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崤之戰》教案(魯人版九年級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6-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組材,并按照事件發展的順序有條有理地記敘的寫法。 

2、 學習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領會此文揭示的戰爭勝負是由各種因素決定的道理。 

【教學重點】

圍繞中心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詞句,疏通文意,歸納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教學方法】

講讀課

【教學課時】

四課時 (調整: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從初中已學過的《曹劌論戰》說到《崤之戰》。 

《曹劌論戰》:一個'論'字表明文章不是為記事而記事,而是通過記事印證人物對戰爭的議論。 

《崤之戰》此文標題也是編者加的。為什么以此為題?因為此文記述了春秋時代秦晉間的一次戰役,戰爭發生在'崤'這個地方。但是,文章也沒有詳細記載戰爭的過程,這一點與《曹劌論戰》沒有詳細記載齊魯長勺之戰的過程很相類似。有人說,此文標題雖非《騫叔論戰》,實際上騫叔對戰爭的預見是全文的核心。這兩篇都是節選自《左傳》,此書擅長寫戰爭。 

二、背景知識介紹 

1、關于《左傳》。 

'傳'是什么意思?傳注,注釋。'左'指誰?左丘明。 

左丘明為哪部書作'傳'?《春秋》。《春秋》為'五經'之一。為《春秋》作傳的書有三部,即《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完整編年體史書,它敘事生動精煉,傳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當時有著巨大的創造性,而且對后世的歷史學和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司馬遷著《史記》就繼承了《左傳》的優良傳統。歷代的散文家都重視學習《左傳》敘事和議論的筆法,并以它為楷模。可以說,《左傳》是我國歷史散文的開山之作。 

2、'崤之戰'的歷史背景。 

閱讀課文預習提示。 

關于此次戰爭,《春秋》經文有關記載很簡單: 

(魯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晉人及姜戎幾秦師于崤。癸已,葬晉文公。 

這段文字經過左丘明'傳注',秦晉崤之戰、當時各諸侯之間的斗爭,就被描寫得具體生動、有聲有色了。 

關于歷史背景,補充說明以下兩點: 

(1)所謂'秦晉之好'。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時,曾得到過秦穆公的幫助,并娶穆公之女為妻。 

(2)所謂'春秋無義戰'(孟子)。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爭奪霸權曾發生過許多次戰爭。 

崤之戰前二年,秦晉聯合圍鄭,鄭大夫燭之武瓦解了秦晉同盟。有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記載的就是這件事。后來秦背棄晉,私自與鄭結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孫、楊孫三人帶兵駐守鄭國。控制了鄭國,又用以對付晉國。從此,秦晉結怨,關系開始破裂。 

三、初讀課文,總體把握內容結構 

組織學生討論,并加以歸納。 

全文敘事的線索是什么?秦軍東征。 

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第三部分 (第4自然段) 

第四部分 (第5、6自然段) 

分段的依據是什么?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回答。 

1、從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自然段敘述秦穆公利令昏,不聽騫叔勸告,出師伐鄭:第

2、3自然段敘述秦軍途中發生的兩件事:王孫滿斷定秦軍必敗,

弦高犒師使秦襲鄭陰謀敗露;第4自然段記敘晉國伏擊秦師,秦師

敗于崤,主帥被俘,第5、6自然段記敘戰后晉國釋放三帥,秦穆

公承認錯誤,表示要吸取教訓。 

2、從情節的發展入手。 

騫叔哭師是情節的發生,即開端;王孫滿觀師和弦高犒師是情節的發展,晉軍敗秦師于崤是情節的高潮和結局;秦穆公哭師則是情節的尾聲。 

3、從'崤之戰'這一事件入手。 

正式敘述秦晉崤之戰的進行及其結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寫戰前情況和行軍途中的情況,之后是寫戰后情況。 

四、小結課文 

1 . 了解《左傳》一書的'崤之戰'的背景。 

2 . 把握課文的內容結構。學習劃分段落層次的方法。 

五、作業布置 

1 . 給加點字注音并釋義。 

(1)超乘者三百乘( sheng 兵車,古時─車四馬叫乘客) 

(2)衰绖( cui 喪服) 

(3)稽首( qi 舊時所行跪拜禮) 

(4)累臣( lei 系累,捆綁) 

(5)騫叔之子與師( yu 參加) 

2 . 寫出句中的通假字。 

(1)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向) 

(2)墮軍實而長寇仇。(隳) 

(3)鄭穆公使視客館,使米載、厲兵、秣馬矣。(礪) 

(4)文王之所辟風雨也。(避) 

(5)公使陽處父追之。(甫) 

3 . 課后'思考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傳》,以及《春秋三傳》. 

