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選修課第一單元<長恨歌>
一、教學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詩歌創作特點。
2.了解《長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學史上的重大影響。
3.分析李、楊愛情悲劇的深刻歷史教訓。
二、學習要點
1.題解關鍵詞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么,為什么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2.內容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據唐玄宗和楊妃的愛情悲劇所創作的長篇敘事詩,與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互相映襯,各具特色。
詩篇可分為四個層次:(1)楊妃入宮受寵,明皇迷色誤國;(2)馬嵬生離死別,蜀中傷心斷腸;(3)還都觸景生情,回宮綿綿相思;(4)仙山尋得楊妃,遙寄信物誓詞。
詩篇既有對李、楊真摯愛情的歌頌,也有對明皇迷色誤國的諷喻。敘事曲折婉轉,抒情纏綿悱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氣氛,刻劃心理,是古代杰出的敘事詩篇。全詩語言流麗,聲調和諧,適于反復吟誦。
三、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倡導新樂府,作品有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等,風格平易自然、淺切流暢。作品多收錄于《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親都是朝廷官員。他自幼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九歲便能夠辨別聲韻,讀書也特別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時期,曾經集中、統一而強大的唐帝國,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他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還寫過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這些詩寫出了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狀況。
貞元十六年(800),29歲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進士第,結識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們被后人并稱為“元白”。32歲步入仕途,被授校書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因得罪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爭的漩渦。在此后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后來曾被貶為江州司馬。為避嫌消災,也為消解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并且開始信佛,尋找精神倚托。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績斐然,最為人稱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時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把這個湖堤命名為“白堤”。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于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但作為一個詩人,他的成就卻極大。后人將他與李白、杜甫并稱為唐代三大詩人。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濟天下”為主,寫下了大量政治諷喻詩。但貶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兼濟天下”轉為以獨善其身為主。在文學創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貢獻是從理論和實踐上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他特別強調詩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要以情動人,詩歌語言要“其辭質而輕,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觀點。他的詩存留下來將近3000首,詩風淺切平易,廣為流傳的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2.重點作品
(1)《琵琶行》
《琵琶行》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秋,時白居易45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后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于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于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這里,詩人把一個娼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2)略
五、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于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陜西周至)任縣尉。陳鴻在《長恨歌傳》中交代過白居易寫這首詩的背景:這年冬天,白居易與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說起了當地流傳已久的唐玄宗與楊貴妃悲歡離合的故事,大家都為之唏噓不已,王質夫舉著一杯酒來到白居易面前,說:“這種曠世之事,如果沒有文筆出眾的人來記錄、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磨滅,從世上消失。你深諳作詩之道,情感豐富,你試著為這個故事寫一首詩,如何?”白居易于是寫下了《長恨歌》,他的意圖不僅在于對史事有感而發,而且還想以此懲戒那些禍亂朝政的人,讓將來的統治者引以為戒。
六、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聲音文件與圖片ppt同時打開)
2.課文分析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譯文:漢家的皇上看重傾城傾國的容貌,想找一位絕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來一直沒有找到。
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里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譯文:楊家有位剛剛長成的姑娘,養在深閨里,沒人見過她的容顏。與生俱來的美麗是難以埋沒的,她終于被選到皇上身邊。她回頭嫣然一笑,百般嬌媚同時呈現出來。六宮的粉白黛綠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時節,皇上恩賜她到華清池洗浴,溫暖的泉水沖洗著她潔白細膩的肌膚。侍女扶她出浴,正嬌懶無力,初次承恩就在這時。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樣的鬢發,金步搖在頭上顫動。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陽已經高高升起,皇上才睜開眼,從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歡樂,伺候宴席,她總在皇帝身旁轉。春天隨從春游,夜晚也是她獨占。后宮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對三千人的寵愛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宮的夜晚,她妝飾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樓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羨慕啊,一家的門戶都綻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覺得生男兒還不如生個女郎。
緊接著上一層,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后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復渲染唐玄宗得到貴妃以后在宮中如何縱欲,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譯文:避暑的驪宮高插云霄。宮中仙樂飄飄,人間到處都能聽到。宮里緩歌曼舞,徐徐地彈琴,慢慢地吹簫。皇上整天看,總也看不飽。誰知道漁陽反叛的戰鼓會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驚破了!
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譯文:皇家城闕煙塵滾滾,天子帶著大隊的車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飄飄搖搖,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來里。六軍不肯前進,怎么辦?美麗的楊貴妃死在皇上馬蹄前。她的花鈿丟在地上沒人收,還有她頭上的翡翠翹,她的金雀,她的玉搔頭。皇上掩著臉,無法相救,回頭看看,眼淚和血一起流下來。
這一節,詩人具體地描述了安史之亂發生后,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激憤于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后,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譯文:棧道插云,彎彎曲曲上劍閣,風刮起黃塵格外蕭索。峨眉道上沒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沒了光彩,陽光是那樣淡薄。蜀江水這么碧綠,蜀山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著心愛的人,情思難斷絕。在離宮里看見月光是傷心的顏色,夜里聽雨打棧鈴也是斷腸的聲息。
這一節,寫楊貴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
