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曾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他善于從中國詩歌的濃厚傳統中吸取養分,創作出許多“輕巧清雋,美麗凄哀”的新詩。其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的作品《錯誤》更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關于詩名“錯誤”的理解,配套教參引用了兩種說法:一是水晶先生的錯在“你”(女子)之說,一是黃維梁先生的錯在“我”(男子)之說。但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又好像難以自圓其說。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在這一小節,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暗藏了三個人物。一是“我”,“ 打江南走過”表明我的目的地不是江南,“我”該只“是個過客”。“等”字則隱含了兩個人物,既有閨中等候的紅顏,也有長久期待的歸人。三個人物究竟誰造成了深閨紅顏“如蓮花開落”凋殘的容顏?錯誤,究竟是誰之錯?
錯在“你”?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此節連用四個否定句,表明女子內心的孤寂沉悶。為了等待遠方的良人,正當青春的她把自己的心守成“寂寞的城”、“ 緊掩的窗扉”,任青春逝去,容顏漸老,這是何等的凄婉!誠然,以我們現代的視角來看,頗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嘆,為何不打開自己的窗扉,去尋找新的春天?水晶先生所認為的錯在“你”,也正是基于此,女子主動地封閉了自己,才無法接受外界的美好,那“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遺憾,卻也只能是錯過了。
但我們換個層面看,本詩繼承了中國傳統閨怨詩的風格,它的美也正體現在它的含蓄凄婉朦朧的意境之中。男子遠行,女子為他堅守忠貞,防意如城,既符合傳統社會對女子的道德規范,也給詩句增添了遺憾之美,何來有錯?說她“另有所盼”豈不如楊花水性,既失了含蓄,也損毀了美感。正是她聽到“達達的馬蹄”而滿懷期待的美麗,讓我們感受到了古典女子至情至性之美。
在女子最美麗的年紀,她為他等了幾世的花開花落。在漫長而無助的守候中,在希望與絕望之間,她像窗下花兒一樣慢慢枯萎。自古以來有多少女子在這漫長的倚欄守望中留下了動人的傳說:無論是“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的寂寞,還是“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懊喪;無論是“不恨天涯人去遠,三生緣薄吹簫伴”的心傷,還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斷腸:她們的經歷,她們的命運,我們只能同情惋惜,而絕無責錯之理。
錯在“我”?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我”究竟是“過客”還是“歸人”呢?若只是路過,如何深知女子漫長的等待,又如何能透視女子的內心世界,知道她的寂寞?所以黃維梁先生設想“我”就是女子日日盼望的“歸人”。然而,那深閨里的女子卻已不再是“我”的歸處,所以,“我”僅僅是打馬而過,不作停留。本詩以“我”的動作開始,又以“我”的聲明作結,“我”主導了女子感情的起伏。當良人已成陌路,這又豈止是一個“美麗的錯誤”能說得清道得明的?
然而,“我”究竟能不能等同于歸人呢,文學作品有追求個性之趣,若“這一個”等于“那一個”,《錯誤》也就失去了獨立存在的意義。如果“我”是歸人,又深知她內心的苦悶,會吝嗇對女子的那一點點溫情嗎?即便真要回避,那此次江南之行,也會繞道而行,免得“多情總被無情惱”;就算無法繞行,也當“輕輕的來”,“悄悄的走”,為什么還要馬蹄達達呢?可見,文學作品可以想象,卻無法定論,一切的可能便在這想象中美麗,升華,化為永恒。
誤會是雙方共同釀成的,不應指責任何一方。跳出你我的圈子,還有個“他”的存在。“他”或許是商人,“重利輕離別”;也許是“征夫”,“古來征戰幾人回”;也許是……女人為他小心等待,等待“風雪夜歸人”,等待“共剪西窗竹”,用一生的等待來沖淡“美麗的錯誤”所帶來的幽怨。
正是這種誰都沒錯又誰都有錯、不知誰對誰錯演繹出的遺憾,才使這首小詩富于朦朧的意境、迷離的美感,讀來凄美哀婉,令人不忍釋手。
[鄭愁予《錯誤》新解(人教版高一必修)]相關文章:
1.錯誤鄭愁予教案
3.
5.詩歌錯誤鄭愁予
9.錯誤詩歌鄭愁予讀后感
10.鄭愁予錯誤改編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