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科學與藝術》名師導學(語文版九年級必修)

發布時間:2016-8-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12、 科學與藝術 

基礎知識歸納

1、生字注音組詞

潛意識qián     嬋娟chán juān     

鑒賞 jiàn      奠定 diàn   

2、多音字

應和 hè      卷起來

和諧 hé      開卷有益  

暖和 huo       

3、辨形

共鳴       依賴           噴涌

嗚咽       簌簌           詠誦

4、科學與藝術的比較

科學風景畫是抽象思維的結晶;藝術風景畫是形象思維的結晶。兩者各司其職,但又通過神經進行交流、合作和互補。一個完整和諧、全面的人,應該同時能欣賞、贊嘆并創作出這兩種類型的風景畫。熱愛科學,同時也熱愛藝術,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現。

5、解說標題

    “科學與藝術”是一組并列關系的詞語,標題交待了二者的關系。這是李政道2001在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做的同題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的闡述。本文出現的科技術語倒不必記憶。

6、課前背誦

[原作]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 

1.楓橋:橋名,在江蘇吳縣閶門西。 2.烏啼:烏鴉啼叫。烏,指烏鴉,亦指夜晚樹上的棲鳥。 3.江楓:江邊的楓樹。 4.姑蘇:蘇州市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名。 5.寒山寺:在離楓橋西邊一里的寺廟。據傳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兩個和尚住此,因而得名。  6.夜半鐘聲:唐代寺廟有半夜敲鐘的習慣。

[賞析]詩歌從很細小的景色入手,繪制了一幅朦朧靜謐、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詩歌一、二句,雖然寫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邊各種秋物的色彩、形態,還有聲音和情緒;而且前后詞語之意因果相連,推論而出。三、四兩句卻是個大寫筆,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鐘聲遠距離傳送了過來。這超然的鐘聲,又會引發滿懷愁緒的夜泊之人什么樣的感受呢?詩歌前后兩聯,所描寫的內容一繁一簡,體現出來的感覺一實一虛,對比非常清楚。而詩歌所創造的藝術意境,也寓于這繁簡虛實對比的玄妙之中。

 

課文完全解讀  

論科學與藝術  李政道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問月》中寫道: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公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蘇軾(公元1037-1101年)的《水調歌頭》寫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詠誦這些詩的時候,它們的相似之點和不同之處同樣感動著讀者。盡管李白、蘇軾生活的時代和今天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了,但這些幾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詩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能夠引發強烈的感情共鳴。

  同樣,我們現在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或者觀賞莎士比亞的戲劇,不論是原文或譯文,也有著和幾百年前英國的讀者和觀眾相似的情感共鳴。

  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這種抽象通常被稱為自然定律。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盡管自然現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是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在科學中,人們研究物質的結構,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構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由夸克組成等等。人們認識了物質的基本結構,進而去認識世界和宇宙。 

  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科學上有兩個關鍵性的發現,它們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一個是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另一個是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前者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實驗依據,后者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線技術、半導體、超導體、超級計算機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越多樣化。

  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于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

  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后的感受升華與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和促進,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的情感能夠達到完美的意境嗎?所以,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 

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重點難點剖析

 

1、文章結構梳理

  論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論據:李白《把酒問月》 蘇軾《水調歌頭》,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 

論證:例證  

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第二部分(2-10)具體論證論點。 

第三部分(11-12)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的異同。

 

2、語言特色揣摩

作為一篇學術性質的演講稿,李政道先生用準確精煉的語言,介紹了科學與藝術各自的特點。此外,引用古代詩詞和貼切的比喻,形象的解說了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的關系。

3、突出寫法分析

《科學與藝術》一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闡述了科學與藝術各自的特點及密切關系。開門見山的提出論點,然后分藝術和科學兩個方面論證,資料的引用充實了論據,大大增強了這篇論文的說服力。

典型例題分析

1、找出點明藝術的“創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談談如何來理解它們。 

2、找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說說它們之間的關系。 

3、“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對這句話的含義,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

1、強調藝術的創造力句子: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地情感。

強調藝術“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反映。只有用創新的手法,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 

2、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科學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個人類。 

理解: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科學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圍要大于藝術家所追求的。 

3、科學和藝術的關系表現在:藝術和科學都需要智慧,而要發揮發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資料匯編