“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譯文:總算有一天,天旋地轉圣駕得回京城,又走到這里──叫人徘徊不忍離去。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經空無痕跡,美人當年白白死去的那塊地方已經無法尋覓。君臣面面相對,眼淚灑滿衣襟,向東望望,信馬由韁回京城。回來看看宮苑園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宮的翠柳依舊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臉,那柳葉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淚?這春風吹開桃李花的日子,這秋雨敲打梧桐落葉的時辰(都浸染著相思)!太極宮和興慶宮的草長得很深了也無人拔,樹葉落滿了臺階也無人掃。當年的梨園弟子,如今已生出白發。女官和宮女們也都已衰老。晚上螢蟲飛過宮殿,皇上悄然憶想。夜里挑殘了孤燈也難以入睡。宮中鐘鼓遲遲敲響。夜這么長,看看天上銀河還在發光。霜這么重,房上鴛鴦瓦這么冷,翠被冰涼,有誰同擁?你死去了,我還活著,此別悠悠已經隔了多年,從不見你的靈魂進入我的夢境。
這一節仍是寫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經年,可謂長矣。唐玄宗在還都路上追懷憶舊,回宮以后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觸萬千。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蕩氣。正由于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為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譯文:京城有位修煉過的臨邛道士,能以精誠招來亡魂。他感動于皇上輾轉懷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尋覓楊貴妃。方士御氣排云,像一道電光一樣飛行,天上地下都找了個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黃泉,可是都沒見到她的蹤影。忽然聽說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虛無縹緲中間。仙山樓閣精致玲瓏,似朵朵彩云,有許多曼妙的仙子出沒其間。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樣肌膚、花樣容貌,聽來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宮,叩西廂的門,報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雙成。她聽說漢家天子派來了使臣,不由得從九華帳的夢中驚醒。推開枕頭、穿好衣服、下得床來,銀屏與珠簾都依次打開。只見她剛剛睡醒,頭上云髻半偏,花冠還沒整好便走下堂來。風吹著她的仙衣飄飄旋舉,還像當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淚縱橫,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帶著雨。她含情凝目,感謝君王:自從生離死別難見面,音信兩茫茫。昭陽殿里的恩愛從此斷絕,蓬萊宮里的日月這么漫長!俯瞰人間,只看見云霧,看不見長安。只有用舊物表達我的深情,把金釵鈿盒兩樣東西帶回。金釵留一股,鈿盒留一扇,我們倆各分一半。只要我們的心像金和鈿一樣堅牢,雖然遠隔天上與人間,總還能相見!臨走叮嚀還有一句要緊的話,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里沒人我們兩個說的悄悄話:在天上我們但愿永做比翼鳥,在地上我們但愿永做連理枝。天長地久也有一天會終結,這恨啊,亙久不斷,永不會有消逝的那一朝。
這一段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后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開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余地。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并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里。那么,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于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后,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并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后,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后,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觀愿望和客觀現實不斷發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凄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后,“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里,由于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發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復抒情,回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3.課文難點討論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傷詩之一,因它描寫了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的故事,千百年來,人們吟詠不絕,并憑據它所提供的情節改編為說唱、雜劇、傳奇、電影、電視等等。然而這首長歌的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卻眾說紛紜。自50年代中期以后,討論不斷,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較索。歸納起來,主要有三說。
(1)諷諭說
認為:作者白居易通過對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悲劇的描寫,對他們的荒淫生活作了諷刺和暴露。持此說的理由是:
①李、楊是統治者階級中的最高層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愛情。他們引用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論述:“現代意義上的愛情關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會以外才有。”“當事人雙方的相互愛慕應當高于其它一切而成為婚煙基礎的事情,在統治階級的實踐中是自古以來都沒有的。”白楓在《〈長恨歌〉的思想性》一文中明確地說: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楊玉環是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兩者處于不同的社會地位。李對楊是“重色”,不是“重情”;楊對李是“趨勢”,也談不上愛情。白文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楊玉環入宮五年以內,被李隆基趕出宮闈兩次,就在楊玉環最受恩寵的時期,李隆基又“推恩分愛”于楊妃姐妹虢國夫人等。楊玉環在馬嵬坡慘死,李隆基不能救也不曾救,以“禍水”之罪賜楊妃自縊。
②長詩的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是籠罩全篇的綱,明確標出諷刺的對象和內容,點出此詩創作的主旨。
③從白居易一貫的政治觀點看,他對李隆基和楊玉環的荒淫誤國是譴責的。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前幾個月,在準備應制舉考試擬的刺問中曾明確指出:“群之作為,為教興廢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階于亂。”懷有這樣的政治觀點,對以荒淫誤國導致禍亂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楊玉環不可能抱同情態度。
④白居易的《長恨歌》與陳鴻的《長恨歌傳》是有機的整體,而《長恨歌傳》云:“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這句話明確地表述了《長恨歌》的創作指導思想。
⑤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對楊貴妃持批判的態度,把她看作禍國之罪人。作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寫道: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圓轉。中有在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作兒。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從此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
《古冢狐》中說:
……女為狐媚害即深,日長月久溺人心。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
又《李夫人》云:
傷心不獨漢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路上念楊妃。縱今妍姿艷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對楊貴妃是這樣的態度,如何會去同情、歌頌她?
⑥再從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背景來看,白居易作此詩之目的是勸諫憲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轍。憲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現一線希望,但他驕奢淫佚,宮中多內寵。為了能放肆淫樂,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對諷諭說的論證,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①我們應該承認,封建統治者夫婦之間也會產生愛情,完全抹殺是無視客觀存在。唐玄宗在粉黛三千中獨愛楊妃一人,楊妃死后又那么追念,應該說是一種愛情的體現。②《長恨歌傳》末尾的評論是陳鴻的推測之語,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本間。事實上《傳》與《歌》在形象與主題表現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③《李夫人》雖然指出玄宗對楊妃之死引為長恨,但詩的末尾說:“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不是嚴厲譴責玄宗沉湎于女色,而是肯定這種感情的合理性。只是用“不如不遇”來表示惋惜。④白居易寫這首詩時,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還沒有成為他的寫詩方法,直至兇和三年,他才有意識地以詩為諫,我們不能將他后來的創作方法套用到他以前的作品上,以此來說明他創作《長恨歌》的目的是詩諫。⑤歷史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詩歌所寫之事,詩也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歷史,但詩與歷史之間畢竟有距離,我們可以將歷史上的李楊比照藝術上的李楊,但卻不能說藝術上的李楊即是歷史上李楊,從而得出諷諭的結論。⑥白居易把《長恨歌》歸于感傷詩。他指出:“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內,隨感遇而形于嘆詠者……謂之感傷詩。”(《與元九書》)可見,他本人并沒有將《長恨歌》劃入到“諷諭詩”中。
