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語文、語者,口頭表達;文者,書面表達”。①其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它告訴我們只有具備較高的表達能力,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與人交流溝通,展現自己。然而,初中生語言表達能力普遍低下的現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口頭表達能力不強,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質較差;書面表達語言干癟,沒有鮮亮的文采。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課的重要內容和緊迫任務。本文就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厚積薄發,說得流暢。
我們經常說某人口才好,某人說話得體。分析原因,不難發現,這些人都是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所以詞匯才如此豐富。他們吸取了古今中外口語交際成功事例中的優點,言談才恰當得體。他們還博古通今,自然在口語交際中才具有吸引力。由此看來引導學生多讀書,感悟語言的精妙,學習口語交際的知識,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辦法。
學生讀書要廣泛,并且要積累多方面的知識。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廣博的知識是表達者妙語連珠、左右逢源的堅實底蘊。正如培根所說的,“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③所以老師應該要求學生多讀書,盡量涉獵多方面的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的“詞庫”。
每學期初我都會讓學生準備一筆記本,要求每天完成一版面的摘記量。老師可要求學生對筆記本進行“板塊劃分”,左頁為“更新”版,學生可根據當天實際進行自我劃塊,如“每日名著/古詩”、“文本資料鏈接”、“我悟主題”等;右頁為“固定”版,劃為課堂筆記、課前預習及作業記錄三大版塊。這無形中為學生的摘記提供了“導航條”。學生以充實版塊內容的形式進行課內外雙線積累,堅持“課內每日積累”和“課外定期積累”的活動。課內“每日積累”規定每生每天要做到“四個一”:抄寫一首古詩,講一個2分鐘故事片段,做一節課堂筆記,摘一段精彩的文本語言; 課外“定期積累”指:每周寫一篇雜感,交一次摘記本,每月進行一次檢測強化,舉行一次說話訓練活動。
如此“厚積”,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就能“薄發”,說得流暢。
二、解讀意蘊,評得精彩。
積累沉淀只是一種攝入,真正要成為自身的東西,還必須經歷內化的過程,語言表達也是如此。能說話是表達的基礎,說好話是語言表達能力強的標準,因此我嘗試在積累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作品進行精彩的評價。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毋庸置疑,由“讀”的感受到“見”的領悟過程,正體現了新課標“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的表述。
怎樣讓學生在能表達的基礎上把語言講得精彩?在教學中我以“閱讀”為主陣地,以“評價語言”為切入點,通過各種語言類型的語感同化和文字的推敲評析體驗,從中甄別評價語的共性和個性,掌握規律,習得評價技能,并能在各種語文現象中進行運用,形成富有個性化的評價語言,評得精彩。
第一、在與書本對話中訓練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要給足學生時間,讓學生實現與文本的零距離接觸,在最真實的狀態下閱讀,讓心靈在文字間得到自新。
但此時要馬上形成評價語言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思維的形成到文字的重新整合并表達出來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教學《海燕》一課時,我采用循序漸進法來推進學生對語言的評價。先給學生一段充裕的閱讀時間,然后讓學生進行“筆評”--對在閱讀中有觸動的語句寫下批注,并修改批注語言到自我滿意,再將評價語以誦讀的形式表達出來。如此不僅讓學生有了思維語言表達的轉化過程,也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有了“批注”的先行準備,自是不怕說了;有了“修改”的基礎,更是不怕說不好了;有了誦讀的降低要求,也就不怕說不順了。評價方式的“低起點”實現了評價主題的多樣化,也實現了即興評價在自然真實的狀態下的語言表達訓練。
第二、在與伙伴對話中完善表達能力。該訓練可在小組合作交流環節中完成。老師先根據教學內容設置評價量表,明確自我評價內容和標準,及對他人進行評價的標準,讓評價訓練有章可循。每個學生先自我評價,再在小組內互相評價。
《曹劌論戰》一課的教學我就采用該方法來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們根據教學設計對“魯莊公屬于‘肉食鄙,未能遠謀’的人嗎?你如何看待他呢?”這一問題作出回答,在“自我評價”中形成第一次評價語言;然后把自己的評價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對照 “評價標準”對他人的評價語言進行再次評價。通過伙伴關系的“挑刺”行為不斷促進評價語言的完善,并將外在的語言表述逐步內化為思維表述,實現“由外化到時內化”過渡過程,使評價過程更具有效性。
三、彰顯底蘊,寫得厚實。
會說會評還僅僅是語文能力的接受與養成,只有將這種能力運用起來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語文學習,因此在寫作中進行書面語言的表達訓練也很重要。教學中我采用反復修改作文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我稱作文修改為“扮靚工程”,為讓學生看到“扮靚”的意義和效果,學會修改,把表達做到最亮點,我注重“集體批改”效應。以話題作文“風景”為例,我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對學生的作文稿進行集體修改。具體做法如下:說構思,評表達。先由習作者對自己文章的構思立意進行簡單介紹,然后由集體對照文章來評價構思達成度,并列出修改建議。
我要求學生分發揮集體的智慧,針對修改建議在原文基礎上修改,并比較二者差別,把文章改出模樣。如語言修改。彭瑤的 “火車隆隆響起,頓時世界好象全已寂靜。我的夢想是個旅游者,以這美麗的幻想,開始心的向往……”改為“火車啟迪,世界已寂寞,帶著幻想,心靈已出發。”簡潔的表達讓學生微笑贊許。如構思修改。《開辟風景線》一文由原來“愁悶出走→爬山領略風光→開辟山路”的構思改為“山腳,心黯然→山腰,心豁然→山頂,風光險→心悟跋涉→開辟山路→學走人生路”,使得整個構思更完整,立意更深刻。如結構修改。《門邊風景》在集體修改下以“題記+小標語+日記+虛擬評語”的形式出現,新穎別致,引來陣陣喝彩。
通過修改,學生在比照中提高了寫作興趣,在實踐參與中學會修改技巧,進一步品悟書面表達的意韻,觸動自我表達的升華,從而實現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總之,能力是訓練出來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恰當的訓練方法,因材施教,只要通過多形式、多途徑的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就一定會得到提高,從而培養出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滿足社會需求的、口筆兩厲的人才。從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對策]相關文章:
1.語言活動小班教案
2.語言教案活動
3.形容語言的成語
4.語言教案畫畫
5.語言故事教學反思
6.關于語言的教案
7.
8.c語言試題及答案
9.語言活動教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