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學目標:
1、 解讀詩歌,感受詩歌的意象。
2、 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語言,體會詩中的意境美。
3、 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二、 教學重點:目標3
三、 教學難點:目標2
四、 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以:冰心:“我這人真是一無所有!從我身上是無權可奪,無官可罷,無級可降,無款可罰,無舊可毀;道地的無顧無慮,無牽無掛,抽身便走的人。”《我的家在哪里》導入。
二、解題:
1、走進作者:泰戈爾(1861--1941),印度偉大的詩人、作家。他在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作家 。重要作品有《吉檀迦利》、《飛鳥集》、《園丁集》等。
2、解題:泰戈爾早期的詩以寫“愛”為主題--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他的詩歌善于選擇小景小物去體現一種純真、和諧的鄉間愛情,我們今天要學的正是屬于這樣的作品。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注意一邊朗讀,一篇揣摩節奏和語氣,體會作者的情感。)
2、師范讀,生思考:詩中描寫的情景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有哪些人物,在做什么事?
四、賞析:
1、詩中描寫的情景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有哪些人物,在做什么事?
明確:時間是從黎明到白晝這一段時間,人物有“我”:“一無所有的站在樹林后的”的“我”;“你”、:正在擠著牛奶的女人;鄉民。這一幕生活小景,發生在鄉村的榕樹下。其中“我”在站立著不動,“你”在擠牛奶,鄉民在誦經、取水。而且還描寫了景。
2、接下來請同學們找出詩歌中描寫“你”的詩句,讀這些詩句,我們能感知到 “你”是怎樣一個形象呢?有什么依據嗎?小組討論
明確:是美麗的,理由是“乳油般的”、“釧鐲丁當”這兩個詞雖是描寫女子手的漂亮,實際上是襯托出女子的美麗。“乳油”在印度文化背景下是美好的、圣潔的。在“乳油”修飾女子手就如同在中國詩歌中用“素素”修飾女子手一樣。而“釧鐲”是印度女子流行的飾物,她們在干活時“釧鐲”丁當作響。
這樣我們已經能夠看出在詩人眼中這個正在擠牛奶的女子是非常美的。詩人沒有寫她的容貌,而是描寫她的手和動作,這種美也是很含蓄的。
3、接下來請同學們找出詩中寫景的詩句,詩人筆下的自然景色有什么變化?
(1)“倦意還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潤在空氣里。濕草的懶味懸垂在地面的薄霧中。” 這里有濕潤的空氣,薄霧中的濕草,是一幅靜態的美麗的圖畫。大家再想想,這幾句詩中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詩人有意的把描寫人的詞語用在了描寫景物上,包括“倦意”、“懶味”、 使詩的語言更豐富,表達更加生動,而且把無情的自然萬物變得富有人情味,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
(2)“藏起的鳥兒在密葉中歌唱。芒果樹在村徑上撒著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飛來。”,“濕婆天的廟門開了,朝拜者開始誦經。”,“天空和廟里的鑼聲一同醒起。”,這里寫了鳥兒在歌唱,芒果樹撒著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地飛著,朝拜的人在誦經,天空和廟里的鑼聲響起來了。這是一幅動態的景觀。
5、接下來請同學們找到詩歌中描寫“我”的詩句,思考一下,詩歌中的反復描寫我的什么動作?
明確:站立著
6、詩人自始至終是“站立著”,沒有走近你,為什么詩人沒有走近“你”? 小組討論
通過強調動作表達詩人內心感受,詩人沉浸在黎明的景色中,“提著空桶”,看這他的女人,沉浸在幸福中,所有的一切他都已經擁有了,也是一無所求的。
7、我們再看看詩中描寫鄉民的兩句詩句。
可以看到鄉民過的就是朝拜和取水的生活,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體現出的是祥和氣氛。
由此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這是一首充滿愛和喜悅的田園詩,詩人是在贊美自然和人的和諧,寫愛也寫自然,愛與自然融為一體。
五、藝術風格
試分別比較本詩與《致大海》的風格異同。
《致大海》是一首具有濃烈的主觀抒情色彩詩歌;
《我一無所求》則是一首平和恬淡的田園詩,沒有十分明顯的抒情對象,甚至對人和物的描述沒有帶上一絲的主觀情感,而是通過對人和物的描寫自然的流露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六、作業:背誦這首詩。
[我一無所求(粵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