人慮事周全、小心謹慎的特點;另一方面讓省略號緊接出下面一個女人的話,說明這是將水生女人的話急急打斷的,就更顯示出這個女人的快言快語和急切真摯了。而編者的這番處理,雖然句子排列上整齊了些,但對這幾個不同女人性格的成功塑造,就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了。
至于標點符號,客觀地說,孫犁《荷花淀》的標點確實有一些地方運用的不夠準確,但在當時標點并不很規范的條件下,這一點不足也是可以得到讀者的理解寬容的。不過,仍然有一些地方的標點,也還是不改為妙。我們且以教材的第二段為例,和原著比較一下,看看那些更改前后語言風格上究竟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首先,原著在第一個“不知道”后面用的是句號,這是不對的。下面幾個地方, “女人們”和“有無數的船只”后面都用逗號、“花紋又密”后面用頓號,都將長句變為短句。我們看本段句式,多用簡短的句子,這樣讀來,有一種輕盈跳躍的節奏,給人感覺對家鄉的自豪和喜悅的情感。而按教材中的處理來讀,這種歡悅的節奏就失去了很多,自然是不好的。
孫犁的《荷花淀》當然不是完美無缺、一字不易的,只是針對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評價標準也會不同,那么我們還不如保持作品原貌,一切評判的權力,都交給聰明的讀者;而且你費盡心思刪改之后,人家作者對你還滿肚子意見,甚至嘲笑你水平不夠,根本不理解他作品的精妙之處;而且誰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呢?魯迅也曾遺憾中國缺少那些大作家的未定稿供青年去學習,現在有了孫犁的《荷花淀》給學生做反面教材,不是正實現了魯迅先生的夙愿了嗎?而學生們深感頭疼的寫作水平也會得到很快提高了。所以編者們以后再也不盡量少做這些吃虧不干好的傻事為好。
我還啰嗦一點,就是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也是被編者刪減了近一半的,人家契訶夫可是世界級的短篇小說大師,其語言的言簡意賅令高爾基是自愧不如。契訶夫也說他自己的“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而現在編者的本領居然不在他之下,大刀闊斧地將其作品砍得幾乎是面目全非,是不是也太自信了一些呢?如果說這樣做是為了節約篇幅的話,魯迅的《祝福》可是要比《荷花淀》和《套中人》的字數之和都要長呀,為什么對《祝福》就不刪改,甚至連錯別字也不讓動一下呢?對維納斯,只要是頭腦健全的人,還是希望她擁有一雙美麗迷人的臂膀的,而對那些大師們的文學作品,我想每一個讀者的心情應該都是相同的吧。
[我看教材對孫犁《荷花淀》的改動(人教版高一必修)]相關文章:
10.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