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序》中“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提示:因為阿Q不是不朽之人,為不朽之人立傳,有違傳統故覺不安。
2.如何理解《序》中“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句話的含義?
提示:做傳的名目沒有取出來,故難下筆。其意任在阿Q非不朽之人
3.如何理解《序》中趙太爺的“搶進”“跳過去”?
提示:“搶進”說明趙太爺的惱怒;“跳過去”說明趙太爺的霸道。
4.作者為主人公取名阿Q的含義?
提示:●倡導“洋字”,諷刺“國粹”派的主張;
●“Q”更能體現主人公阿Q的悲劇性。
●在傳統農村旺族大姓,其政治、經濟地位很高。阿Q沒有自己的名字、籍貫,足見其無依無靠,地位的悲慘。
閱讀第二章:
1.“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之類的名言,表現出阿Q怎樣的心態?
提示:對現實的窮困感到無奈,用虛無縹緲的闊氣來安慰自己同時壓倒別人,取得精神上的勝利。
2.阿Q一方面以進過城市而“更自負”,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這又表現出他什么樣的心態?
提示:前者是對于未莊人而言,表現他的盲目趨時,以為進過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莊人沒有見過的東西;而“鄙薄城里人”則表現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狹隘保守。阿Q自然樂意,因為這種矛盾可以使他兩面獲勝。
3.“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個想法表現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現阿Q實際上失敗了,但又不愿面對失敗,而找些借口來安慰自己從而取得精神上的勝利這一心態。
4.“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阿Q這一投降怎樣理解?
提示:這是阿Q的又一發明創造,實在打不過就自輕自賤,如果別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獲得了勝利。這又是阿Q的獨特之處,他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萬劫不復的奴才,他不得意誰得意。
5.“但真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罷,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他倒幾乎失敗了。”這一句中“不幸”“倒”“幾乎”這幾個詞的意思怎樣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輸錢是幸運的,贏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見那是一個黑白顛倒的世界!“倒”強調贏錢反遭更大的創痛,“幾乎”表明阿Q這一次失敗千真萬確是事實,但他竟然還是用精神勝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別人挨打--使自己“逃”過一“劫”。
6.“他睡著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經徹底麻木,沒有思想了。
閱讀第三章:
1. 開頭一句中“蒙”這個詞有何含義?
提示:挨打像榮幸地蒙受恩惠。一個“蒙”字,形象地刻畫了阿Q以及看客們那種以喪失人格為代價換來盲目的趨炎附勢的變態心理。
2. 阿Q被趙太爺打了嘴巴后,為什么反覺得“趙太爺高人一籌了”?
提示:又是精神勝利法做怪,因為他自認挨打是一種榮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應該感激。再者趙太爺越高人一籌,他自然就越榮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許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為曾經受過趙太爺的打而換來了人們對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實際上這是一種可悲的奴相。
4. 阿Q見自己的虱子比不過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來卻不平了”,這是為什么?
提示:麻木愚昧的表現,美比不過別人,就同別人比丑,贏了也算是一種莫大的勝利。
5. “要拉到墻上照例去碰頭”中“照例”一詞說明什么?
提示:說明并非第一次了,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6. 阿Q“聳了肩膀等候著”“假洋鬼子”來打,“等候”一詞妙在何處?
提示:不僅表明了阿Q的奴隸性,被動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動地接受懲罰。這種奴性人格,變成某種受虐狂,實在讓人詫異。
7. 阿Q“摩著”小尼姑的頭“呆笑”,對刻畫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著”一詞是來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滿色情成分;“呆笑”,極盡阿Q的下流相,盡顯阿Q欺軟怕硬的丑態。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這是為什么?這揭示出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詞語,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個個有著一顆骯臟的靈魂,他們因為沒有像阿Q一樣親自動手動腳調戲小尼姑,因此覺得不十分過隱,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這表明當時人們之間缺乏起碼的同情心。
閱讀第四章:
1. 說說“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個證據了”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提示:既諷刺阿Q,又把阿Q精神與當時的一些國粹家掛上了鉤,順筆諷刺他們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
2. 說說“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圣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提示:這是正話反說,諷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條,又諷刺了無恥的假道學先生們。
3. 概括阿Q的女性觀。
提示:阿Q的女性觀有,女人都是水性揚花的;女人是害人的東西。這說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靈魂之骯臟也諷刺了假道學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實質。
4. 阿Q“蓬”的一聲,頭上著了很“粗”的一下,說說“蓬”“粗”二字的準確性。
提示:“蓬”是聽覺效果,“粗”是觸覺感受,阿Q先聽到竹杠敲在頭上的聲音,再感到竹杠接觸面積的大小,卻單單感覺不到打的輕重,阿Q感覺遲鈍麻木到何種程度!他的精神勝利法已經不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讓他的肉體也麻木了。
5. 本文對地保著墨不多,但躍然紙上。簡要說說他是怎樣的人?
