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新課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轉身寫板書)題目的意思就是出使到邊塞。
板書:使至塞上 王維
二、簡介作者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崇信佛教。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所以后世人稱其為“詩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其詩、畫的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三、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帶讀。
四、理解詩意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共8句,分為四聯,是哪四聯呢?(首、頷、頸、尾)
板書:首 頷 頸 尾
1、這首詩總體寫了一件什么事呢?
明確: 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駕車經過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可見雖然打了勝仗,都護并沒有放松警戒。詩句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
2、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二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賞析: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詩人去國離鄉,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聽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斗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在那年四月被貶為荊州長史。估計詩人王維也相應愛到了牽連。“征蓬”于詩人,是正襯;而“歸雁”于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而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自己過了居延這個地方,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人的天空。這兩句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3、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
明確:這兩句是全詩的名句。兩句主要寫景,寫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幅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只有一縷孤煙在升騰。那是烽煙,烽煙是報警時點的煙火,這說明詩人此行快要到達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詩人只用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使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偉奇麗。
4、最后兩句,寫了詩了到達目的地以后,從兵士那里得知都護正在邊防前線準備戰事,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對邊關將士的敬慕之情。
五、小結
這首詩敘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河西軍隊的聲威,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王維(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