(2)愛情說
該說認為,長詩通過對李楊悲劇的描寫,歌頌了他們真摯和專一的愛情。其理由主要有六點:
①從長詩的結構來看,貫穿全詩內容的是李楊的愛情。詩的前半部是對楊妃生前與明皇相愛的描寫,后半部是表現楊妃死后李楊對愛情的堅貞和追求。從詩歌整體內容上考察,表現的是愛情的歡樂、動亂中的死別、沉痛的悲傷和懷念以及對婚煙重現的憧憬。全詩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筆墨、最深的情感,寫他們的結合、分離與懷念。
②長詩為了突出李楊愛情,使讀者感受到愛情的美質,有意識地剔除了那些歷史現實材料中荒淫的、愛而不純的東西,選擇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現李楊真誠和專一的愛情情節,如楊妃曾為壽王妃,為玄宗看中,先轉為女道士,后再入宮,詩歌卻把她描繪成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生麗質的少女;楊妃曾與安祿山有暖昧關系,因忌妒兩次被遣出宮,玄宗在專寵楊妃的同時又私召梅妃。詩歌對這些材料也都棄而不用。
③詩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內容,雖然含有諷刺或譴責的意思,但這僅是為了交待李楊愛情悲劇發生時的的情形,以顯示悲劇結局的必然性。所以,這種諷刺或譴責的含意,表現得不顯著,客觀效果很微弱,它們并沒有掩蓋全詩的主要傾向,即對李楊遭遇的同情和對他們愛情的歌頌。
④白居易對歷史人物唐玄宗與楊貴妃是贊美、同情大于批評。他在元和二年四月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對策時曾說:“太宗以神武之姿,撥天下之亂。玄宗以圣文之德,致天下之肥。當二宗之時,利無不興,弊無不革,遠無不服,近無不和。”顯然,對玄宗是歌傾的、肯定的。當然,他對玄宗后期的政治也有批評,但不是主要的。白居易的許多詩歌如《上陽白發人》等表現了對婦女不幸命運的同情,他不可能對楊妃這樣的女人持一種厭惡的態度。
⑤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時代,民間喜于談論玄宗楊貴妃的故事,“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元稹《行宮》)“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里,玄宗潛伴太真游。”(元稹《燈影》)而民間對于李楊的愛情悲劇是同情的。白居易寫作《長恨歌》的地點在周至,而馬嵬就在附近,當地肯定流傳著有關李楊的愛情傳說,那么,白居易也一定受到民間傳說傾向的影響。
⑥由《唐書》中的《玄宗本紀》、《楊妃傳》,唐鄭處誨的《明皇雜錄補遺》、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等史書、筆記來看,李楊的愛情是有基礎的。楊玉楊不僅“姿質豐艷”而且“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素曉音律”,可見有著共同的愛好。
不同意“愛情”說者,對于上述論證提出了批評,他們說,把李楊的戀愛及其愛情同它的社會聯系和影響割裂開來,把安史之亂的責任和李楊愛情生活之間的關系割裂開來,是不符合事實的作法。美化帝妃之間的愛情生活,實際上是一種用超階級的人性論的觀點來分析這一現象,把最高統治者的愛情與人民大眾的愛情等同了起來。
(3)雙重主題說
所謂“雙重主題”說,意為《長恨歌》對李楊愛情悲劇的描寫,既有諷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傾。此說的理由是:
①《長恨歌》的內容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寫玄宗溺于女色,不顧國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亂;另一方面寫貴妃慘死,玄宗思念,楊妃成仙。詩歌對李楊愛情及其悲劇賦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時對釀成悲劇的原因作了嚴肅的批判。詩歌將同情與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對李楊愛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態度是由帝妃的愛情特點所決定的。其特點有兩個,既政治性與殘酷性。客觀上,楊妃愛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動機,玄宗過愛楊妃,也不是把婦女當作玩物。然則,李楊溺于情愛之中,必然會荒廢政事,并且由于為了博得妃子的歡心,必然會給予姻親楊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質利益,從而產生了一個干預朝政的具有特權的楊氏集團,加速了政治的危機。白居易既歌頌他們愛情的熱烈、真摯,也批判他們的愛情所帶來的誤國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通過《長恨歌》來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學界仍在苦苦地探索著。當然,這個問題不必得出答案,也沒有唯一的答案。這種探索的過程正是《長恨歌》得以長存的生命力。
4.相關評論
一篇長恨有風情--漫談《長恨歌》的思想和藝術
諸斌杰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一篇久為傳誦的名作。據記載,這篇詩寫出不久,就給詩人帶來很高的榮譽,被稱為“《長恨歌》主”,后世評論家亦詡為“自是千古絕作”。《長恨歌》是一篇長篇敘事詩,所詠的是歷史上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但對這樣一篇為大家所喜讀熟誦的作品,它的主題思想究竟是怎樣的,卻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爭論的問題。從古人的評論來看,不外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這篇詩的主題是諷喻,“譏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一種認為它僅僅寫了李、楊的愛情,“不過述明皇追愴貴妃始末,無他激揚”。建國以后,這個問題,仍是大家所討論的問題,始終還沒有達到比較統一的認識。本來,在文學史上這樣的事例是不少的,凡是一部偉大或者優秀的作品,它所蘊含的思想往往是比較復雜的,是需要經過人們長久的探討,深入的分析,才能揭示其底蘊的。
在我看來,白居易《長恨歌》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正是詩人為這篇長歌所取的詩題,即“長恨”二字。恨,就是遺憾,遺恨;而作者寫李、楊的故事,所引以為長恨的是什么呢?這作者在本詩的結尾中實際已經點明。詩中的最后一節,在鋪寫了李、楊二人生死隔離,思而不能相見,愛而不能復聚的情況以后,于是詩人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兩句情深意長的詩句,結束了全篇。在詩人看來,一對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這樣的不幸,正是一個令人哀憐的悲劇,這對于這對情侶來說,以至對于后人來說,都只能為之遺恨千古,悲嘆莫置。南朝江淹曾作過一篇有名的《恨賦》,敘述了某些古人“伏恨而死”的情況,對于歷史上遭遇不幸的人寄予同情;而自居易這篇以“長恨”名篇的詩,也正寫的是歷史上的一個悲劇,寫的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悲劇故事,而且于詩篇中也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作者對所寫悲劇主人公的莫大同情。
所以,我們認為《長恨歌》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是一篇描寫愛情,歌頌愛情的詩篇,并不是一篇什么政治諷諭詩。但是由于這篇作品題材的特殊性,因而使它與一般的愛情悲劇故事有所不同。它所寫的是歷史題材,寫的是歷史上實有其人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如果說他們的生離死別由愛情方面說是個悲劇的話,那么這個悲劇的鑄成;也正有他們自己的過錯在內。唐代安史之亂這場歷史浩劫的發生,與唐玄宗寵愛楊妃,貽誤政事有很大關系。因此,詩人在描寫這個悲劇故事的時候,就不能不涉及到悲劇發生的原因問題。在詩人白居易看來,唐玄宗過份地寵愛楊妃,不理朝綱(“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任用非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都是作為一個君主所不應該的事,對此他不能不有微辭。而在詩篇中,當寫到這方面的時候,詩人也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不滿情緒。正是因為這樣,也就增加了這首詩的復雜性。但是,從作者的創作意圖,從作品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來看,它所力圖表現的仍是李、楊在后期事變中愛情方面所遭遇的不幸,是一篇描寫愛情,詠嘆愛情悲劇的故事詩,而不是一首政治諷諭詩。
元白詩箋證稿(摘要)
陳寅恪
是故唐代貞元元和間之小說,乃一種新文體,不獨流行當時,復更輾轉為后來所則效,本與唐代古文同一原起及體制也。唐代舉人之以備具眾體之小說之文求知于主司,即與以古文詩什投獻者無異。元稹李紳撰鶯鶯傳及歌于貞元時,白居易與陳鴻撰長恨歌及傳于元和時,雖非如趙氏所言是舉人投獻主司之作品,但實為貞元元和間新興之文體。此種文體之興起與古文運動有密切關系,其優點在便于創造,而其特征則尤在備具眾體也。既明乎此,則知陳氏之長恨歌傳與白氏之長恨歌非通常序文與本詩之關系,而為一不可分離之共同機構。趙氏所謂“文備眾體”中,“可以見詩筆”之部分,白氏之歌當之。其所謂“可以見史才”“議論”之部分,陳氏之傳當之。
若依唐代文人作品之時代,一考此種故事之長成,在白歌陳傳之前,故事大抵尚局限于人世,而不及于靈界,其暢述人天生死形魂離合之關系,似以長恨歌及傳為創始。此故事既不限現實之人世,遂更延長而優美。然則增加太真死后天上一段故事之作者,即是白陳諸人,洵為富于天才之文士矣。
綜括論之,長恨歌為具備眾體體裁之唐代小說中歌詩部分,與長恨歌傳為不可分離獨立之作品。故必須合并讀之,賞之,評之。明皇與楊妃之關系,雖為唐世文人公開共同習作詩文之題目,而增入漢武帝李夫人故事,乃白陳之所特創。詩句傳文之佳勝,實職是之故。此論長恨歌者不可不知也。
七、練習
1.選擇題
(1)下列稱呼不是指稱白居易的是(B)。
A.香山居士B.醉吟先生C.白樂天D.白微之
(2)李、楊愛情悲劇的時代背景是(B)。
A.貞觀之治B.安史之亂C.宦官當權D.玄武門之變
(3)以下不是中唐“新樂府運動”代表作家的是(A)。
A.韓愈B.元稹C.張籍D.白居易
(4)《長恨歌》的詩歌體裁屬(C)。
A.七言律詩B.七言近體C.七言歌行D.七言絕句
2.填空題
(1)與白居易并稱“元白”的詩人是(元稹)。
(2)略
(3)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4)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5)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6)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7)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8)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3.簡答題
(1)《長恨歌》以“長恨”命題,你怎樣理解詩篇的結句“此恨綿綿無絕期”?
