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學目標(投影)
1、 通過自主研習、合作學習,獲得個性化的閱讀認知,初步實現多元解讀、創新閱讀。
2、通過學習,喚醒學生對正在逐漸逝去的傳統的美好事物的記憶,激發熱愛生活的熱情。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樣看似平凡的物件,卻也一樣藏著一段故事、一份情懷,甚至是一個時代。
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孫犁先生的《鞋的故事》,看看在普通的鞋上作者寄托了怎樣的情懷?
(二)作者簡介
孫犁(1913--2003),現代作家。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縣人。他的小說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調,追求詩歌般的意境,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并對當代文學產生極大的影響,造成了一個作家群,這個作家群被當代文壇譽為“荷花淀派”。
孫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等。
(三)課文研習(討論交流)
1、文章標題為“鞋的故事”,圍繞“鞋”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提示:我送錢給小書綾作為結婚的禮物,小書綾為了答謝我先后給我做了兩雙鞋,并由此生發出感慨。第一雙鞋是感激之情,第二雙鞋是情面之情。)
有關文章思路分析
全文共有38個自然段。按故事情節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部分:
1-2段為第一部分,寫作家自己對“家做鞋”感情;
3-37段為第二部分,寫發生在自己與小書綾之間關于鞋的故事;
38段為第三部分,抒發感慨,升華主題。
2、文章開篇就表達了自己對“家做鞋”的喜愛,但是作者從“幼小時”到“現在”對“家做鞋”的態度有沒有變化?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點撥)
(“到大城市讀書,覺得‘家做鞋’土氣”,嫌棄它。“現在老了,買的鞋總覺得穿著別扭”。)
(“我有大半輩子在農村度過,對農村以及農村女孩子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可惜進城以后,失去了和她們接觸的機會。”“想弄一雙家做鞋,住在這個大城市,離老家又遠,沒有辦法。”作者與“家做鞋”之間似乎有著某種割舍不斷的情緣。在年老之時,這樣的情緣越發牽引著作者的心,但遠離家鄉,沒法實現這個愿望。)
3、為什么叫小書綾做鞋?小書綾前后做了兩雙鞋,有什么不同?為什么第二雙鞋比第一雙鞋做的粗糙?相比較柳嫂的態度,作者對小書綾前后兩雙鞋是什么態度?作者為什么特別喜愛小書綾做的“家做鞋”?(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點撥)
4、怎樣理解“我們這一代人死了以后,這種鞋就不存在了,長期走過的那條饑餓貧窮、艱難險阻、山窮水盡的道路,也就消失了”? 農民的生活變得富裕起來,小書綾未來的日子,一定是甜蜜美滿的。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點撥)
(表面是謳歌新時期農村面貌的改變,鞋的消失也就象征著廣大農民告別饑餓、貧窮、艱險等惡劣的生活境遇,生活變得富裕起來,像小書綾這樣勤勞“心勝”的人一定會有甜蜜美滿的幸福生活。深一層面其實是作者對寄托在“家做鞋”上、漸漸消失的樸素的民族精神的一種隱隱擔憂,表達了作者的某種憂慮:“家做鞋”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不是它的消失就能趕走饑餓、貧窮?)
那么前文有沒有表示出作者的這種憂慮呢?(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
(文章前面說得非常清楚--因為“城市姑娘,雖然漂亮,我對她們終是格格不入”。外表漂亮,但內涵精神、內在品質卻在物質文明進步下逐漸缺失,這句話正好印證了“對農村女孩子的勤快勞動,質樸聰明,有很深的印象,對她們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因此,當傳統文化遇到存在的危機時,作者更加喜愛那些能做“家做鞋”的、具有農民傳統純樸的并不十分漂亮的小書綾們,作者渴望這種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夠傳遞下去。)
5、小書綾們在這里代表著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點撥)
(作者通過刻畫“小書綾”這類普通農民的美好人格,來傳達自己濃郁而深沉的民族文化情結。于是,作者才不惜筆墨從各個角度去展示小書綾的有心計、能吃苦、勤快、質樸、熱情,甚至文章最后,作者還祝愿“那里的大自然風光,女孩子們的純樸美麗的素質”“永存”。“也許”這個不確定的詞,期望中隱含著淡淡的憂慮。但愿美好的自然風光,人類美麗的心靈、淳樸的品格,不會因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生存際遇的改變而喪失。但是,作者的“家做鞋情結”在現代文明日益發達的現今仍舊還是一個夙愿,物質的追求,在增加了人們生存壓力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侵蝕已然成為不容忽視的事實!作家又怎能不對碩果僅存的一點東西心懷憂慮呢?)
6、其實在我們自己身邊也已經或正在消失一些“童年時代”還看過的東西,讓我們一起去“發現”“挖掘”一下吧。
(讓學生在例數中生發一下身邊傳統文化漸漸消失的隱憂,從而增添一絲絲現代人對即將遠離的民族文化的牽掛。滲透著人性、人情、童趣。)
[鞋的故事(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系鞋帶的教案
8.走大鞋游戲教案
9.體育走大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