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詩詞五首(語文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使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并能默寫這五首詩詞和曲。體會蘊涵在詩詞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領會詩的意境和語言形式特點。

3、指導學生把握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

過程與方法

布置預習,讓學生先大致預習一遍,記下其中的難點,然后進入講解。方法可采用點播法、誦讀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領略詩的優美意境、語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養對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 讓學生反復誦讀五篇作品,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語言風格。

2、 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通過多讀多背,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難點:

1、 領會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響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突破

多媒體綜合教學法、誦讀法、點撥法問答法的綜合運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對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當了解。

學生準備:

預習這五篇作品,準確認讀文中字詞,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難之處作標記。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重點難點]: 

1.《詩經》六義及重章疊唱的手法是學習要點,賦、比、興手法的理解鑒別又是學習的難點。 

2.詩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學習的要點。 

3.有些詞句理解起來也可能有困難。 

《詩經》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閱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我們在學習中首先要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預習課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反復熟讀課文直至背誦,透徹理解。學習的重點不必放在字詞句的逐一解釋上(但某些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詞語、成語一定要掌握);重點應是學習掌握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所刻劃的人物形象,所運用的賦、比、興手法以及章法結構和停頓節奏等的藝術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了解《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關于《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②孔子刪詩說。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后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有些詩,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 ,《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課前檢查與反饋: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來(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囂(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饌(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歸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載渴載饑( zài )整飭( chì ) 

2字形 

靡(靡費)聘(聘請)霏(煙霏)遁(遁詞)睽(眾目睽睽) 

糜(糜爛)騁(馳騁)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裝)彌(彌漫)飭(整飭)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嚴)弭(消弭)傷(傷感) 

3解釋加點字 

靡室靡家(無)不遑啟居(空閑)載饑載渴(又)靡使歸聘(問候) 

歲亦陽止(農歷十月)憂心孔疚(很,非常)戎車既駕(已經) 

四牡業業(高大的樣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來(慰勞,勸勉) 

彼爾維何(花盛的樣子)維棠之華(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輅”,大車)歲亦莫止(同“暮”,年底)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學習《十五從軍征》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學難點: 

    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 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準備: 

學生:讀通詩句,對難字注音,標注自己不理解的詞句。 

教師: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昨天通過預習,我們知道7單元的主題是“戰爭”,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曾經學過哪些有關戰爭的課文?  

2、這僅僅是我們在課本上學的有關戰爭的課文。其實,描寫戰爭的文章遠不止這些。因為從古至今,戰爭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主題。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也是與戰爭有關,題目是:(齊讀詩名)《十五從軍征》。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在詩的題目中,從哪兒可以看出是與戰爭有關的?(從軍征,被征到軍隊里打仗)。這首詩是兩漢時期的樂府詩,選自《樂府詩集》(生齊讀),還記得我們曾學過的第一首樂府詩嗎?生齊背:《江南》。樂府詩有的來自民間,有的是文人模仿樂府古題所作.而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它來自勞動人民中間,沒有具體的詩人。我們再讀課題:《十五從軍征》      

(三)、初讀詩歌,了解詩意: 

1.當你在預習時第一次讀到詩的題目時,有沒有問題想問?(師做副板書。)通過昨天預習,你在文中讀懂了黑板上哪些問題?(誰?一位現年80歲的老兵,從哪里知道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對于其他問題,詩中有沒有告訴我們呢?(沒有)那主要寫的是這位80歲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過寫老兵回鄉的經歷是想告訴我們有關戰爭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決這個問題,讀通這首詩是基礎。我請一個同學來讀讀這首詩,看看大家預習的情況怎么樣。(請一生讀)咱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容易讀錯的字:(出示課件),正音,跟讀:冢,竇,雉,舂,羹,貽. 

3、在預習中,除了字音,還有哪些詞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竇;旅葵;旅谷;貽;舂; 

4、了解了詞語的意思,請大家結合剛才的交流,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生自己說一說) 

5、誰能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四)、深入誦讀,展開聯想: 

1、這是一位15歲參軍,80歲才得以回鄉的老兵。這首詩開篇第一句就給我們介紹了老兵一生的經歷。(生接讀: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這是人生絕大部分的歲月。在漢朝,男子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歲止。如遇戰爭,還要做好隨時從軍的準備,兵役時間可能會更長,這位老兵十五歲參軍,80歲才離開戰場踏上回鄉的路程,體會一下:此時的他心情怎么樣?生個性化地朗讀。               

  2、是啊,雖然歷經了艱辛,但終歸活著回來了,這畢竟是件可喜的事。(板書:喜)他欣喜地歸來,道逢鄉里人,便向鄉里人打聽“家中有阿誰?”鄉里人是怎么告訴他的?一小組讀鄉里人說的話:“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鄉里人,會帶著怎樣的心情告訴老兵這個消息呢?不僅是鄉里人,連我們每一個人心里也是充滿悲傷,(生齊讀)假如你就是老人,聽到鄉里人的話,這時候的你會是什么反應,什么心情?  