3.本文描寫了哪些場面? 

(1)騫叔進諫;(2)騫叔哭師;(3)王孫滿觀師;(4)弦高犒師;(5)皇武子逐客;(6)先軫論戰;(7)晉釋三帥;(8)秦伯鄉師。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討 

第一段: 

重點詞:管、若、以、國、訪、諸(之于)、其、焉、與、辟。 

活用詞:勞師以襲遠(勞,使 ...... 勞累,使動用法;遠,遠方的鄭國、形容詞用作名詞。 

秦師遂東(向東方進發,方位詞用作動詞。) 

1.這一段的內容怎樣概括?(限用一句話) 

交代了肴之戰的起因和決策過程,著重介紹騫叔對這次爭的態度和預見。 

2.這一段實際上寫的是兩個場面,為什么會為一段? 

'騫叔進諫'和'騫叔哭師'這兩個場面的最主要人物是騫叔,合為一段為的是突出騫叔這個人物對此次戰爭的看法,表現在他的哪些話語中?從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1)騫叔勸諫穆公。 

1'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秦軍長途跋涉偷遠方的鄭國很勞苦,而鄭國一定會有防備,以逸待勞。 

2'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既然鄭國會和悉秦軍此次行動,秦軍就無用武之地,這樣秦軍內部就一定會上下不齊心,產生違背紀不服約束的情緒。 

3.'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這里要注意;'誰'雖為泛指,實際上指的是晉國。下文'晉人御師必于肴'可證。 

指出:秦軍偷襲鄭國,會遭到晉國伏擊。 

(2)騫叔哭孟明等人。 

'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人也!' 

預見此次秦軍出征必敗。 

(3)騫叔哭送其子。 

'晉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進一步指出,晉軍必定在肴地伏擊秦軍,秦軍此次出征會以失敗告終。 

騫叔這三段話表現出他穩健持重、老謀深算、富有遠見的思想性格。 

4、騫叔這三段話的目的何在?其語氣有何不同? 

直接、間接地諫勸穆公,阻止秦軍這次錯誤的軍事行動。但以不同的說話對象,其語氣有別: 

(1)諫穆公:冷靜分析、用語委婉。 

(2)哭孟明:感嘆語氣。 

(3)子:語氣更重,一片親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現了怎樣的態度?(用幾個詞語概括)從中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態度:訪――辭――使出師--詛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剛愎自用。 

第二段: 

重點詞:左右、免骨、乘、脫。 

活用詞:入險而脫(險地,形容詞用作名詞。) 

1.這一段寫王孫滿觀師,他怎樣看待出征的秦軍?其理由是什么? 

秦軍必敗(先說'必敗',后又用反問句'能無敗手'強調這個意思。) 

理由:(1)從主觀上看,'輕而無禮','輕則寡謀,無禮則脫'。 

(2)從客觀上看,'入險地'。 

王孫滿能從秦軍上下車的禮數看出問題,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斷也是合乎邏輯可以成立的。 

2.這一段寫王孫滿對秦軍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孫滿的看法與蹇叔的看法不謀而合,可作為'蹇叔論戰'的一個旁證。'尚幼'的王孫滿在如此見識,與年老卻因被野心驅使而失去判斷力的秦穆公形成鮮明對照。 

第三段: 

重點詞: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謙詞、婉語:寡君、敝邑、敢,不腆。 

1. 鄭商人弦高遇秦軍采取了怎樣的對策?這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對策:(1)犒師。扮作鄭國使者去犒勞秦軍,暗示鄭國早已獲悉秦軍偷襲的企圖。 

(2)'使遽告于鄭'。派人立刻回鄭國報告敵情。 

思想性格:熱愛國家、沉著機智、善于辭令。 

2.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證了蹇叔的論述:'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2)表現鄭國內部團結一致、上下齊心,說明秦軍偷襲鄭國不會取得成功。 

第四段: 

重點詞:視、則、淹、唯是、若何。 

活用詞:使皇武子辭焉(致辭,名詞用作動詞。) 

以閑敝邑(空閑、休息、使動用法) 

1.這一段主要寫了怎樣的內容? 

鄭國采取果斷措施,消除了作為秦軍內應的隱患。皇武子的致辭,實際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語氣委婉的逐客令。 

2. 皇武子致辭后,產生了怎樣的結果? 

(1)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 

(2)孟明不再攻鄭,'滅滑而還'。 

3 . 孟明的話與哪一段誰的話相印證,說明了什么? 

與第一段蹇叔'遠主備之'的論述相印證。事實證明蹇叔富有遠見,料事如神。 

三、小結課文 

1 . 了解'蹇叔論戰'是全文的'綱'。 

2 . 領會第二、三、四段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寫法。 

四、作業布置 

1背誦并口譯第一段。 

2書上題目三、四。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在秦晉崤之戰中,矛盾十分復雜。課文前四段主要寫到哪些矛盾? 