提示:仗勢欺人,趁人之危,實際是趙太爺的爪牙和幫兇。
6. 趙太爺那樣分明地列出五條協議,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嘴臉?
提示:表現了趙太爺敲骨吸髓的兇殘本性。我們看到,這五個條件基本沒有針對這一事件的,而是借題發揮,要敲詐阿Q,把他逼上絕路。
7. 簡要評價吳媽這個人。
自由評價,不做定論。
閱讀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將近五十歲的鄒七嫂,也跟著別人亂鉆”,此一“鉆”字,妙在何處?
提示:即使阿Q是個流氓,也可能不會動她一個手指頭。她的“鉆”實在是自作多情。
2.“誰料這小子竟謀了他的飯碗去”,真的是小D“謀了他的飯碗”嗎?
提示:實際是以趙太爺為代表的統治者剝奪了阿Q的生活權利。但阿Q誤以為是小D在與自己作對,搶生意,可見阿Q不覺悟之嚴重。
3.“看的人們說,大約是解勸的”,為什么用“大約”一詞?
提示:在描寫看客,因為魯迅筆下的看客,大都是對別人的打架吵嘴煽風點火,以求得觀賞的愉快。所以“大約”表明很可能不是勸解。
4.小D與前文的王胡是怎樣一類人?
提示:其實都是奴隸,受著統治者剝削的勞動者,但是他們卻窩里斗,不爭氣,說到底,亦是阿Q一類的麻木愚昧的國民。
5.阿Q的“屋內是空虛而且了然”,這是什么意思?
提示:這是字面上的環境描寫,實際上是心理描寫,表明阿Q此時生計沒有著落,窮途末路的感覺。
6.“于是他決計出門求食去了”,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動物找食物的用語,可見此時的阿Q已經十分悲慘,落到維持動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見,趙太爺之流的可惡殘忍之極,因為就是他們把阿Q逼到這種地步的。
8. 阿Q看見熟識的饅頭,真的并不想要嗎?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為他本質上就是一個老實人,不會做那種光天化日之下搶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饅頭是要不到的,人家也決不會賒給他吃。
9. “我什么時候跳進你的園子里來偷蘿卜?”“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么?……”,這些狡辯的話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現他性格中的圓滑無賴。
10.阿Q是如何被迫進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時“糊涂”,調戲趙府上的吳媽,被趙太爺打罵并勒索,還斷了他的生計,看到自己實在沒有辦法在未莊生存下去了,他就決定進城。
閱讀第六章:
1.“他走近柜臺,從腰間伸出手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在柜上一扔”,“扔”表現出怎樣的心理?
提示:阿Q為了在未莊人面前顯闊,故意“扔”來,這個帶有聲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幾句中加點詞語表現出的“聽話人”的心態變化過程。
① 這一節,聽的人都肅然了。
② 這一節,聽的人都赧然了。
③ 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
④ 王胡驚得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的趕快縮了頭,而聽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莊人趨炎附勢,所以他們聽說阿Q在舉人老爺家里幫忙,當然就肅然起敬了;而當他們聽阿Q說城里的孩子麻將叉得精熟的時候,他們的“赧然”,又表明未莊人盲目的自卑,會叉麻將并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可他們不好意思,這又是國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凜然”“悚然”“欣然”三個詞描寫他們聽阿Q講殺革命黨時候的心理表情變化過程,一方面對于發生在現實中的事如此隔膜,說明革命與農民的天然隔絕,另一方面“欣然”是說他們聽完后覺得過癮,有些高興的樣子,又刻畫出他們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態。這幾個詞,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強烈的批判態度。
3.阿Q不再幫舉人老爺的忙了,因為其太媽媽的了。聽的人何以“嘆息”又“快意”呢?
提示:嘆息是因為阿Q不在舉人家里幫忙,失掉一個攀附闊人的機會,實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們聽說阿Q不再在舉人老爺家里幫忙了,又感到高興,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們好,所以心里又快意。這兩個詞深入地剖析了“聽的人”的丑惡靈魂。
4.“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這些話說明阿Q是一個怎樣的人?