答:恨,就是遺憾,遺恨。詩中的最后一節,在鋪寫了李、楊二人生死隔離,思而不能相見,愛而不能復聚的情況以后,于是詩人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兩句情深意長的詩句,結束了全篇。在詩人看來,一對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這樣的不幸,正是一個令人哀憐的悲劇,這對于這對情侶來說,以至對于后人來說,都只能為之遺恨千古,悲嘆莫置。
(2)《長恨歌》在敘事中插入多處景物描寫,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試作具體分析。
答:舉例: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4.翻譯題
(1)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
答:皇家城闕煙塵滾滾,天子帶著大隊的車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飄飄搖搖,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來里。六軍不肯前進,怎么辦?美麗的楊貴妃死在皇上馬蹄前。
(2)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答:晚上螢蟲飛過宮殿,皇上悄然憶想。夜里挑殘了孤燈也難以入睡。宮中鐘鼓遲遲敲響。夜這么長,看看天上銀河還在發光。霜這么重,房上鴛鴦瓦這么冷,翠被冰涼,有誰同擁?你死去了,我還活著,此別悠悠已經隔了多年,從不見你的靈魂進入我的夢境。
八、研習與思考
1.詩人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持何種態度?這首詩深深打動你的是哪幾句?
答:參見課本[評析]第二段,詩人以宣揚至情至性與美感為主旨,其它理解諸如“麗色誤國”等均是次要的,更多后人渲染的成分。這首詩打動人,能夠千古流傳的原因也在此。
2.試結合詩中第三段對景物的描寫,分析它們是怎樣和表達情感結合起來的。
答:文中極力鋪寫美景與蕭條相映襯,通過兩者穿插起來形成強烈的反差,以烘托極度的悲傷。如“春風桃季”與“秋風梧桐”。另外,通過當下的孤零的回憶昔日的歡愉,同樣形成強烈的反差,如“池苑依舊”、“落葉不掃”。第三,通過孤景的直接抒發與聯想,如“螢飛”、“孤燈”。突出一點:一切景語皆情語。
3.課外閱讀清人洪升的《長生殿》,比較該劇本與白居易詩歌中所表現的主題有什么不同。
答:(1)由單線描摹到宏大的歷史劇;(2)由重景物描寫到以人物演唱為主;(3)更加大了對李、楊愛情的同情與抒寫;(4)后半出有長段的唐明皇個人內心獨白。(可觀賞昆曲《長生殿驚變》、《迎像哭像》兩折。)
九、相關藝術作品展示
昆曲《長生殿》劇照
《長生殿》是清代洪升根據《長恨歌》創作的戲曲作品,題目即來自“七月七日長生殿”一句。
演出單位:江蘇省蘇州昆劇團
導演:顧篤璜
主要演員:王芳(飾楊貴妃)、趙文林(飾唐明皇)等
十、延伸閱讀
1.[清]洪升《長生殿驚變》
(丑上)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卷近秋河。咱家高力士,奉萬歲爺之命,著咱在御花園中安排小宴。要與貴妃娘娘同來游賞,只得在此伺候。(生、旦乘輦,老旦、貼隨后,二內侍引,行上)
【北中呂粉蝶兒】天淡云閑,列長空數行新雁。御園中秋色斕斑:柳添黃,蘋減綠,紅蓮脫瓣。一抹雕闌,噴清香桂花初綻。
(到介)(丑)請萬歲爺娘娘下輦。(生、旦下輦介)(丑同內侍暗下)(生)妃子,朕與你散步一回者。(旦)陛下請。(生攜旦手介)(旦)
【南泣顏回】攜手向花間,暫把幽懷同散。涼生亭下,風荷映水翩翻。愛桐陰靜悄,碧沉沉并繞回廊看。戀香巢秋燕依人,睡銀塘鴛鴦蘸眼。
(生)高力士,將酒過來,朕與娘娘小飲數杯。(丑)宴已排在亭上,請萬歲爺娘娘上宴。(旦作把盞,生止住介)妃子坐了。
【北石榴花】不勞你玉纖纖高捧禮儀煩,只待借小飲對眉山。俺與你淺斟低唱互更番,三杯兩盞,遣興消閑。妃子,今日雖是小宴,倒也清雅。回避了御廚中,回避了御廚中烹龍炰鳳堆盤案,咿咿啞啞樂聲催趲。只幾味脆生生,只幾味脆生生蔬和果清肴饌,雅稱你仙肌玉骨美人餐。
妃子,朕與你清游小飲,那些梨園舊曲,都不耐煩聽他。記得那年在沉香亭上賞牡丹,召翰林李白草《清平調》三章,令李龜年度成新譜,其詞甚佳。不知妃子還記得么?(旦)妾還記得。(生)妃子可為朕歌之,朕當親倚玉笛以和。(旦)領旨。(老旦進玉笛,生吹介)(旦按板介)
【南泣顏回】花繁,秾艷想容顏。云想衣裳光璨,新妝誰似,可憐飛燕嬌懶。名花國色,笑微微常得君王看。向春風解釋春愁,沉香亭同倚闌干。
(生)妙哉,李白錦心,妃子繡口,真雙絕矣。宮娥,取巨觴來,朕與妃子對飲。(老旦、貼送酒介)(生)
【北斗鵪鶉】暢好是喜孜孜駐拍停歌,喜孜孜駐拍停歌,笑吟吟傳杯送盞。妃子干一杯,(作照干介)不須他絮煩煩射覆藏鉤,鬧紛紛彈絲弄板。(又作照杯介)妃子,再干一杯。(旦)妾不能飲了。(生)宮娥每,跪勸。(老旦、貼)領旨。(跪旦介)娘娘,請上這一杯。(旦勉飲介)(老旦、貼作連勸介)(生)我這里無語持觴仔細看,早只見花一朵上腮間。(旦作醉介)妾真醉矣。(生)一會價軟咍咍柳亸花欹,軟咍咍柳亸花欹,困騰騰鶯嬌燕懶。
妃子醉了,宮娥每,扶娘娘上輦進宮去者。(老旦、貼)領旨。(作扶旦起介)(旦作醉態呼介)萬歲!(老旦、貼扶旦行)(旦作醉態介)
【南撲燈蛾】態懨懨輕云軟四肢,影蒙蒙空花亂雙眼,嬌怯怯柳腰扶難起,困沉沉強抬嬌腕,軟設設金蓮倒褪,亂松松香肩亸云鬟,美甘甘思尋鳳枕,步遲遲倩宮娥攙入繡幃間。
(老旦、貼扶旦下)(丑同內侍暗上)(內擊鼓介)(生驚介)何處鼓聲驟發?(副凈急上)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問丑介)萬歲爺在那里?(丑)在御花園內。(副凈)軍情緊急,不免徑入。(進見介)陛下,不好了。安祿山起兵造反,殺過潼關,不日就到長安了。(生大驚介)守關將士何在?(副凈)哥舒翰兵敗,已降賊了。(生)
【北上小樓】呀,你道失機的哥舒翰……稱兵的安祿山,赤緊的離了漁陽,陷了東京,破了潼關。唬得人膽戰心搖,唬得人膽戰心搖,腸慌腹熱,魂飛魄散,早驚破月明花粲。
卿有何策,可退賊兵?(副凈)當日臣曾再三啟奏,祿山必反,陛下不聽,今日果應臣言。事起倉卒,怎生抵敵?不若權時幸蜀,以待天下勤王。(生)依卿所奏。快傳旨,諸王百官,即時隨駕幸蜀便了。(副凈)領旨。(急下)(生)高力士,快些整備軍馬。傳旨令右龍武將軍陳元禮,統領羽林軍士三千扈駕前行。(丑)領旨。(下)(內侍)請萬歲爺回宮。(生轉行嘆介)唉,正爾歡娛,不想忽有此變,怎生是了也!
