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知道,首先要對人體有徹底的認識。他一步一步地探索人體的面,于是,看呵,一只手從外面確定與劃分它的面,其準確程度無異于人體自身固有的劃定。他愈向他的孤寂的道路前進,他愈跑在偶然性的前頭,于是一條法則引導他去發現另一條。最后,他的探求完全集中在這面上了。這面是由光與物的無數接觸組成的。每次接觸都與別的不同,每次都有其特殊狀態。它們有時仿佛互相迎合,有時卻只羞怯地點頭,有時呢,它們互相錯過如兩個陌生的路人。那里有無限無限的地方,卻無處無生命,無處是空洞無物的。
這時候羅丹已發現他的藝術的基本元素,或者可以說,他的宇宙的細胞了。這就是面,那界線分明,色調萬變的廣大的面,無論什么都應該由它造成的。自那一刻起,這面遂成為他的藝術--那使他勞瘁,使他吃苦,使他廢寢忘餐的藝術的唯一資料了。他的藝術并不建立在什么偉大的思想之上,而在于一種小小的認真的實現上,在那可以攀及的某種東西上,在一種能力上。他絲毫驕傲也沒有。他全心獻給這不顯赫而粗重的美,他還可以您意觀賞、呼喚和裁判的。當一切都完成的時候,正如牛羊聯群結隊到泉邊喝水,當夜色已闌、再無異物活躍在森林里的時候,那偉大的就會翩然而來。
羅丹的最富于獨創性的工作,遂與這發現同時開始了。現在,雕刻上一切傳統的概念,對于他完全失掉它們的價值了。再無所謂姿勢、組合或結構了。只有無數活生生的面,只有生命,而他所找出的表現方法卻直達這生命的肺腑,F在他的唯一考慮,就在于怎樣支配生命及其豐裕。凡視線所及,羅丹無處不抓住了生命。他在最偏僻的角落也抓住它,觀察它,追逐它。他在它腳跟不前的路口等待它,在它飛奔的地方跑去和它相會,他到處都發覺它一樣偉大,一樣莊嚴,一樣迷人。這軀體沒有一部分是卑微而可忽視的:什么都蓬蓬勃勃地活著。那鐫刻在面孔上的如在日晷上的生命,是易于認識,而且與時光的流逝有關的;那蘊藏在軀體里面的,卻更飄逸、更偉大、更神秘、更悠久了。在這里,它或者赤裸裸地呈露,或者必要時柵柵地漫步,或者呢,在傲岸者當中,它就昂然大踏步了。從面龐的舞臺隱退,它卸卻鉛華,毫無掩飾地佇立在服裝的后臺。在這里,羅丹發現了他當代的世界,正如他從天主教堂認識了中世紀的世界一樣。聚攏在一個神秘的幽暗的中心,包含在一個有機體里,承受著它的改造和管轄。于是每個人變成了一座教堂,而這千千萬萬教堂,沒有一座是相同的,沒有一座不是生動的。但問題在于怎樣表明它們都是從上帝身上樹立起來的。
一年又一年,羅丹在這生命的路上前進,細心虛懷,如一個小學生在開步走。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苦心孤詣,他既沒有可訴衷曲的人,朋友也少而又少。在那維持他糊口的日常工作后面,他的未來功業一聲不響地潛伏著,靜候它的時辰。他讀書很多。在比京的街上,居民習見他來來往往,老是一本書在手里;然而這本書或許不過是在那期待著他的浩大的任務中,一個借以沉埋在他的自我里的托故而已。象對于一切大有為的人一樣,那任重致遠的心情自然在他里面激起一種沖動,一種增加和鼓足干勁的勇氣。當疑惑來臨的時候,當躊躇與彷徨來臨的時候,當一切轉變中的生物所共具的焦躁,夭亡的恐懼或饑寒交迫來臨的時候,無不在他身上碰到一種一往無前的緘默的抵抗,一種固執,一種堅定和確信--這種種堂皇的、還未展開的偉大的勝利旗幟。