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解釋】
山寺里的鐘聲響起,天色已經昏暗,漁梁渡口人們爭著過河喧鬧不已。行人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著小舟返回鹿門。鹿門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朧的樹影。不覺中忽然來到龐公隱居的地方。巖穴的山門及松間的小路靜悄悄的,只有我這個隱者獨自來來去去。
【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數 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 吳、越數年后返鄉,決心追步鄉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 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賞析】
首二句即寫傍晚江行見聞,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響,望見渡口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顯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想,使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
三、四句就說世人回家,自己離家去鹿門,兩樣心情,兩種歸途,表明自己隱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寫夜晚攀登鹿門山山路,“鹿門月照開煙樹”,朦朧的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詩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 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里,詩人恍然了。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采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在這個天地里,與塵世隔絕,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獨一人寂寞地生活著。
【簡評】
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閑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了隱居乃迫于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于平淡中見其優美,真實。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 “夜歸鹿門,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 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前人說孟浩然詩“氣象清遠,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脫凡近”(《唐音癸簽》引徐獻忠語)。
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這些特點。從藝術上看,詩人把自己內心體驗感受,表現得平淡自然,優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先寫渡口的喧鬧,再寫居所只有自己獨來獨去的幽靜。因為東漢時的著名隱士龐德公也曾在這里住過,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為一體,渾然成篇。
王維歸嵩山作賞析
簡介王維 (約692~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 父輩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詩明凈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 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又是杰出的畫家,通曉音樂,善以樂理、畫理、禪理融入詩歌創作之中。蘇軾謂其“詩中有 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代表。
[注釋] ①薄:草木交錯曰薄。去:行走。閑閑:悠閑。 ②遞:形容遙遠。且閉關:佛家閉門靜修。這里有閉門謝客之意。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作,通過描寫途中所見景色抒寫了作者細微復雜的心情。退隱是一件閑適的事,流水、歸鳥也同我回來隱居的心情一樣。回來了, 閉門謝客,余生清閑,何等自在。但作者也透露了一絲失意、無可奈何的情緒,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帶凄涼之意。全詩層次清楚,從離去到沿途所見,直到歸 來,作者抓住一些典型景色描寫,表達自己的心境。全詩意境優美,易引發人的想象。 寫歸隱后的閑居生活,王維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長寫景,更善于寫情,寫恬靜的閑適之情。詩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兩句,就把這種境界寫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寫作者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稱“中岳”,在今河南登封縣北。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首聯描寫歸隱出發時的情景,扣題目中的“歸”字。清澈的河川環繞著一片長長的草木叢生的草澤地,離歸的車馬緩緩前進,顯得那樣從容不迫。這里所寫望中景色和車馬動態,都反映出詩人歸山出發時一種安詳閑適的心境。 中間四句進一步描摹歸隱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與還”承“長薄”,這兩句又由“車馬去閑閑”直接發展而來。 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擬人化了,仿佛它們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鳥兒飛回林木茂盛的長薄中去棲息,它們好像在和詩 人結伴而歸。兩句表面上是寫“水”和“鳥”有情,其實還是寫作者自己有情:一是體現詩人歸山開始時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 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歸隱的堅決態度;“暮禽”句包含“鳥倦飛而知還”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隱的原因是對現實政治的失望厭倦。所以此聯也不是泛泛的寫景, 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這一聯運用的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兩句十個字,寫了四種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構成了一幅具有季節、時間、地 點特征而又色彩鮮明的圖畫: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蕭颯的秋山。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圖,是詩人在歸隱途中所看到的充滿黯淡凄涼色彩的景物,對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迢遞”是形容山高遠的樣子,對山勢作了簡練而又形象的描寫。“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歸隱的地點,點出題目中的 “嵩山”二字。“歸來”,寫明歸山過程的終結,點出題目中的“歸”字。“閉關”,不僅指關門的動作,而且含有閉門謝客的意思。后句寫歸隱后的心情,表示要 與世隔絕,不再過問社會人事,最終點明辭官歸隱的宗旨,這時感情又趨向沖淡平和。 整首詩寫得很有層次。隨著詩人的筆端,既可領略歸山途中的景色移換,也可隱約觸摸到作者感情的細微變化:由安詳從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靜澹泊。說 明作者對辭官歸隱既有閑適自得,積極向往的一面,也有憤激不平,無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詩人隨意寫來,不加雕琢,可是寫得真切生動,含蓄雋永,不見斧鑿的 痕跡,卻又有精巧蘊藉之妙。沈德潛說:“寫人情物性,每在有意無意間。”方回說:“不求工而未嘗不工。”正道出了這首詩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點。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賞析]相關文章:
3.《山行》詩歌賞析
5.大德歌·春賞析
6.《秋夜》詩歌賞析
8.《竹石》詩歌賞析
10.孟浩然的詩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