【南撲燈蛾】穩穩的宮庭宴安,擾擾的邊廷造反。冬冬的鼙鼓喧,騰騰的烽火黫。的溜撲碌臣民兒逃散,黑漫漫乾坤覆翻,磣磕磕社稷摧殘,磣磕磕社稷摧殘。當不得蕭蕭颯颯西風送晚,黯黯的一輪落日冷長安。
(向內問介)宮娥每,楊娘娘可曾安寢?(老旦、貼內應介)已睡熟了。(生)不要驚他,且待明早五鼓同行。(泣介)天那,寡人不幸,遭此播遷,累他玉貌花容,驅馳道路。好不痛心也!
【南尾聲】在深宮兀自嬌慵慣,怎樣支吾蜀道難!(哭介)我那妃子啊,愁殺你玉軟花柔,要將途路趲。
宮殿參差落照間,盧綸漁陽烽火照函關。吳融
遏云聲絕悲風起,胡曾何處黃云是隴山。武元衡
2.[元]白樸《梧桐雨第二折》
(安祿山引眾將上,云)某安祿山是也。自到漁陽,操練蕃漢人馬,精兵見有四十萬,戰將千員。如今明皇年已昏眊,楊國忠、李林甫播弄朝政。我今只以討賊為名,起兵到長安,搶了貴妃,奪了唐朝天下,才是我平生愿足。左右,軍馬齊備了么?(眾將云)都齊備了。(安祿山云)著軍政司先發檄一道,說某奉密旨討楊國忠等。隨后令史思明領兵三萬,先取潼關,直抵京師,成大事如反掌耳!(眾將云)得令。(安祿山云)今日天晚,明日起兵。(詩云)統精兵直指潼關,料唐家無計遮攔。單要搶貴妃一個,非專為錦繡江山。(同下)(正末引高力士,鄭觀音抱琵琶,寧王吹笛,花奴打羯鼓,黃翻綽執板,捧旦上)(正末云)今日新秋天氣,寡人朝回無事,妃子學得霓裳羽衣舞,同往御園中沉香亭下,閑耍一番。早來到也。你看這秋來風物,好是動人也呵!(唱)
【中呂】【粉蝶兒】天淡云閑,列長空數行征雁。御園中夏景初殘:柳添黃,荷減翠,秋蓮脫瓣。坐近幽蘭,噴清香玉簪花綻。
(帶云)早到御園中也。雖是小宴,倒也整齊。(唱)
【叫聲】共妃子喜開顏,等閑,等閑,御園中列肴饌。酒注嫩鵝黃,茶點鷓鴣斑。
【醉春風】酒光泛紫金鐘,茶香浮碧玉盞。沉香亭畔晚涼多,把一搭兒親自揀、揀。粉黛濃妝,管弦齊列,綺羅相間。
(外扮使臣上,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官四川道差來使臣。因貴妃娘好啖鮮荔枝,遵奉詔旨,特來進鮮。早到朝門外了。宮官,通報一聲,說四川使臣來進荔枝。(做報科)(正末云)引他進來。(使臣見駕科,云)四川道使臣進貢荔枝。(正末看科,云)妃子,你好食此果,朕特令他及時進來。(旦云)是好荔枝也。(正末唱)
【迎仙客】香噴噴正甘,嬌滴滴色初綻,只疑是九重天謫來人世間。取時難,得后慳。可惜不近長安,因此上教驛使把紅塵踐。
(旦云)這荔枝顏色嬌嫩,端的可愛也。(正末唱)
【紅繡鞋】不則向金盤中好看,便宜將玉手擎餐,端的個絳紗籠罩水晶寒。為甚教寡人醒醉眼,妃子暈嬌顏,物稀也人見罕。
(高力士云)請娘娘登盤,演一回霓裳之舞。(正末云)依卿奏者。(正旦做舞,眾樂攛掇科)(正末唱)
【快活三】囑付你仙音院莫怠慢,道與你教坊司要迭辦。把個太真妃扶在翠盤間,快結束,宜妝扮。
【鮑老兒】雙撮得泥金衫袖挽,把月殿里霓裳按,鄭觀音琵琶準備彈,早搭上鮫綃襟。賢王玉笛,花奴羯鼓,韻美聲繁。寧王錦瑟,梅妃玉簫,嘹亭循環。
【古鮑老】屹剌剌撒開紫檀,黃翻綽向前手拈板。低低的叫聲玉環,太真妃笑時花近眼。紅牙箸趁五音、擊著梧桐案,嫩枝柯猶未干、更帶著瑤琴音泛,卿呵,你則索出幾點瓊珠汗。
(旦舞科)(正末唱)
【紅芍藥】腰鼓聲干,羅襪弓彎,玉佩丁東響珊珊,即漸里舞亸云鬟。施呈你蜂腰細,燕體翻,作兩袖香風拂散。(帶云)卿倦也,飲一杯酒者。(唱)寡人親捧杯玉露甘寒,你可也莫得留殘,拚著個醉醺醺直吃到夜靜更闌。
(旦飲酒科)(凈扮李林甫上,云)小官李林甫是也,見為左丞相之職。今早飛報將來,說安祿山反叛,軍馬浩大,不敢抵敵,只得見駕。(做見駕科)(正末云)丞相有何事這等慌促?(李林甫云)邊關飛報,安祿山造反,大勢軍馬殺將來了。陛下,承平日久,人不知兵,怎生是好?(正末云)你慌做甚么!(唱)
【剔銀燈】止不過奏說邊庭上造反,也合看空便,覷遲疾緊慢。等不的俺筵上笙歌散,可不氣丕丕冒突天顏!那些個齊管仲鄭子產,敢待做假忠孝龍逢比干?