3、可是,這樣的打擊才剛剛開始。80歲的老人拄著拐杖,一步一步,由遠及近,走進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發揮你的想象:配樂,師讀那四句詩,,)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 

    4、這就是他現在的家,(配樂,生齊讀4句.)而65年前他離家時,他的家,可能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而現在呢,一切都已經蕩然無存,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讀第4句)他曾經的家人在哪兒呢?(出示,生讀: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見不到曾經熟悉的親人,感受不到曾經熱鬧的家園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讀: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顆帶著期望回鄉的心也已經由熱變冷,(涼),由喜到悲/哀了。(板書:悲/哀)                         

    5、在這樣的一個家中,80歲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齊讀5,6句: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這樣的飯菜,吃起來是什么味兒呀?結合剛讀的句子來談。他的苦,不僅是生活上的艱苦,更是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心里的痛苦。讓我們用朗讀讀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讀的齊讀)               

6、 面對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讀: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淚縱橫,無聲地哭泣呀!(板書:泣)他在泣什么?他為什么而泣呢?(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并提筆寫下來,一段話即可。)                  

(五)、小結,升華主題: 

1、這就是這位80歲老兵回家的經歷,讓我們一起用朗讀讀出老兵從喜到悲再到泣的回鄉歷程。(生齊讀)從他的經歷中,你對戰爭又有哪些新的認識和看法呢?請大家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交流。 

 2、其實,除了這首詩,還有很多從不同角度描寫戰爭的詩,比如后面要學習的《出塞》,課外也還有很多描寫戰爭的詩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下課后繼續搜集閱讀,相信會讓你對戰爭有更深刻的認識。               

板書設計: 

                 十五從軍征             

                 喜------悲------泣 

教后記: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戰爭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和災難。 

學生經過5年的語文學習,在課內外都曾接觸過有關戰爭的文章,同時,對詩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步驟,但是,也還存在理解詩歌不夠深入,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著不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及課文插圖,根據詩句想象畫面,對詩歌進行賞析的意識和習慣,幫助學生建構詩歌中所傳遞的對戰爭的全面認識。 

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不僅要構建起老人回鄉的情感變化脈絡,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是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而依托詩歌中的語言文字,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是本課主要實現的人文目標。二者以呈現人物情感變化線為主線,以讀、議、悟文中的語言文字為手段,互為促進,實現本節課教學中的二性有機統一。

四、學習《送別》

    教材分析:《送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4課的一首送別詩,詩人抓住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楊柳,通過描寫、渲染,抒發離愁別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感悟詩歌的內容,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2. 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 引導學生理解時局的意思。 

2. 想像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中一年的學習,逐漸變的穩重成熟起來。一方面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和理性思維的重要階段,這是積極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發表個人意見。教師一定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喚起他們的主動性。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收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 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么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舍 

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體驗一下離別的愁緒。 

師:板書課題.(《送別》)  

(二)、學習古詩 

 (一)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生: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現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解釋? 

生:詩人抓住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楊柳,通過描寫、渲染,抒發離愁別緒。 

   2.抓字眼,明詩意。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注,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1)學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1個學生講解古詩  

(詩意:楊柳青青柳條垂地,楊柳飛舞漫天柳絮。折柳相送楊花散盡,借問行人何時是歸期。) 

   (2)教師指點,指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字詞。               

著:接觸,貼近。   漫漫:遍布的樣子    

          柳條折盡:折柳條是古人表示送別的一種象征。“柳條折盡”表明思念志深,戀戀不舍。 行人:出征的人。 

   (3)小組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合作探究體會詩的意境。   

A、想象描述“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 

        B、作者這時有心情賞景嗎?為什么?  

        C、你如何理解后兩句的含義  

        D、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從這首詩中,你看見了什么?感 

受到什么?             

小組經過一番討論、探究,發言如下:  

A、 首先,折柳送別在古詩中早有表述,在后來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為一種生活的情趣。所以,開篇即寫楊柳,很吻合送別的情趣。其次,作者創設的這種情景也烘托了送別的氣氛。楊樹柳樹的枝條一片青翠,已經垂到地上,楊花紛紛揚揚漫飛舞。這兩句詩,為下面作者升華離之情作了很好的鋪墊。 

    B、看似大好的春光,卻不得不面對離別,怎能不讓人更加傷感。楊花“攪天飛”,一個“攪”字,既寫了楊花一鋪天蓋地,也表現一種糾纏清、難以割舍狀態。這樣的景色只能增加作者的離愁別緒,無心賞景。 

    C、后兩句寫楊花尚有飛盡之時,反襯出征歸期難料,從而更加重了離別的悲涼氣氛。 

D、從字面上看,這是首送別詩,抒發詩人離愁別緒。也有人把它理解為影射、諷刺隋朝統治者的詩,詩人以“楊柳”之“楊”諧“楊廣”之“楊”;以寫楊柳、楊花鋪天蓋為名,行揭露統治者兇殘暴虐之實。最后,假借“柳條折盡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問話,表達百姓對統治者的詛咒:楊氏王朝終究要垮臺,看你橫行到幾時! 

