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第六課 辛棄疾詞兩首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水龍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是他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辛棄疾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涌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詞中抒發了濃郁的愛國情感,在抒發感情時運用了寫景、用典等藝術手法。此詞無論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還是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都不失為一篇佳作。
2、教學對象分析:通過初中及高一以來對一些詩詞的學習和鑒賞,此時期的學生以具備一些基本的詩詞鑒賞能力,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通過個人努力以及和同學探討可以完成本課的學習。
【教學目標】
1、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
3、培養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感受詩詞韻味,品味詩詞語言。
2、明確詩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詞人悲苦心情。
【教學難點】
1、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2、體會詞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學方法】
傾情誦讀,整體感知,析句品詞,體會情感,咀嚼涵詠,品味語言的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了解作者相關知識,熟讀本詞,查找典故資料。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對于古代的文學作品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唐詩宋詞,唐詩李杜為尊,宋詞蘇辛為雄。我們已領略了蘇軾的豪放、曠達,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同為豪放詞派代表的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這首詞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這一年春天,辛棄疾由滁州知府改調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這時他已經三十五歲了,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難酬,胸中充滿郁憤之氣。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辛棄疾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涌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
師:誰愿意為大家朗讀大屏幕上兩段文字?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
師:那么,你們想不想聽聽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示范朗讀呢?
2、聽讀(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
師:你們認為讀得怎么樣?那就請一位同學也飽含激情地朗讀這首詞。哪位同學愿意來嘗試一下呢?
3、抽讀(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
師:你讀得真好!讀出了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了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也讀出了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
4、譯讀(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
師: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你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討。
5、整體感知
師: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那么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過之后的感受呢?
(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思考:詞的上、下闋各寫了什么?
明確:上闋寫了詞人登臨所見所為所感。下闋寫了詞人登臨所想(歷史人物)。
四、析句品詞,體會感情
師:是的,我和同學們一樣,讀完這首詞心里涌動著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一)分析詞的上片
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是如何 抒發情感的?
明確:借景抒情
1、那么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
明確: 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學生討論完成)
明確:( 1 )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清秋時節,楚天遼闊,江水悠長。浩浩蕩蕩的江水隨著詞人的目光流向遙遠的天際,無邊的秋色空寂蒼涼,一片渺茫。而此時詞人內心的愁苦伴著這無邊的秋色悠長的秋水奔涌而出。詞人除以水傳情外還借山傳情,眺望遠山它們像碧玉簪、像青螺髻那樣秀美。景自然是美景,然而在詞人看來都在獻愁供恨,山如何能獻愁供恨呢?修辭手法是擬人同時還有互文即獻供愁恨。藝術手法則是移情與物。這個愁與恨是詞人心中無法排遣的憂愁與憤恨。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那么詞人為何愁恨?
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詞人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知:中原淪陷,南宋小朝廷茍且偷安,不思恢復,作為愛國英雄的詞人怎能不愁不恨!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師:“落日摟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極具特色的意象組合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通過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種蒼茫悲涼的氣氛,以有聲有色的景物烘托出詞人的孤寂悲苦。
3、寫到這里詞人郁積胸中的情感依舊不能釋然,他又用了兩個動作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那么它們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談談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完成)
明確: 杜甫《后出塞》中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皡倾^”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無用武之地,詞人正值壯年,空有力氣卻沒有地方使用,他只好借敲打欄桿來發泄自己的怒氣。詞人多想手持這銳利的寶刀,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看吳鉤、拍欄桿把詞人滿懷雄心壯志卻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我們面前。一個“了”一個“遍”使得這悲憤更濃更重。我們看了也會為之激憤。然而在當時卻無人領會。因此詞人要借登高來排遣。
“無人會、登臨意”作者要赴前線殺敵和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沒有人理解,孤獨之感、憂憤之意,畢現于字里行間。多么孤獨無奈的英雄,為了讓英雄不在孤單,我們一起神情朗讀上片,試著做詞人的知己。
4、全體同學朗讀
(二)分析詞的下片
師:在上片中,詞人以飽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帶有強烈激情的動作抒發內心情感,下片詞人又是如何抒發感情的?