這或許就是在這萬難紛集時驟現于他眼前的過去,他所百聽不厭的天主教堂的聲音吧。就是從典籍里也顯現許多鼓勵他的事物。他第一次讀但丁的《神曲》。那簡直是一個啟示。他看見無數異族的苦難的軀體在他面前掙扎。超出于時間以外,他看見一個給人剝掉外衣的世紀,他看見一個詩人對他的時代的令人難以忘卻的大審判。里面許多形象都支持他。而當他讀到一本書敘述眼淚流在尼古拉三世的腳上時,他就知道有些腳是會流淚的,有些淚水是無處不到的,是灌注人的全身,或從每個氣孔濺射出來的。于是從但丁他走向波特萊爾。在這里,既沒有審判廳,也沒有詩人挽著影子的手去攀登天堂的路;只有一個人,一個受苦的人提高他的嗓子,把他的聲音高舉出眾人的頭上,仿佛要把他從萬劫中救回來一樣。而在這些詩中,有些句子簡直是從字面走出來,仿佛不是寫成的,而是生成的,有些字或一組組的字,在詩人熱烘烘的手里熔作一團了,有些一行一行地浮凸起來,你可以撫摩它們,更有些全首十四行,簡直象雕飾模糊的圓柱般支撐著一個凄徨的思想。他隱約地感到這藝術,在它驟然止步處,正與他所寤寐思服的藝術的起點相毗連;他感到波特萊爾是他的先驅,一個不惑于面貌,而去尋求軀體里那更偉大、更殘酷而且永無安息的人。
從那天起,這兩位詩人遂成了他永久的良友了。他的思路往往超過他們的前頭,卻永遠歸宿到他們那里。這時候,羅丹的藝術正在形成和準備中,他所認識的整個人生是無名而且無意義的,他的思想便不能不在詩人的書本中穿插,在那里尋找一個過去。后來,當他在創作時重新回想這些題材,種種形象就如舊夢般顯現出來,沉痛而且真實,走進他的作品里正如回到故鄉一樣。
經過了多年寂寞的努力之后,他終于試把一件作品公之于眾了。這簡直是對輿論界發出的一個問題。而輿論只消極地答復。于是羅丹又閉門獨處十三年,在無聲無闃中創作,沉思,嘗試,直到他的藝術完全成熟了,直到他能夠自由揮使他的工具,不受那與他無涉的時代影響和牽制了。或許正因為他的發展是在不斷的寂靜中進行的,當大眾為了他而爭辯,或反對他的作品的時候,他后來才能有那么鎮靜和堅定的態度去皮付一切。因為眾人開始懷疑的時候,他已經沒有絲毫懷疑了。他什么都置諸度外了。他的命運已經不依賴眾人的贊許或咒罵了;當人家以為可以用譏誚和仇視來踐踏他時,他已經堅定不移了。在他演變的期間,從沒有什么外來的聲音在他耳邊喧響過,既沒有褒獎誘惑他,也沒有貶責騷擾他。象帕爾思瓦爾那樣,他的作品在清凈里獨自長大起來,獨自和永恒的大自然一起。只有他的工作和他晤談。他和它晤談在清曉,在夢回的辰光;而晚上呢,余音在他手上繚繞,正如在一個剛停奏的樂器上一樣。他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倔強,是由于他出世時已經完全長成,已經不是一件在演變中求人承認的東西,而是一個使人非承認不可的不能抹煞的現實,清清楚楚的站在那里。正如一個國王接到他國內要建造一座城池的稟奏,他在批準時考慮,躊躇,終于親赴該地去調查;但是,看呀,一座堅固的大城,有墻,有堞,有門,已巍然聳立在他面前,仿佛要傳諸萬年一般;這樣,群眾,當他們首肯來臨視時,羅丹的作品已整個高矗在那里了。
[里爾克--《羅丹論》(2)]相關文章:
1.安全認識論課件
2.《過秦論》的教案
3.矛盾論和實踐論讀后感
4.實踐論與矛盾論讀后感
8.小學2年級好句子
10.反思周記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