(李林甫云)陛下,如今賊兵已破潼關,哥舒翰失守逃回,目下就到長安了,京城空虛,決不能守,怎生是好?(正末唱)
【蔓菁菜】險些兒慌殺你個周公旦,(李林甫云)陛下,只因女寵盛,讒夫昌,惹起這刀兵來了。(正末唱)你道我因歌舞壞江山?你常好是占奸,早難道羽扇綸巾笑談間,破強虜三十萬。
(云)既賊兵壓境,你眾官計議,選將統兵,出征便了。(李林甫云)如今京營兵不滿萬,將官衰老,如哥舒翰名將,尚且支持不住,那一個是去得的?(正末唱)
【滿庭芳】你文武兩班,空更些烏靴象簡,金紫羅襕。內中沒個英雄漢,掃蕩塵寰。慣縱的個無徒祿山,沒揣的撞過潼關,先敗了哥舒翰。疑怪昨宵向晚,不見烽火報平安。
(云)卿等有何計策,可退賊兵?(李林甫云)安祿山部下,蕃漢兵馬四十余萬,皆是以一當百,怎與他拒敵?莫若陛下幸蜀,以避其鋒,待天下兵至,再作計較。(正末云)依卿所奏。便傳旨,收拾六官嬪御,諸王百官,明日早起,幸蜀去來。(旦作悲科,云)妾身怎生是好也!(正末唱)
【普天樂】恨無窮,愁無限。爭奈倉卒之際,避不得驀嶺登山。鑾駕遷,成都盼。更那堪氵產水西飛雁,一聲聲送上雕鞍。傷心故園,西風渭水,落日長安。
(旦云)陛下,怎受的途路之苦?(正末云)寡人也沒奈何哩!(唱)
【啄木兒尾】端詳了你上馬嬌,怎支吾蜀道難!替你愁那嵯峨峻嶺連云棧,自來驅馳可慣,幾程兒挨得過劍門關?(同下)
3.王安憶小說《長恨歌》節選
……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每天早上,后弄的門一響,提著花書包出來的,就是王琦瑤;下午,跟著隔壁留聲機哼唱“四季調”的,就是王琦瑤;結伴到電影院看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瑤;到照相館去拍小照的,則是兩個特別要好的王琦瑤。每間偏廂房或者亭子間里,幾乎都坐著一個王琦瑤。王琦瑤家的前客堂里,大都有著一套半套的紅木家具。堂屋里的光線有點暗沉沉,太陽在窗臺上畫圈圈,就是進不來。三扇鏡的梳妝桌上,粉缸里粉總像是受了潮,有點黏濕的,生發膏卻已經干了底。樟木箱上的銅鎖锃亮的,常開常關的樣子。收音機是供聽評彈,越劇,還有股票行情的,波段都有些難調,絲絲拉拉地響。王琦瑤家的老媽子,有時是睡在樓梯下三角間里,只夠放一張床。老媽子是連東家洗腳水都要倒,東家使喚她好像要把工錢的利息用足的。這老媽子一天到晚地忙,卻還有工夫出去講她家的壞話,還是和鄰家的車夫有什么私情的。王琦瑤的父親多半是有些懼內,被收伏得很服帖,為王琦瑤樹立女性尊嚴的榜樣。上海早晨的有軌電車里,坐的都是王琦瑤的上班的父親,下午街上的三輪車里,坐的則是王琦瑤的去剪旗袍料的母親。王琦瑤家的地板下面,夜夜是有老鼠出沒的,為了滅鼠抱來一只貓,房間里便有了淡淡的貓臊臭的。王琦瑤往往是家中的老大,小小年紀就做了母親的知己,和母親套裁衣料,陪伴走親訪友,聽母親們喟嘆男人的秉性,以她們的父親作活教材的。
王琦瑤是典型的待字閨中的女兒,那些洋行里的練習生,眼睛覷來覷去的,都是王琦瑤。在伏天曬霉的日子里,王琦瑤望著母親的墊箱,就要憧憬自己的嫁妝的。照相館櫥窗里婚紗曳地的是出嫁的最后的王琦瑤。王琦瑤總是閉花羞月的,著陰丹士林藍的旗袍,身影裊裊,漆黑的額發掩一雙會說話的眼睛。王琦瑤是追隨潮流的,不落伍也不超前,是成群結隊的摩登。她們追隨潮流是照本宣科,不發表個人見解,也不追究所以然,全盤信托的。上海的時裝潮,是靠了王琦瑤她們才得以體現的。但她們無法給予推動,推動不是她們的任務。她們沒有創造發明的才能,也沒有獨立自由的個性,但她們是勤懇老實,忠心耿耿,亦步亦趨的。她們無怨無艾地把時代精神披掛在身上,可說是這城市的宣言一樣的。這城市只要有明星誕生,無論哪一個門類的,她們都是崇拜追逐者;報紙副刊的言情小說,她們也是傾心相隨的讀者,她們中間出類拔萃的,會給明星和作者寫信,一般只期望得個簽名而已。在這時尚的社會里,她們便是社會基礎。王琦瑤還無一不是感傷主義的,也是潮流化的感傷主義,手法都是學著來的。落葉在書本里藏著,死蝴蝶是收在胭脂盒,她們自己把自己引下淚來,那眼淚也是順大流的。那感傷主義是先做后來,手到心才到,不能說它全是假,只是先后的順序是倒錯的,是做出來的真東西。這地方什么樣的東西都有摹本,都有領路的人。王琦瑤的眼瞼總是有些發暗,像罩著陰影,是感傷主義的陰影。她們有些可憐見的,越發的楚楚動人。她們吃飯只吃貓似的一口,走的也是貓步。她們白得透明似的,看得見淡藍經脈。她們夏天一律的疰夏,冬天一律的睡不暖被窩,她們需要吃些滋陰補氣的草藥,藥香彌漫。這都是風流才子們在報端和文明戲里制造的時尚,最合王琦瑤的心境,要說,這時尚也是有些知寒知暖的。
王琦瑤和王琦瑤是有小姊妹情誼的,這情誼有時可伴隨她們一生。無論何時,她們到了一起,閨閣生活便撲面而來。她們彼此都是閨閣歲月的一個標記,紀念碑似的東西;還是一個見證,能挽留時光似的。她們這一生有許多東西都是更替取代的,惟有小姊妹情誼,可說是從一而終。小姊妹情誼說來也怪,它其實并不是患難與共的一種,也不是相濡以沫的一種,它無恩也無怨的,沒那么多的糾纏。它又是無家無業,沒什么羈絆和保障。要說是知心,女兒家又有多少私心呢?她們更多只是個做伴,做也不是什么要緊的做伴,不過是上學下學的路上。她們梳一樣的發式,穿一樣的鞋襪,像戀人那樣手挽著手。街上倘若看見這樣一對少女,切莫以為是一胎雙胞的姐妹,那就是小姊妹情誼,王琦瑤式的。她們相偎相依,看上去不免是有些小題大作的,然而她們的表情卻是那樣認真,由不得叫你也認真的。她們的做伴,其實是寂寞加寂寞,無奈加無奈,彼此誰也幫不上誰的忙,因此,倒也抽去了功利心,變得很純粹了。每個王琦瑤都有另一個王琦瑤來做伴,有時是同學,有時是鄰居,還有時是在表姐妹中間產生一個。這也是她們平淡的閨閣生活中的一個社交,她們的社交實在太少,因此她們就難免全力以赴,結果將社交變成了情誼。王琦瑤們倒都是情誼中人,追求時尚的表面之下有著一些肝膽相照。小姊妹情誼是真心對真心,雖然真心也是平淡的真心。一個王琦瑤出嫁,另一個王琦瑤便來做伴娘,帶著點憑吊的意思,還是送行的意思。那伴娘是甘心襯托的神情,衣服的顏色是暗一色的,款式是老一成的,臉上的脂粉也是淡一層的,什么都是偃旗息鼓的,帶了一點自我犧牲的悲壯,這就是小姊妹情誼。
上海的弄堂里,每個門洞里,都有王琦瑤在讀書,在繡花,在同小姊妹竊竊私語,在和父母慪氣掉淚。上海的弄堂總有著一股小女兒情態,這情態的名字就叫王琦瑤。這情態是有一些優美的,它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親可愛的。它比較謙虛,比較溫暖,雖有些造作,也是努力討好的用心,可以接受的。它是不夠大方和高尚,但本也不打算譜寫史詩,小情小調更可人心意,是過日子的情態。它是可以你來我往,但也不可隨便輕薄的。它有點缺少見識,卻是通情達理的。它有點小心眼兒,小心眼兒要比大道理有趣的。它還有點耍手腕,也是有趣的,是人間常態上稍加點裝飾。它難免有些村俗,卻已經過文明的淘洗。它的浮華且是有實用作底的。弄堂墻上的綽綽月影,寫的是王琦瑤的名字;夾竹桃的粉紅落花,寫的是王琦瑤的名字;紗窗簾后頭的婆娑燈光,寫的是王琦瑤的名字;那時不時竄出一聲的蘇州腔的柔糯的滬語,念的也是王琦瑤的名字。叫賣桂花粥的梆子敲起來了,好像是給王琦瑤的夜晚數更;三層閣里吃包飯的文藝青年,在寫獻給王琦瑤的新詩;露水打濕了梧桐樹,是王琦瑤的淚痕;出去私會的娘姨悄悄溜進了后門,王琦瑤的夢卻已不知做到了什么地方。上海弄堂因有了王琦瑤的緣故,才有了情味,這情味有點像是從日常生計的間隙中迸出的,墻縫里的開黃花的草似的,是稍不留意遺漏下來的,無心插柳的意思。這情味卻好像會洇染和化解,像那種苔蘚類的植物,沿了墻壁蔓延滋長,風餐露飲,也是個滿眼綠,又是星火燎原的意思。其間那一股掙扎與不屈,則有著無法消除的痛楚。上海弄堂因為了這情味,便有了痛楚,這痛楚的名字,也叫王琦瑤。上海弄堂里,偶爾會有一面墻上,積滿了郁郁蔥蔥的爬山虎,爬山虎是那些垂垂老矣的情味,是情味中的長壽者。它們的長壽也是長痛不息,上面寫滿的是時間、時間的字樣,日積月累的光陰的殘骸,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這是長痛不息的王琦瑤。……
