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通過賞析,使學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來源、樂曲結構,掌握作品的表現方法。
2、 使學生感受、體驗作品的情緒、形象等風格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3、 通過音樂欣賞使學生了解音樂和文學共同的美。
4、 學習如何將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音樂簡介
《春江花月夜》原為一首琵琶獨奏曲,名為《夕陽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傳抄本,至今已流傳了128年。后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詩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改名為《潯陽琵琶》。20世紀20年代,上海的音樂社團“大同樂會”將它改編為一首民樂合奏曲,并根據樂曲詩情畫意的內容,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為十個段落,每個段落都有形象生動的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及尾聲。作品通過委婉樸質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2、 作者簡介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3、 作品簡介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yōu)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fā)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二、 音樂分析
(一)江樓鐘鼓(引子)
引子是節(jié)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彈跳、輪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擬陣陣低沉的鼓聲。簫和古箏奏出的波音猶如遠處鐘聲回響,水面碧波蕩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非常細膩。
(二)主題賞析:
旋律如波浪般進行,顯得格外柔美與和諧。琵琶、二胡、古箏、洞簫齊奏的音色協(xié)調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個特點是使用魚咬尾使音調輕盈平穩(wěn),形象地表現了一輪明月從東山升起,在云層中游移的美麗景致。末尾由洞簫吹奏的婉轉嗚咽的旋律導入了深遠的意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聯(lián)翩。
(三)花影層臺:
音樂主題在六小節(jié)徐緩的曲調之后,琵琶突然彈出了四個作移位模進的短句,急促而熱烈,描寫了花枝弄影、香飄春江的情景。
(四)漁歌唱晚
遠處白帆點點,漁歌飄渺由遠而近。簫的領奏與琵琶、木魚的伴奏好似漁夫一邊搖櫓一邊歌唱,其他樂器在每句最后的長音齊奏,又如船上眾人應聲和唱,漁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隱約可見。這一段把人們盡興夜游的歡樂情緒表達的淋漓盡致,也為樂曲增添了詼諧、活躍的氣氛。
(五)欸乃歸舟與尾聲
速度加快、力度加強、節(jié)奏由疏到密,樂器的數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緊湊有力、激動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繪了小船向歸途劃去時歡樂的聲浪響徹江面,歸舟破水、浪花飛濺、百舟竟歸的熱鬧場面。尾聲音樂漸弱漸慢,飄渺悠長,好象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安詳,使人沉靜在這迷人的詩情畫意之中。
三、 詩歌賞析
(一)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fā)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三) 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四)
四、 寫作特點
1、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xù)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fā)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2、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3、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
4、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tǒng)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同時,詩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詩句,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統(tǒng)一,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生命。
[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5.春江花月夜教案
10.高二語文《師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