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人:宜城市實驗中學 魯發福
教學目標
1、了解〈〈國語〉〉文學常識;
2、積累文言詞語和句式知識;
3、學習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的寫法;
4、學習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和句式知識;
2、學習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的精神。
教學難點
積累文言詞語和句式知識;
教學方法
自學點撥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教學程序
一、 導入
1、 蒲松齡有一幅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
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對聯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勾踐,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今天,我們就結合歷史史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勾踐事如何在失敗中崛起,終于報仇雪恥,吞并吳國的。
2、 完成課后“練習三”(加標點翻譯文段)
二、關于《國語》
1、 學生自讀文中注釋
2、 補充:
蓋文王拘而演(演,演驛,推廣。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將《周易》的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國,到處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國語》;孫子臏(刖刑,古時砍掉腳的一種酷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傳,流傳。呂不韋是秦始皇時的相國,使其門客作《呂覽》。始皇十年,以罪免職,后又奉命遷蜀,這時《呂氏春秋》才得以流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韓非多次以書干韓王,韓王不能用,于是作《說難》、《孤憤》,傳到秦國,秦始皇看了很喜歡,因派兵急攻韓,得韓非。韓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讒,下獄死。);《詩》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
三、背景
春秋末年,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經常發生磨擦。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大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時,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敘述的就是勾踐退守到會稽山后,臥薪嘗膽,富國強兵,經過長期準備,終于報仇雪恥,滅掉吳國。勾踐滅吳是我國歷史上對后世影響很大的一件事。勾踐忍辱負重,報仇雪恨,夫差倨傲縱敵,身死國亡,對后人都有深刻的啟示。
四、初讀感知
1、落實文注中的生字;
3、明確結構:
第一部分(1段),文種定計,向吳求和。
第二部分(2、3段),臥薪嘗膽,準備復仇。
第三部分(4、5段),同仇敵愾,一舉滅吳。
五、翻譯全文
1、教師示范翻譯第1段;
2、學生自學翻譯2、3、4、5段。
六、總結
七、練習--完成課后“練習二”(一詞多義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教學程序
一、 積累文言語匯和句式知識
1、 一詞多義(課后“練習二”)
2、 古今異義
知:
今:知道;
古:共知越國之政(掌管)。
丈夫:
今:妻子的配偶;
古: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男子)
3、 古字通假
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句”通“勾”。)
令壯者無取老婦。(“取”通“娶”。)
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免”通“娩”。)
三年釋其政。(“政”通“征”。)
而摩厲之于義。(“摩厲”通“磨礪”。)
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其”通“豈”。)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有”通“又”。)
4、 詞類活用
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形活名,物資缺乏的時候。)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后退。)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整潔,使美好。)
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恥辱。)
必廟禮之。(名作狀,在廟堂上;名活動,禮待。)
又郊敗之。(名作狀,在郊外。)
宦士三百人于吳。(名活動,做帝王的奴仆。)
5、 特殊句式(略)
二、閱讀賞析
1、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越王勾踐的形象是深沉而豐滿的。他不是什么復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膽有識的政治家。因為他胸懷大志,才能夠處變不驚;因為他知人善任,才能夠充分發揮文種的聰明才智;因為他不忘國恥,要成就大事業,才能夠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卑事仇敵而面無慍色,撫慰百姓而痛切自責。在“十年生聚”的漫長歲月里,他明白了許多道理,因而善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當然,他畢竟是春秋時代的統治者,“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也是很自然的。
在作者的筆下,大夫文種的形象也很鮮明,他那番巧妙傳神的外交辭令最足以顯示他的性格與才華。
2、勾踐精神:學習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的精神。
三、總結全文
四、練習(略)
作者郵箱: lu.fafu@163.com
.
[《勾踐滅吳(節選)》教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詩經采薇節選教案
6.節選銷售個人總結
8.朱自清散文春節選
10.水果謎語及答案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