提示:阿Q不可能覺悟,麻木愚昧,只能充當無聊的看客。
5.“阿Q,你還有綢裙么?沒有?紗衫也要的,有罷?”聯系前面婦女對阿Q惟恐避之不及的情形,分析“沒有”“有罷”,說說此時婦女和阿Q的心態發生了怎樣微妙的變化。
提示:前面的情節里婦女躲避阿Q,是因為受了趙太爺之流的宣傳蠱惑,加以愚昧,以為阿Q真個是獵色的壞蛋。而到這里,她們又并不害怕阿Q了,是因為阿Q手里有東西,她們并不喜歡阿Q而是喜歡阿Q的東西。“沒有”“有罷”表明阿Q以為自己地位提高了,這些女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并不想過分搭理她們。這里,作者對婦女持一種諷刺態度。
6.“完了?”趙太爺不覺失聲的說,“那里會完得這樣快呢?”這刻畫了其怎樣的心態?
提示:趙太爺開始擺出架子,本來想貪小便宜卻偏要做出個老爺的樣子來,所以一開始說話想說得含蓄而有身份。可沒想到阿Q說“完了”,他心里一急就“不覺失聲”,露出了一個愛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來。
7.“秀才聽了‘庭訓’,非常之以為然,便即刻撤消了驅逐阿Q的提議,而且叮囑鄒七嫂,請伊萬不要向人提起這一段話”,此句中的“庭訓”“撤消”“驅逐”“提議”是大詞小用,莊詞諧用,一方面刻畫人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諷刺意味。
提示:略
8.說說阿Q從中興到末路的過程。
提示:略
閱讀第七章:
1.“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將搭連賣給趙白眼的這一天--三更四點,有一只烏篷船到了趙府上的河埠頭。”紹興光復這么莊嚴的事件,作者卻用阿Q賣搭連給趙白眼這件事來作補充說明,你認為作者在這里有什么用意?
提示:一方面說明普通老百姓并不關心什么紹興光復,而只注意身邊發生的小事,辛亥革命與人們的生活差得太遠;表明作者對辛亥革命的態度是懷疑的,把紹興光復與阿Q賣搭連這事聯系在一起,顯得滑稽可笑。
2.“至于革命黨,有的說是便在這一夜進了城,個個白盔白甲:穿著崇禎皇帝的素。”此句怎樣理解?
提示:這說明清朝已經滅亡了,但未莊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幾百年的過去。民眾愚昧落后不言自見。
3.阿Q 先是對革命黨“深惡而痛絕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這伙媽媽的命”?
提示:阿Q 身上有著狹隘保守排斥異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對變革現實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開始聽到革命時很反感,覺得與他為難,便“深惡痛絕”;可是他身上又有著盲目趨時的特點,加上他對現狀的不滿,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舉人老爺這樣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這表明他對革命態度的不穩定性,對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誤解。
4.將阿Q宣布革命后,趙太爺的“老Q”和趙白眼的“阿Q哥”與先前的“混小子”對比,揣摩一下趙太爺等人的內心世界,說說此時的趙太爺又變成了一個怎樣的趙太爺?
提示:此時的趙太爺是一個惶恐狡詐卑怯的“弱勢”土地主。
5.阿Q的“白日夢”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歡喜誰就是誰”
6.老尼姑的“革過一革的”這五個字有何含義。
提示:表明當時“革命”一詞成為人們的口頭禪,但又不理解什么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繹說“革過一革的”,這是對革命的絕大諷刺。所謂革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砸搶罷了。
7.“這是咸與維新的時候了……也相約去革命”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提示:揭示兩個反動人物“革命”行動的丑惡卑劣,意味深長。也從另一個側面揭示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勢力與封建勢力勾結起來奪取革命果實的史實。“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極大的諷刺意味。
8.阿Q與趙秀才、假洋鬼子雖“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靜修庵“革命”,這說明什么?
提示:說明他們的革命動機都是十分低下的,無非就是找一些弱者來欺負一番,找一些封建主義的東西來革一革罷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閱讀第八章:
1.“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表明什么?
提示:說明“革命”換湯不換藥,許多投機分子鉆進革命隊伍中,竊取了革命果實。
2.“趙司晨腦后空蕩蕩的走來”,“空蕩蕩”用的妙在哪里?