《中國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推薦作品賞析材料
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賞析 阮籍(210-263),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博覽群籍,尤好《老》、《莊》。曾為司馬師、司馬昭的僚屬。晚年做過步兵校尉,故世人稱“阮步兵”。阮籍年輕時有濟世志,但隨著政治風云日趨險惡,阮籍只得放棄了自己的雄心。他用佯狂的辦法來躲避矛盾,終日飲酒,不問世事,“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雖避免了殺身之禍,但內心極端痛苦。史傳記載他“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
阮籍的文學成就,主要是《詠懷詩》82首。八十二首詩雖非一時一地之作,但因內容集中,風格和表現手法接近,可以看成五古詠懷組詩。主要有三方面內容:一是抒寫內心激烈的矛盾和強烈的憂生懼禍之情。《詠懷》其一“夜中不能寐” 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整個組詩的基調。詩人用象征的手法,通過他夜中難寐、徘徊戶外的一系列舉動和眼前所見所聞,抒發了一種既難以名狀又難以排遣的 深沉愁緒。再如其十七“獨坐空堂上”,寫遙望整個世界空無一人,唯見失群的鳥獸驚惶奔飛,抒發了強烈的孤獨感和憂生之嗟,給人以震撼。有時詩人的內心情感 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現,如其三十三“一日復一夕”直陳“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傾訴了在動蕩不定、變幻無常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哀傷、焦慮、憂憤的心 情。這樣的作品在《詠懷》中有相當數量。
二是諷刺統治集團的荒淫腐朽和專制殘暴,批判維護世族統治的儒家禮法的虛偽。這一類作品也往往不是對人物、事件作具體描繪,而 主要是抒發由歷史事實引起的盛衰之嘆。如其三十一“駕言發魏都”由古吹臺引起聯想,用戰國之魏喻曹氏之魏,影射魏王只知歌舞行樂,不知養兵用賢,難免重蹈 前人亡國的覆轍。其十一“湛湛長江水”對楚國君臣荒淫誤國行徑的揭露,顯然也是針對曹魏王朝的。更多的盛衰之嘆則是針對恐怖政治而發,但這類詩多用曲筆, 寫得更為隱晦曲折。一般不具體記述史實,而著重抒寫作者對于社會和人生感受的思考。詩中還有不少篇章揭露和諷刺了那些趨炎附勢的名利之士和虛偽做作的禮法 之士,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他們丑惡的嘴臉和卑鄙的靈魂,如其六十七“洪生資制度”。
三是借飲酒、求仙表現遺世獨立、高蹈出塵的情懷。阮籍在詩中贊美了巢由、夷齊、四皓等隱士,也一再抒發“愿登太華山,上與松子游。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輕舟”(其三十二)的隱居求仙的愿望,但這一切都不過是詩人企望逃避現實、排遣苦悶的一種曲折的表達方式而已。
阮籍詩的風格隱約曲折,這是由他所處的時代和自身經歷決定的。正如李善《文選》注所說:“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 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造成這一藝術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詠懷》詩繼承了《詩經》、楚辭以來的比興象征手法,并加以玄學性的創造發展。具體做法 一是將象征手法與寓意的不確定性結合起來,再加上典故的多義性,使詩寓意深邃難明;二是用多種比興構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故鐘嶸《詩品》評阮籍詩:“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淵放,歸趣難求”。
阮籍《詠懷》開創了五古詠懷組詩的體例,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從唐代陳子昂、張九齡《感遇》和李白《古風》的組詩形式和哲理與詩情結合的特點中,都不難看出對阮籍的繼承。
阮籍的散文,不僅在精神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優良傳統,有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且在藝術上使氣騁辭,以情被質,一些受玄學思辨精神浸染的論說文,尤其說理透徹、論證嚴密,其《達莊論》和《大人先生傳》等,均屬此類。
《詠懷》詩現存82首,是阮籍平生詩作的總題。由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末晉初時代,阮籍之詩大多隱晦曲折。劉宋時期的顏延之說:“阮籍在晉文代常慮禍患,故發此詠。”(《文選李善注引》)李善也說:“(阮籍)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猜測。”(《文選詠懷詩注》)
本詩是《詠懷》的第一首,它典型地體現了上述諸特點,用現代的批評術語來說,它近乎一首朦朧詩,它寫了“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也寫了自己不寐而 彈琴,寫了自己的“徘徊”“憂思”,但卻沒有指明或暗示其具體內容。清代一些學者往往征引史實來考證其所指,結果往往是反失其旨趣。其中方東樹之見“此是 八十一首發端,不過總言所以詠懷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較為貼近。
其實,如果能透徹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詩也并不難解。阮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晉書阮籍 傳》)。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為武帝求婚于籍”,終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樣,“酣飲”不過是他用以逃避顯示的手段,內心的痛苦卻是無法 排遣的。史書中“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的描寫,就正是他痛苦內心的深刻表現。所以這首詩,只要看他“孤”“獨”二字,就不難“曲 徑通幽”了。
此 詩起首,詩人就把讀者引入了一個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酣飲為常”的詩人在此眾生入夢之時,卻難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彈響起了書 法心曲的琴弦。這是從實景來理解。然而,也不妨把這“夜”看成是時代之夜,在此漫長的黑夜里,“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偉大的孤獨者,彈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 義的詩章。“英風截云霓,超世發奇聲”(《其六十一》)呵!
