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重點:“蛇”的意象
教學難點:抒情特征
教學課時:2學時
一、作者介紹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翻譯家,。早年既開始詩歌創作和翻譯。1923年曾與林如稷、陳翔鶴、陳煒謨等創辦淺草社,出版《淺草季刊》。1925年又與人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淺草和沉鐘都是五四后曾發生較大影響的文學團體。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昨日之歌》,在詩歌界反響甚大,被魯迅譽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
馮至的詩歌創作分為兩個階段:
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詩歌的創作,講究意象,注重感覺,用非常細膩的語言表達出來。
2、四十年代集中創作了一批十四行詩,成功移植了這種外國詩體(分為意大利式、法國式、英國式),《十四行集》在新詩體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貢獻。
二、作品賞析
(一)馮至詩歌《蛇》的意象
蛇的意象無論是在日常的想象中,還是在文學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它身上總是籠罩著妖異之氣,常讓人“悚懼”,而很難使人聯想到“忠誠”。但在這首《蛇》中,詩人一改我們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輕靈憂傷,至情至性。據馮至日后的回憶,這是一首借畫抒情的詩。當時他看到19世紀英國唯美主義畫家畢亞茲萊的一幅黑白線條畫,“畫上是一條蛇,尾部盤在地上,身軀直長,頭部上仰,口中銜著一朵花”,他覺得這蛇“秀麗無邪,有如一個少女的夢境”。于是詩人將少年對愛情“寂寞”而純真的向往融入這條“靜靜地沒有言語”的蛇之中,借蛇“熱烈的鄉思”暗喻癡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戀人“頭上的、濃郁的烏絲”。只這一層比喻已經使詩歌奇崛不凡,但詩人意尤未盡,更進一步使蛇活動起來。它從戀人的夢中出來,“從你那兒輕輕走過”,仿佛愛的使者,“把你的夢境銜了來”,“緋紅的花朵”也成了愛的羞澀與熱烈。我們知道,愛的抒情詩極易變得夸張,直抒胸臆常會顯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這首構思精巧,結構完美而意象新穎的詩當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二)馮至詩歌的抒情特征
馮至自己對早期詩作的評價是:“形式比較多樣,語調比較自然,寫的還是真情實感”。總體看來,馮至的詩歌感情含蓄深沉,于平淡中見奇巧。另外,他的詩歌雖為自由體,但結構整齊,格律韻式井然有序。
(三)馮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十四行詩:原為中世紀意大利民間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詩派”和文藝復興時期詩人發展成為具有嚴謹格律的詩體。其組成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兩節四行詩,后一部分是兩節三行詩。每行詩有11個音節,用抑揚格,末尾按ABAB ABAB CDC CDC格式押韻腳,也可按ABBA ABBA CDC DCD 或ABBA ABBA CDC EDE 格式押韻腳。這種詩體,在英國最為流行,莎士比亞、彌爾敦、雪萊、濟慈等都有許多優秀的十四行詩作。《十四行集》不僅代表了馮至詩歌創作的新成就,也代表著十四行體在中國的最高水平,馮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國十四行詩成熟的標志。
1、詩人關注國家、人民和人類、宇宙的根本問題。
2、表現出了對詩情哲理化的追求,能從敏銳的感覺出發,注重從細節著眼捕捉詩意,在日常的境界里體味出精微的哲理。
3、善于進行藝術的節制,內斂有度,不露“鋒芒”。
4、利用十四行詩結構上的特點保持語調的自然,堪稱十四行體中國化的成功實踐。
[《蛇》教案(人教版高一)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一英語學法指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