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
江蘇省淮州中學 韓維加
教學目標
1、通過《蘇東坡傳》的閱讀,全面認識蘇軾的生平事跡,熟悉蘇軾的主要作品,體會蘇軾人格魅力及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影響和意義;
2、研讀教材所選文本,分析傳記文學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現歷史,重現形象的;
3、了解學者林語堂,思考在他所寫的蘇軾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樣的人生理想。
教學設想
1、課前布置學生通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節課,試圖讓學生交流閱讀原著的感受與體會;
2、用一節完成需要六到八節完成的教學內容,只有淡化過程,有側重的解決主要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交流:同讀一本書
1、導入
偉大人物的人生經歷,對于跋涉于艱難生活的我們而言,或許是一盞明燈,或許是一個路標,或許是撫平創傷的一味良藥,或許是得到休息的驛站,正如羅曼羅蘭《貝多芬傳序》所言:
倘若我們太弱,就把我們的頭枕在他們的膝上休息一會兒吧。他們會安慰我們。在這神圣的心靈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強烈的慈愛,象激流一般飛涌出來。甚至無須探尋他們的作品或傾聽他們的聲音,就在他們的眼里,他們的行為里,即可看到生命從沒有象處于患難時的那么偉大,那么豐滿,那么幸福。
2、30名學生分為5組,每組討論后,向大家介紹讀《蘇東坡傳》后,最喜歡的一個故事片斷,感受最深的一段哲理性的評說,分別用一句話評說蘇東坡和《蘇東坡傳》這本書。
3、教師也完成與學生一樣的任務。
二、討論:傳記的特點
1、蘇東坡不同的描述方式
1)可以定格在年表里
蘇軾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 蘇軾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 舉家前往京都
1061 仁鳳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職史館
1065 妻喪
1066 父喪;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閏之
1069 返京;任職史館
1071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 謫居黃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間太后執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 1091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 妻喪;太后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執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2)可以濃縮在辭書上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佑進士。曾出知徐州、湖州、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風格豪放,一改婉約之風,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3)也可以如林語堂如此概括:
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珈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明確:傳記文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應該在回憶錄、書信、日記等等材料之外顯能耐,應該把這些材料經過頭腦過濾后,再呈現在讀者面前。讀者所看到的已不再是材料的堆疊,而是一幅完整的畫,一件有匠心的作品。傳記里的事實,可能不再是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氣吞山河的豪言壯語,流芳百世的經典作品,而是一句玩笑,片言只語、不顯眼的行為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的細枝微節。傳記事實的選擇就構成了傳記的生命。
2、研討傳記的素材選擇
1)節選的《赤壁賦》,選擇了蘇東坡的幾件事情?其共同特點是什么?
至少有九則材料 / 享受生活的各種樂趣
2)同是在黃岡寫的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何沒有寫進這部分的傳記里?