三 四句詩人進一步描寫這個不眠之夜。清人吳淇說:“‘鑒’字從‘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則自能漏月光若鑒然。風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 矣”(《六朝詩選定論》)。進一步,我們還可以從這幅畫面的表層意義上,感受到詩人的旨趣。詩人寫月之明,風之清,正襯托了自己的高潔不群;寫“薄帷”、 寫“吹我襟”,真讓人感覺冷意透背。這雖非屈子那種“登昆侖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種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卻是一致的。
三 四句,詩人著重從視覺、感覺的角度描寫,五六句不但進一步增加了“孤鴻”“翔鳥”的意象,而且在畫面上增添了“號”“鳴”的音響。這悲號長鳴的“孤鴻” “翔鳥”既是詩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時是詩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獨地飛翔在漫漫的長夜里,唱著一曲哀傷的歌。“北林”化用《詩經》“鴥(“音郁”)彼 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秦風晨風》)之典,從而暗含了思念與憂心之意。“北林”與“外野”一起進一步構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結 尾二句“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詩人的筆觸從客體的自然回復到主觀的自我,有如莊周夢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而覺”,心里有無限感慨,卻又無處 訴說,他也許想到許多許多:“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卻“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獨坐空堂上,誰可與親者” (《其十七》)。詩人只能永遠得布道慰藉,只能是無限的憂思,孤獨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縱觀全詩,似是“反復零亂,興寄無端”(沈德潛語),“如晴云出岫,舒卷無定質”(王夫之語),但如果把握了詩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這首“曠世絕作”。“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鐘嶸在《詩品》中對阮籍詩的評價,當是不易之論吧!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白日淪西河賞析
《雜詩》是在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淵明50歲時所寫,共12首,此首為其中之二。這是離他辭彭澤令歸耕園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中,他感到獲得了自由,心情舒暢,寫下了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諸多名句。然而他終非“渾身靜穆”,這首詩正透露出個中消息。
此 詩起首處氣勢恢弘:“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萬里河山一片寧靜肅然,籠罩在月光之下。望著這浩蕩空闊的景象,詩人的心被感動 了。正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文心雕龍》),浩渺長空,星轉斗移,又一次鼓動起詩人潛在的激情。接下來四句,“風來入房戶,夜中枕 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冷風入戶,使詩人感悟到季節的交替、時光的流逝,思緒萬千,徹夜難眠。這四句詩承上啟下,由此轉入傷感悲戚的格調。詩人 本懷有遠大的抱負,少年時即有濟蒼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但是頻繁的戰亂、黑暗的官場,使這位志高行潔的詩人理想破滅 了,只能歸耕園田,獨善其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其五》),他的心終于得到了寧靜。可是濟世之志未泯,它像一 股暗流在詩人心底涌動著,撞擊著。在這樣一個晚上,無邊的月色,高遠的長空,又把它從詩人心底牽引出來。想起少年時的遠大志向,中年的官場磨難,直到行將 老矣的現在,怎能不讓詩人感慨萬千呢!然而“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漫漫長夜里,只聽到詩人獨自嘆息的聲音。這種痛苦的孤獨感,并不僅為夜深無人語而 來,我們從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從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以至后來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等等詩句中,都不 難找到共鳴。他們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遠的志向,不愿隨波逐流,因而都難容于世,也更深的體會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痛苦,這是不可解脫的、刻骨銘 心的痛苦。
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之后,我們對此詩后面出現的變之音,當會有更深的理解了。他可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生活的旋渦中逃避開來,停泊在寧靜的港灣,但卻無法回避自己內心不時而來的風風雨雨。這可說是此詩的內蘊所在。
前六句時間在交替,日淪月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這是一個生命無法與之相比的無窮大的宇宙,也是一個象生命一樣美麗而飄渺的虛空。“風 來”、“夜中’兩句中兩個觸覺意象把生命與巨大的空間分離,限定在一個點上--房戶、枕席;“氣變”與“不眠”兩句中“易”和“永”在無限的時間運行過程 與靜止的這一“夕”之間拉開了距離,前者遷化不已,此時已非彼時,后者卻因主觀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動,從而凸現了此“夕”對生命的體驗與感受。
七、八兩句總括前六句描繪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懷,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詩歌的后六句生命是孤獨的,不僅“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連生命須臾不可脫離的時間也無情地拋棄了它,自顧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種在時間田野上 的愿望連根拔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人生的好戲還未正式開場,時間的舞臺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與質量的愿望也將落空,焉能不“念此懷悲 凄,終曉不能靜”呢! 時間交替,生命凝止;宇宙無垠,生命孤獨;生命的好戲還未上場,時間的舞臺已經撤走。這就是雜詩第二首意象的深層結構。
整首詩歌的思想內容:歷來人們對陶淵明詩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關注,其實陶詩在平淡沖和的整體風格下,有著太多的有關悲情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四類:1.生死 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羈旅、離別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陶詩中對悲情采取的委運任化的態度與灑脫的情懷深深地吸引了歷代的 讀者,反而使他們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整首詩歌獨特的藝術構思:陶淵明的詩善于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沖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
詩歌的主旨: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后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 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來的兩句陶淵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為沒有 可以陪自己說話喝酒的知己,從而感嘆歲月如梭匆匆而過,空留一個沒有實現大志的自己。詩的結尾把悲傷推向了極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 亮的時候都不能平靜下來。全詩充滿對人生的嘆息。這是陶淵明眾多表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詩作中的一首。這種思想在《雜詩十二首其一》、《擬挽歌辭》等詩中多有體現。
[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第一單元賞析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影視鑒賞教案
4.《鑒賞家》的教案
10.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