1、作家生平及文章觀點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43年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后公費赴美,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李政道教授先生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結論,并被實驗證實,而與楊振寧教授分享1957年度諾貝爾物理獎。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規律。科學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的人,都要具備創造精神和提高創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 

2、吳冠中、李政道笑論藝術與科學

  著名畫家吳冠中和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在清華大學攜手暢談“藝術與科學”這一話題。 

一位是聞名海內外的八旬老畫家,一位是成名于50年代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兩人幾度結緣,均緣自對“科學與藝術”理解上的投機與默契。 

李政道認為,藝術用創新的手法去喚醒人們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映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科學則對自然界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科學家“抽象”的敘述越簡單,推測的結論越準確,應用就越廣泛,科學創造就越深刻。“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其共同的追求,是真理的普遍性。”……

拓展閱讀

無論是牛頓,還是貝多芬,在全球范圍內都稱得上是響當當的名字,提到時往往令人肅然起敬。如今,讓這兩位大師“決斗”,該從何說起? 

    追本溯源,都是愛因斯坦惹得禍。原來,他曾鄭重其事地說過這樣一句話:“即使牛頓或萊布尼茨從來沒有存在過,世界上也總會有微積分學;然而,如果貝多芬從來沒有生存于世,我們就永遠不會有那些C小調交響曲。”若牛頓聞聽這話,不生氣才怪! 

    傳統認為,科學是用“理性方式”把握世界的,創造的是概念世界。用概念的邏輯體系來表述客觀世界運動規律的科學,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并可以用邏輯論證的方法和實驗的方法,由人們加以認證,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是客觀事物規律性的反映。 

    而藝術則用“感性方式”把握世界,創造的是形象世界。它用藝術的形象,把歷史與生活的真實同藝術家再現的歷史與生活的內心情感統一起來,表達了特定個體的審美體驗,激發人們的美感,弘揚更典型、更普遍、更理想的價值追求。 

     牛頓的經典力學理論,其每一個定律,每一個參數,都有明確而清晰的來龍去脈;無論是牛頓本人,還是已經掌握了該理論精髓的人,都可以將理論推導中的每一個步驟展示給其他人,使得其他人可以理解。可是對于貝多芬來說,他根本就不可能教會別人創作出類似《命運交響曲》或《英雄交響曲》這樣的作品。 天文學家和歷史學家歐文金戈里奇通過對一種替代解釋的實證演示法,突出展示了牛頓的科學成果中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用,同時也肯定了牛頓的研究成果的特異性。金戈里奇總結說:“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一項個性化的成就,它使得牛頓置于像貝多芬、莎士比亞一樣的創造者行列。” 

    前面說愛因斯坦話語偏頗,導致牛頓“挑戰”貝多芬,不過是玩笑話,其實,愛因斯坦是非常公允的,不信你聽他說:這個世界可以由樂譜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科學與藝術,求知與審美,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如同李政道教授所說:“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無論是科學成果的必然性,還是藝術作品的獨創性只要是一件偉大的作品,它就反映了客觀真理,就體現了結構與和諧,就飽含了人類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就都是美的。

 課后習題全解

一、這篇課文是作者為《科學與藝術》一書所作的序。閱讀課文,簡要說說科學和藝術在哪些方面本質上是一致的。

提示:這是一篇科學論文,同樣具備一般議論文的論證特點--提出問題,分析論證,結論號召。要解答上面的問題,就要遵循這個論證規律來找,看開頭結尾,尋結論性語句。

參考答案

1、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

3、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二、細讀下面的句子,并結合實例談談你的理解。

1、 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2、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

提示:本題答案比較靈活,可列舉身邊的例子論述,可用自己的話回答。

1、“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 反映。斷臂的維納斯,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國的《紅樓夢》等藝術作品能跨越時空和社會的范圍,引起觀賞者的震撼,因此,反響就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

2、自然定律是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是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表明人們對它的本質特征認識得越清楚,研究得越深刻。

 

[《科學與藝術》名師導學(語文版九年級必修)]相關文章:

1.語文版木蘭詩導學案

2.《科學與藝術》的教案

3.科學與藝術教案

4.語文版九年級教學計劃

5.九年級語文版教學計劃

6.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7.《科學與藝術》教案教案

8.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9.必修三《勸學》讀后感

10.語文版小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