《念奴嬌赤壁懷古》更多的是表現人生思考,體現憂患甚至有點消極的人生感嘆,與作者要表現的蘇東坡此時過著神仙似的生活要義不吻合。
那么,在黃岡的日子,蘇東坡真的是在其人生快樂幸福的時光嗎?其實恰恰是在他人生的最低谷--
1)從年表看蘇東坡生命中的苦難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林氏說可以用“坎坷多舛”來概括。蘇東坡生活的時期為北宋中后期,國力的逐漸削弱,邊患的日趨嚴重,積貧積弱的國家,此起彼伏的社會危機,走上政壇的蘇東坡就一直處在這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復雜多變的黨爭矛盾中。他既不容于王安石的“新政派”,也不容于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后來又因為“烏臺詩案”被人陷害而罪貶黃州,可以說黃州時期的蘇軾可以說是他人生的最低點。而他垂暮之年還遭到流放嶺南的命運。
無論在哪一個時代,真誠、善良、崇高等高貴的個性品質似乎都難逃被黑暗、丑惡摧殘或吞沒的厄運。但是,還是會有人在苦難、悲哀的人生際遇中,以他的智慧、仁愛與偉大的悲憫,沖出了重重黑幕,為我們留下了他靈魂的歡欣和心智的樂趣,留下了一些燭照后世的、不可磨滅的寶藏。這是人間難得奇跡,蘇東坡的故事就是這樣的奇跡之一。
在林語堂看來,蘇東坡具有著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
2)比較:林語堂和余秋雨對待蘇東坡人生低谷的不同觀點
在林語堂看來,宦海的沉浮,沒有改變蘇東坡。顯達的榮華富貴,孤獨的顛沛流離,歷史的劇目不管翻多少花樣,蘇東坡依然故我,經歷過大悲的人才能體驗大喜,但大悲大喜都經歷過的蘇東坡已經完全寵辱不驚了。“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樂,悲哀和不幸降臨,他總是微笑接受。”很少有人能如他一樣在一連串的打擊下,仍保持樂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忘卻痛苦,即使李白,浪漫詩情中脫不了苦悶的抑郁,但蘇東坡卻可以消解他經受過的磨難。于是他練起了“瑜珈術”,寄情于書畫,成了“東坡居士”,自得其樂,已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人生,更加真切的懂得了人生。在他的作品中依然保持了天真和淳樸,流露出他的本性和對人生甚至世界的思考,首首詩如仙界飛天袖間散落的花朵,氣韻生動,神思逸飛,全是一個心靈流淌出來的智慧,他的詩,你隨氣拈來,都覺得有不俗之氣。“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邁酣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的慷慨縱橫。“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蒼茫渺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冷靜觀照,直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曠達深沉,每首詩一個表情,一個風格,千變萬化,決不雷同。在蘇軾一生最失落之際,他月夜游黃州便寫下了千古不朽的兩篇《赤壁賦》,林語堂說“這兩篇賦之出名不無緣故,決非別的文章可比,因為只用寥寥數百個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覺道出,同時把人在這個紅塵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豐厚的賜與表明。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得如同中國的山水畫。”在這里蘇軾探討了物我合一的生命最高境界,瞬間即永恒。所以,當他以精神自由的眼光俯瞰人生時,他的靈魂終于“獲得一種自我完善感和靈魂歸宿感。”
而林語堂在筆下表現出的蘇軾是與林語堂的人生觀念是相關的。介紹幾則選自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語錄:
只有快樂的哲學,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了解人生的真義哩。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商人較輕松較快樂的態度。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 我們對于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
人生是嚴酷的,熱烈的心性不足以應付環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起來,明確:
選擇素材,一是取決于材料的表現力,一是取決于傳記作者的主觀傾向。
傳記文學是建基在事實之上的,是事實的作品,必須和事實嚴絲合縫,而不是想象的產物。但是,一個真正的傳記作家不應該滿足于僅僅展示材料,不管這些材料編排得多么精確有序,那樣,我們感受不到任何生命的氣息,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人的化石,而不是血肉鮮明的原形。
三、漫談:關于人生的苦難
1、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參互觀照。
同樣是寫苦難中的蘇東坡,當代學者余秋雨是如何認識的?請學生閱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談談他的觀點。
明確:在苦難中蘇軾成熟了,從苦難中突圍出來了。
2、討論:我們應當如何對待生活中的苦難或不幸?
同樣是面對蘇東坡在苦難,林語堂和余秋雨有著不同的解讀,前者看到的是快樂,后者得出的是成熟,那我們呢?(見板書設計)
方能避免環境的摧殘。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不幸或苦難的理解。
3、總結:傳記能給人生成長怎樣的作用。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夠幫助我們承擔殘酷的命運;唯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讀到本書時所得的教訓。
--傅雷《<貝多芬傳>譯序》
四、作業:推薦閱讀
1、周國平的《詩人的執著與超脫》
2、魯樞元的《東坡與剛峰》
3、李澤厚的《美的歷程蘇軾的意義》
[蘇東坡傳(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摘抄蘇東坡傳好段
8.張衡傳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