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世界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時的發問。如何解答好這個問題,真讓世人為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孟子卻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其實,生與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與生的價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才是價值之根本。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漁父》一文,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價值,去瞻仰一位偉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一、解題
1、戰國秦漢間人記敘屈原事跡的文字,選自《楚辭》。
2、漁父fǔ:漁翁,“父”同“甫”,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二、關于楚辭
“楚辭”:興起于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宋玉、唐勒等)創作的一種詩歌形式,又稱“楚辭體”、“騷體”。
《楚辭》:西漢劉向編輯的收錄屈原等人詩歌的一本詩歌總集。
楚辭的特點:
句子長短不一;
形式靈活;
多用語氣詞“兮”。
三、作者簡介
屈原 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出身為楚國貴族。初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推行“美政”,改革政治。后遭舊貴族讒言攻擊,被迫去官。楚頃襄王時,被放逐沅湘流域,終因理想無從實現,遂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他的政治生活雖然失敗了,但作為偉大愛國主義者和偉大詩人卻贏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日端午節,全中國各地劃龍船, 吃粽子,就是用來紀念屈原的。
屈原的詩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打破了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多變的新詩體“楚辭”,是詩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學家,都從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營養。
屈原代表作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遠游》《卜居》。
四、誦讀課文
1、標好字詞讀音
枯槁(gǎo) 鼓枻(yì) 凝滯(zhì) 淈(gǔ)其泥
皓(hào)皓之白 物之汶(mén)汶 餔(bū)其糟
濯(zhuó)吾足 莞(wǎn)爾而笑 歠(chuò)其醨(lí)
2、劃出文中名句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
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五、課文解讀
第1段重點字詞:
1、屈原既放 既:“已經”,或“以后”
2、行吟(于)澤畔。 省略句、狀語后置句
3、顏色憔悴 顏色:臉色(古今異義)
4、形容枯槁 形容:形體、容貌(古今異義)
5、何故至于斯 至于:到(古今異義)
6、舉世 舉:全,整個
7、是以見放 見:表被動
第1段翻譯
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湘江一帶徘徊,在江邊邊走邊吟唱,他臉色憔悴,形體容貌枯瘦。漁翁看到屈原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落到這地步?”屈原回答說:“全世界的人都骯臟惟獨我干凈,大家都醉了惟獨我醒著,因此被放逐。”
第2段重點字詞:
1、圣人不凝滯于物 凝滯:拘泥 執著 于: 被
2、何故沉思高舉: 高舉:行為高出于世俗。
3、自令放為?
自令:(古今異義)令自,賓語前置,讓自己、使自己。
放:被放逐。 為:句末疑問語氣助詞。
第2段翻譯:
漁翁勸他說:“圣人不拘泥于外物,并能夠隨著世道而變化。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渾濁,為什么不攪渾泥水推波助瀾呢?大家都醉了,為什么不吃酒糟飲薄酒呢?為什么遇事深思,行為高出于世俗,以至使自己被放逐呢?”
第3段重點字詞:
1、吾聞之 之: 音節助詞
2、新浴者、新沐者 新: 剛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怎么 以:用、讓。身之察察:定語后置,皎潔的身體。
第3段翻譯:
屈原回答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埃,怎么能讓干干凈凈的身子,去蒙受外物的玷污呢?我寧可投入那湘江水中,葬身于魚腹之中。怎么能讓潔白純凈的東西,蒙受世俗塵埃的玷污呢?”
第4段重點字詞
1、漁父莞爾而笑: 莞爾:微笑的樣子。
2、鼓枻而去: 鼓:敲打(名詞用作動詞) 去:離開
3、可以濯我纓 濯:洗
第4段翻譯:
漁翁聽了微笑起來,敲著他的船槳離開,一邊走一邊唱:“滄浪的水啊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的頭巾。滄浪的水啊濁又濁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雙腳。”他離開了,不再與屈原說話。
六、問題探討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顯示了屈原怎樣的人格?
屈原是一個潔身自好,不隨波逐流,不茍合,不妥協,與眾不同, 特立獨行的形象。
他是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 顯示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2、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時,除了主要寫他的語言,還寫了他的行為、外貌,試從文中找出,并說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寫出屈原所處的黑暗環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為下文寫屈原的守節不渝、清白終生張本、鋪墊。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誰?他具有怎樣的處世態度?為何要塑造這一形象?
文章還渲染了漁父的形象。
他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知天達命、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作者還刻畫出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
作者塑造這一形象,對塑造屈原來講,具有對比、襯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與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作 業 1、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個人的認識。
2、設想某一天屈原與司馬遷相遇,將會發生怎樣的情形,展開想象,寫一個短劇。
[漁父(蘇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中政治課必修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