(1)秦與鄭的矛盾。 

(2)秦國內部又有主張出師的反對出師的矛盾。 

2課文后面幾段主要寫哪些矛盾? 

(1)秦與晉的矛盾。 

(2)晉國內部又有主張伐秦師和反對伐秦師、同意縱秦囚的矛盾。 

二、繼續疏通文句,深入研討 

第五段: 

重點詞:奉、縱、患、施、謀、興、御、敗。 

活用詞:以貪勤民(使 ...... 勞苦,使動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喪服,形容詞用作動詞。) 

1、這一段包含幾層意思?主要寫的是什么? 

兩層意思:(1)詳寫晉國內部原軫和欒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軍問題上的激烈爭論。 

(2)略寫秦晉崤之戰的情況和結果。 

主要寫是前者,因此這段可稱為'原軫論戰'或'原軫力主擊秦師'。 

2、原軫和欒枝各自的主張和理由是什么? 

原軫: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 

欒枝:不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 

3、原軫是怎樣駁倒對方觀點的?從'原軫論戰'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思想性格? 

原軫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駁斥: 

(1)駁欒枝所說的'秦施'。欒枝說的是過去的秦晉關系,原軫說的是現在的秦晉關系。 

(2)說明伏擊秦軍并不違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誠善于論辯。 

第六段: 

重點詞:請、實、構、逞、拘、原、暫、免、顧、釋、惠、賜、稽首、累臣、釁鼓、不朽。 

敬詞、尊稱:君、辱。 

1、 這一段圍繞著'晉釋三帥'寫了哪幾件事?又反映出什么問題? 

三件事:(1)文嬴請釋三帥。 

(2)原軫怒斥晉襄公釋'秦囚'。 

(3)陽處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晉在' 崤之戰'中雖獲勝利,但其內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齊心,暗示秦晉爭霸的斗爭遠遠未結束。 

2、從原軫反對'縱囚'的表現,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忠直剛烈、魯莽粗暴。 

第七段: 

重點詞:替、眚、次。 

活用詞:秦伯素服郊次(穿著素服,名詞用作動詞。) 

以辱二三子(使 ...... 受辱,使動用法。) 

1、這一段寫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鄉師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過飾非,能引咎自責,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2、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看,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內容:末段秦穆公終于悔悟,認識到蹇叔的判斷和分析是正確的,這就點明了秦國失敗的原因,從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結構:'秦伯哭師'與首段'蹇叔哭師'遙相呼應,使全文渾為一體。 

三、小結課文 

1了解'原軫論戰'的內容。 

2學會通過人物的具體言行分析其思想性格。 

四、作業布置 

1背誦并口譯第五、六、七段。 

2區別下列多義詞的不同意思。 

(1)與 蹇叔之子與師 (參加) 

吾與點也 (贊同) 

可得聞與 (通'歟') 

(2)市 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 (買賣商品) 

原為市鞍馬 (買) 

(3)使 自鄭使告于秦 (派人) 

鄭人使我掌北門之管 (讓) 

(4)御 晉人御師必于 (抵御) 

梁弘御戎 (駕御) 

第四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檢查背誦。 

2、 檢查口譯。 

(1)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 

譯文:戰士們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把他們從戰場上捉回來,女人家只用幾句謊話,在朝廷上一下子就放走了他們,毀了自己的戰果,長了敵人的氣焰,亡國不要多久了! 

翻譯要注意意思表達的完整性,并力求傳達出原文的語氣。 

(2)君子惠,不以暴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譯文:貴國國君寬洪大度,不把我們這些俘虜殺死,用血涂鼓,而讓我們回到秦國去受刑,敝國國君如把我們殺了,雖死也不磨滅。 

'使歸就戮于秦'句中'使'后省略了兼語'累臣'(承前而省),翻譯時一定要補充出來。 

二、總結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寫法。 

1、深究文章主旨。 

可以分兩步走,組織學生深入討論。 

(1)本文著重記敘崤之戰的前因后果、其意圖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論戰'和末段'秦伯哭師',并結合其各段進行分析。 

秦穆公總結失敗的教訓,曾說原因是'孤違蹇叔'。全文以'蹇叔論戰'為綱,旨在用事實證明蹇叔具有戰略眼光和軍事遠見。 

文章通過崤之戰的歷史事實,明確無誤地告訴人們:驕縱輕敵,必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文章作者對秦、晉、鄭三國持怎樣的態度? 