1、全體男生朗讀
明確:借典故抒情。學生結合注釋了解典故。
師:詞人用這些典故傳達內心怎樣的情感?
(1) 用“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 “鄉思”與前面的“游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寫到三國時的許汜不關心天下大事,只想著買田置地,作者更不屑那樣去做。在這里他要說明的是:自己既不愿棄官歸隱,又不肯追求享受,他決定要為實現自己抗金復國的理想而奮斗到底。同時也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詞人的雄心壯志。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皹洫q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的憂懼。抒發自己對國事和時局的憂傷,對年華空逝事業無成的悵惘。
師:連用三個典故,情意十分委曲。生動含蓄地傳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
4、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后一句呢?
明確:想到自己的苦惱沒有人能夠理解,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淚!呼應上片末“無人會、登臨意”的感嘆,“壯士拂劍,浩然彌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令人痛切地領會到作者報國無門的悲憤情感。
小結:
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師: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也不例外,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著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并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玩味著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仿佛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而這無數英雄又把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六、比較閱讀
面對同樣的時事,愛國詩人陸游又是怎樣的情懷,《訴衷情》與此詞在感情上有何相似之處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七、布置作業
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詞改為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流暢,三百字左右。
【板書設計】
上片:借景傳情:楚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
動作傳情:看吳鉤、拍欄桿
下片:典故傳情:張翰 -- 樂于歸隱 歸未?
許汜 --謀取私利 怕應羞見
桓溫-- 嘆時光流逝 壯志未酬
【教學反思】
《物種起源》導言
達爾文
教學目標:
1.了解達爾文及《物種起源》;
2.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篩選達爾文對物種起源的主要觀點。
3.繼續訓練并提高篩選文章主要觀點,篩選關鍵詞語、關鍵語句的能力。
4.學習達爾文堅持真理、珍重客觀事實、謙虛謹慎、嚴肅認真、深入細致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刻苦鉆研的奮斗精神。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篩選主要觀點。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信息,篩選關鍵語句。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預習:請同學們課下自己查找達爾文及其《物種起源》的相關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1. 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
。.《物種起源》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一、導入新課
大家一定還記得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把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和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相提并論。一百多年前,達爾文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來,這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你了解達爾文嗎?你知道進化論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打開達爾文的進化論之門。(播放視頻:達爾文與《進化論》)
二、解題:
。保嫖鱿铝芯渥訕它c使用正確與否。
。ǎ保┪覀儗W習《物種起源導言》。
。ǎ玻┪覀儗W習《物種起源》導言。
。ǎ常┪覀儗W習《<物種起源>導言》。
(4)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導言》。
2.關于《物種起源》
英國杰出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著《物種起源》(全名為《依據自然選擇或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的物種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問世。這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巨著。該著作批判了創造論的錯誤,闡明了進化論的思想。
3.關于“導言”。
導言即緒論。是一種用來說明著作的編寫經過、出版意圖、編寫體例、資料來源和作者情況等的文體。一般放在書的前面,目的是讓讀者了解全書的要旨,引導讀者更好地理解全書的內容。
三、檢查預習
由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教師根據情況肯定、糾正和補充達爾文的科學事跡。
達爾文學說是生物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由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所著《物種起源》一書奠定科學基礎,以后為生物學上的成就加以論證和發展。達爾文通過環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關動植物演變和發展的科學資料,指出生物進化的主導力量是自然選擇,即遺傳、變異與選擇三種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認為生物發生的微細的不定變異,通過累代的選擇作用,適者生存,并逐漸累積有利的變異發展成新種。不適于外界環境條件的就被淘汰。他總結了用人工選擇方法獲得家畜和農作物新品種的實驗成果,進一步論證了自然選擇學說。達爾文的學說是人類對生物界認識的偉大成就,給形而上學、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以沉重打擊,在推動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進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達爾文的學說給予很高評價。(播放視頻: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四、研習課文
1.指導學生通讀全文和注釋。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難的詞語,先利用工具書自行解決。
。2)理出文章結構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明確:
。1)本文需要注意的詞語。
瑣屑:細小而繁多。
審慎:周密而謹慎。
趨向:①動詞,朝著某個方向發展;②名詞,事物發展的動向。
札記: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
探討:研究討論。
傳布:廣泛散布。
。2)學生相互交流各自對文章結構和段意的理解,請一位同學回答;
教師板書明確:
整理成書的過程(1)
寫作經過 提前發表的原因(2)
(1-3) 內容過簡的說明(3)
物種由演變而來(4)
基本觀點 介紹研究的方法(5)
(4-7) 家養變異的作用(6)
強調觀點的正確(7)
2.篩選關鍵語句
關鍵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句子,它集中地體現了文章的意旨,表示文章的思路,連綴文章的結構。從內容來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集中體現了說明對象的特征或闡明主要事理的語句。從結構來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內容,總提句、過度句顯示出文章的層次推進。從出現的頻率看,反復出現的文句也是關鍵句。
3.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師生共同討論解決以下問題,完成對文中信息的篩選。
(1)作者認為“物種”是怎樣產生的?