提示:這個詞把人們看慣了腦后的辮子,而現在一下子看不辮子時不習慣的微妙感覺寫出來了,很有滑稽感。
3.未莊人對秀才掛“銀桃子”“都驚服”,“驚服”一詞有何含義?
提示:這個詞刻畫了未莊人前后相連的兩種心態,先是猜想“銀桃子”可能是當大官的象征而吃驚,過后很快便佩服,表明未莊人的趨炎附勢心理。
4.“我是性急的,……誰愿意在這小縣城里做事情。……”假洋鬼子的這段“演講”,滿口“鬼話”,不提辛亥革命的真正功臣孫中山、黃興等,卻提一個投機分子洪哥。說說這段話刻畫了假洋鬼子一副怎樣的嘴臉。
提示:滿口鬼話,大吹牛皮,捏造革命經歷個革命資本。外表新式,實際上是一個投機、善變、鉆營的封建余孽。他的這番話只能蒙騙沒見過世面的未莊鄉下人。
5.假洋鬼子為什么不準阿Q“革命”?
提示:假洋鬼子作為一個與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新式資產階級人物,注定與廣大人民有著天然的隔膜,并沒有絲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Q與他一起革命,那么就會認為是對自己身份的極大污辱。所以他決不準阿Q革命,決不同阿Q共一條戰壕。
6.阿Q認為假洋鬼子不準其革命,“再沒有別的路”,你認為呢?
提示:憑阿Q當時的覺悟程度,他認為自己是無路可走的,實際上他也確實是無路可走。本來可以投奔真正的革命黨,但按照他的覺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黨。
7.趙家遭搶這兩段話中用了六個“抬出了”,對于表現阿Q此時的心情有怎樣的效果?
提示:強調阿Q沒有被邀請革命而表現的焦慮不安的心情,更體現他革命動機的低下,那就是想分點東西。
8.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狀,你對這一情節怎樣理解?
提示:一方面參加革命不成,就要報復,這表現了他思想的狹隘;另一方面,說明阿Q的革命愿望也經不起考驗,因為他對于革命的認識根本就不明確。
閱讀第九章:
1.趙家遭搶了,未莊人為什么既“快意”又“恐慌”?
提示:“快意”是因為未莊人平時雖說敬畏趙太爺,但作為被壓迫者,心底里還是恨趙太爺這種壓迫者,所以聽說趙家遭搶,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為對形勢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財產和生命。
2.捉拿阿Q竟然用那么多兵,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提示:揭露統治者的殘暴與虛弱的本質。
3.“高明”一詞通常是什么意思?這里怎么解釋?
提示:“高明”一般指見解、技能等的高超,這里作者是一種創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也就是說土谷祠并沒有比大牢更好。
4.阿Q在“民國”的公堂上行下跪之禮,你怎么看待這件事?
提示:阿Q的下跪,表明他身上的奴性根深蒂固。這一情節,一方面是揭露統治者的愚民政策,另一方面是批評國民的奴性人格。
5.阿Q“畫圓圈”這樣的細節描寫,表現了阿Q什么性格?
提示:表現阿Q的死愛面子,死到臨頭還不覺悟。
6.小說中前后共有幾次寫阿Q“睡著了”?說說其言外之意。
提示:大概有五六次,這不僅是寫他生理上的睡著了,也暗寫他的麻木不仁。作者憂慮國民在鐵屋子里沉睡不醒,又希望他們驚醒。
7.死到臨頭的阿Q,精神上還那么“泰然”,對此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表明阿Q精神麻木不仁到了極點。
8.“狼”在文中有何象征意義?
提示:“狼”象征著那些麻木的看客,不僅充當看客,也充當統治者劊子手的幫兇,一起來吃掉阿Q。
9.“他們便漸漸的都發生了遺老的氣味”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提示:頑固的封建階級本性不變,得了“銀桃子”比作“頂子”“翰林”,失了辮子如喪考妣,終于還是迷戀封建王朝的“遺老”。
10.獨寫一段未莊人對阿Q被槍斃的態度來結束本文,它隱含作者的什么用意。
提示:是一個十分悲觀的現象:社會是如此黑暗,國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國,何時才能得救?
[《阿Q正傳》賞析]相關文章:
1.阿q正傳教案
3.英語美文賞析
4.美在金秋賞析
5.蟬原文翻譯及賞析
8.詩經綢繆賞析
9.詩經芣苢賞析
10.詩經正月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