①在秦偷襲鄭這件事上,作者抑秦揚鄭。秦潛師襲鄭不義;鄭國內部團結一致,并果斷地采取措施,作好戰備準備,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晉崤之戰中,作者抑晉揚晉。秦'勞師以襲遠',給晉以可乘之機;晉能在經過激烈爭論后作出正確決策,不失時機地殲滅秦軍。 

③在秦晉崤之戰后,作者抑晉揚秦。晉內部矛盾更加公開化,輕失戰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訓,鼓舞士所,重整軍威。 

從以上分析可見,作者對為爭霸而戰的秦、晉兩方均各有褒貶,唯對鄭國始終贊揚 

。鄭與秦、晉比較,屬弱國,處于防衛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鄭國,反對秦國恃強凌弱。'弦高犒師'的故事一直為人們傳誦。 

討論這兩個問題后,便可得出結論:此文揭示了決定戰爭的各種因素。 

2.深究文章寫法。 

(1)圍繞中心選材組材。 

全文蹇叔論戰為中心,以秦軍東進為經(線索),以秦、晉、鄭三方幾個主要人物的活動為緯,把八個場面按照歷史事件發展的順序有條有理地編織在一起,以印證蹇叔對戰爭的判斷和分析的預見性。 

(2)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寫的人物形象,無論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無不性格鮮明,躍然紙上。 

秦穆公的剛愎自用、知過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遠見卓識,原軫的忠直多謀、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愛國,機警靈活、王孫滿的觀察敏銳、聰穎過人 

...... 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過他們自身的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動作表現出來的。 

常為人稱道的蹇叔的三段話,內容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諫諍秦穆公,但因說話對象不同,語氣大有區別,符合特定的語境,使蹇叔的形象更為真實可親、豐滿完美。

原軫在崤之戰前與欒枝的論辯,顯示了他的辯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戰后又公開地與文嬴發生爭執,并當著襄公的面'不顧而唾',表現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魯暴烈,竟不顧君臣之禮。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辭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鋒芒,暗示鄭國已知悉秦軍偷襲企圖,早已作好戰斗準備;皇武子于幽默中寓嚴肅,導致'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孟明于謙卑中藏殺機,表現出三年后將興師報仇的決心。 

三、整理文言虛詞'以'、'為'、'焉'、'其'的用法 

1.以 

(1)勞師以襲遠 (而,連詞) 

(2)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用、拿,介詞) 

(3)遂墨以葬文公 (來,連詞) 

(4)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來,連詞) 

(5)且吾不以一 掩大德 (因為,介詞) 

2.為 

(1)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做,動詞,所為,行動,名詞性短語) 

(2)為吾子之將行也 (在,介詞) 

(3)為從者之淹 (因為) 

(4)何施之為 (表示疑問語氣,語氣助詞) 

(5)萊駒為右 (擔任,動詞) 

3.焉 

(1)公辭焉 (他,代詞) 

(2)有二陵焉 (表示肯定語氣,助詞) 

(3)作收爾骨焉 (于之,到那里,兼詞) 

(4)君何辱討焉 (他們,代詞) 

4.其 

(1)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他們的,代詞) 

(2)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人也 (它,指秦軍,代詞)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中,代詞) 

(4)事子取其麋鹿 (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詞) 

(5)事其還也 (表示命令語氣,副詞) 

(6)其為死君乎 (難道,表示反問語氣,副詞) 

四、作業布置 

1 . 根據下列詞的義項,分別寫出例句及其出處。 

(1)脫:①脫下(攬裙脫絲履《孔雀東南飛》) 

②擺脫、逃脫(百計營謀不能脫《促織》 

③輕脫(輕則寡謀,無是脫《 之戰》 

(2)替:①代替(以此替爺征《木蘭詩》) 

②衰落(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舊唐書 . 魏征傳》) 

③廢棄、撤職(不替孟明《 之戰》) 

(3)顧:①回頭看(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荊軻刺秦王》) 

②看(群臣相顧,不知所歸《伶官傳序》) 

③探望、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④關心、照顧(子布、元表各顧妻子《赤璧之戰》) 

⑤思念(雖放流,眷顧楚國《屈原列傳》) 

⑥但、不過,表轉折(顧吾念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反而、卻(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⑧顧念、注意(不顧而唾《 之戰》) 

2 . 小作文:賞析弦高、皇武子、孟明三人的外交辭令(任選一段) 

要求:(1)自擬正題和副題。(2)300字左右。

 

[《崤之戰》教案(魯人版九年級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秦晉崤之戰的原文及翻譯

2.魯迅《社戲》教案

3.北師版保修教案

4.《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5.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6.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7.魯迅祝福的教案

8.祝福魯迅教案

9.魯迅《祝福》的教案

10.魯迅的《祝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