明確:A. 物種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的,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B. 自然選擇是物種變異的最重要的條件。
(2)辨析選擇題,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鳥、槲寄生為例是想證明以下哪一種看法?(以下三種看法由幻燈片打出。)
① 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的,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 “一般博物學家,常以外部環境……作為唯一可能引起變異的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 要想了解“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單憑一方面的條件。
明確:是要證明第③種看法。因為作者對這兩個例子的分析有明顯區別。對于啄木鳥的例子。作者說“僅僅歸因于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而對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說“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是不合理的”。而“植物習性的影響”、“植物本身的傾向”不屬于“外界的條件”(即外部環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項;對于第①項,學生只要抓住作者舉這兩個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確的作法即可排除。
(3)按要求篩選文中語句。
、僮髡哐芯考茵B動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谧髡哐芯考茵B動物和栽培植物的意義。
、圩髡邚难芯考茵B動物和栽培植物獲得的兩點認識。
教師要明確:
目的:我們對于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個明確的了解。
意義: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作者的兩點認識: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人類選種力量的偉大,能使微小的變異逐漸累積起來。
4.根據課文中提供的信息,口頭對達爾文作一個整體的評價。
引導:第一段的關鍵語句,從“遠航”(1831)到“現在”(1859年),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經二十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鉆研及對真理的追求,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段的關鍵句有“華萊斯先生,他對于物種起源問題所得到的”“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們完全相同”(這是指英國的自然科學家,1858年他寫了一篇關于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的科學論文寄給達爾文。達爾文于當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華萊斯的論文同時在林奈學會的雜志上發表)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三段的關鍵句有指出書本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說明今后的打算,“詳盡地刊出”,避免使別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文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謙遜的精神。
第四段關鍵句有:“仍然難以令人滿意”,表明作者決不輕率地作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第五段關鍵句有:“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為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闭f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六段關鍵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簡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與不足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七段,關鍵句有“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說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于堅持真理的精神。
概括: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精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并板書。
1.長期考察 2.實事求是 3.謙遜審慎 4.決不輕率 5.親身實踐 6.不避缺陷 7.毫不動搖。
五、課堂小結
今天的這堂課,我們不僅了解了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而且通過對作者說明性導言的閱讀,學會了如何發現關鍵語句,懂得了正確理解關鍵語句對理解文章的作用,并以此來指導我們今后的閱讀實踐。
六、布置作業
1.《瑣憶》中魯迅曾說:“進化論牽制過我,但也有過幫助!痹鯓永斫膺@句話?請加以思考。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板書設計:
整理成書的過程(1) 長期考察
寫作經過 提前發表的原因(2) 實事求是
(1-3) 內容過簡的說明(3) 謙遜審慎
物種由演變而來(4) 決不輕率
基本觀點 介紹研究的方法(5) 親身實踐
(4-7) 家養變異的作用(6) 不避缺陷
強調觀點的正確(7) 毫不動搖
教學反思: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