3.多誦讀,悟詩情 

(1)復習誦讀方法。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古詩,了解了古詩的大意,接下來請同學自己帶上感情,把這首古詩 

美美地讀一讀,能背誦的同學就背下來。 

師:學完古詩,應該做什么呢?(多誦讀,悟詩情)誰還記得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小 

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2)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 

朗讀的時候不要影響其他小組。 

(3)匯報:哪個小組愿意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古詩?  

(4)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可以帶上自己的動作。 

(三)、能力訓練: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 

1.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設計這分別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發生的時間、環 

境,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生自愿或推薦表演,表演后師生共同評議,選也最佳表演小組。 

3.根據表演效果,再看注釋或查字典,理解詩句的意境。 

(四)、練習 

比比誰的反應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楊花漫漫攪天飛。 

2.著:________。 

3.“攪”這個字讀________。 

4.柳樹的顏色是________。 

5.古詩前兩句是寫景還是寫送別的? 

6.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同學們反應都很快, 有興趣的下課后自己出幾道題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五)、課外拓展 

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生自己說說以前學過的或讀過的送別詩)今天我們學 

習又學了一首送別的詩,這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六)、總結 

一首簡短的古詩, 往往包含著詩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學們課后能自己找幾首古詩來反 

復誦讀,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送別》。 

2.搜集并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五、學習《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并能背誦和默寫。 

2、過程與方法:借助朗讀、想象、表演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熱愛生活,善于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 

重點難點: 

1、給文配畫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給詞配樂吟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教時。 

教學過程: 

  師: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南宋愛國將領、著名詞人辛棄疾描繪的鄉村圖景,領略鄉村特有的清麗寧靜。誰愿意讀讀課題? 

  (生自由讀,師指名讀。) 

  師:讀了課題,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這首詩有兩個題目。 

  生:我對劉丹同學的回答有意見,沒有兩個題目,宋詞是一種可以配曲子唱的詞,前面的那個“清平樂”是詞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詞的題目。 

  師:你懂得真多!能告訴老師你怎么知道的嗎? 

  生:我昨天預習時也不明白,后來上網查閱資料,才明白。老師,詞牌還有很多呢:“醉花陰”、“浣溪紗”、“虞美人”也是的,對了,還有李白“明月幾時有”的那個叫“水調歌頭”! 

  師:同學們,劉丹已經懂得如何主動學習了,讓我們把掌聲送給她。確實,宋詞和唐詩、元曲等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樂演唱,有點象我們現在的歌詞。那么“村居”寫的是什么呢?我們來讀讀 

  (學生自由讀) 

  師:誰愿意大膽站起來讀讀? 

  (指名讀) 

  師:讀得真響亮,同學想給你提點小意見,接受嗎? 

  生:翁媼(weng ao)讀錯了! 

  生:我覺得詞和詩一樣,要讀出節奏來,郭洋的節奏不清楚。 

  師:你來示范一下好嗎?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師:真好,詩詞只有把節奏讀正確,才有獨特的音韻美,我們一起來讀讀好嗎? 

  師: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了這首詞,你的腦海里有了怎樣的幾幅畫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爺爺、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戶人家的大兒子在田里鋤豆。 

  生:還有一幅畫面,二兒子在全神貫注地編織雞籠。 

  師:“全神貫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兒子趴在溪頭剝蓮蓬。 

  師:同學們讀懂了詞意,才能在腦中形成完整的畫面。這些畫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歡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歡的方式把畫面情境表現出來?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投入到學習中。) 

  師:能展示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嗎? 

  生:老師,我最喜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畫畫的方法表現:夏天的鄉村,草木豐茂。一條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間蜿蜒而過,溪水淙淙流著,好象唱歌給出溪邊的小草聽。溪邊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還曬著幾個大紅辣椒。(眾人笑)是的,我去過農村,見過的。 

  生:老師,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對翁媼。(“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興啊,你看豆子眼見一天天大起來,到秋天我們就要準備大袋子嘍!”“老頭子,我也開心,我們就喝個痛快……” 

  師:真不錯,演戲有天賦,老師仿佛走進了鄉村,聽到了老人間樸實無華的對話。 

  生:老師,我喜歡“大兒鋤豆溪東”這幅畫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陽快落山了,晚風習習,大兒子阿虎還干勁十足呢!你看。田間的雜草在他鋒利的鋤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紅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謝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進泥土…… 

  師:你的想象真豐富,語言真美,將來也是個大詞人! 

  生:我喜歡“剝蓮圖”,我用朗讀欣賞法學的。 

  (生聲情并茂朗讀后,評點:我覺得“臥”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爛漫、自由自在游戲的情景寫出來了。) 

  師:同學們,你們或者讀或者寫或者畫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樣的方式,都用一顆和詞人一樣熱愛農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覺間把詞的意境表現出來了。最后,讓我們把這首詞永遠留在腦海中好嗎? 

  (學生自由背誦。)

 

[詩詞五首(語文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 詩詞五首教學課件

2.《古代詩歌五首》教案

3.《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4.關于唐詩五首的教學設計

5.高中生物必修3的教案

6.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7.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8.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9.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10.高中政治課必修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