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的情節結構,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2、了解本小說中的搖擺處理。
3、體會“危機爆發”對情節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危機爆發對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難點:危機爆發與主題表達的關系。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一、了解作家
志賀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04年發表處女作《菜花與少女》。1910年,與有島武郎、有島生馬、武者小路實篤、木下利玄等共同創辦《白樺》雜志。圍繞于這個刊物的一些年輕作家與美術家,對當時主張純客觀主義的自然主義文藝思潮不滿,要求肯定積極的人性,主張尊重個性,發揮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義的文學,形成“白樺”一派。志賀直哉是“白樺派“代表作家之一。1917年發表的著名中篇小說《和解》,寫他立志于文學創作與父親發生沖突而終于得到和解的經歷。作者從此進入創作旺盛時期。《在城崎》(1917)相繼問世。從1921年開始,著手寫他生平唯一的長篇小說《暗夜行路》,于1937年完成,這是他的代表作。志賀直哉的作品大多從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關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現代日本文學中從自我經驗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創作方法上的現實主義的精神,對同時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響。志賀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二、預習課文,理出全文的情節結構。
三、詞語積累。
1、生字:
茶鹵(chálǔ) 葫蘆籽(húluzǐ) 呵斥(hēchì)戰戰(zhàn)兢兢(jīng)
薪水(xīnshuǐ) 隱瞞(yǐnmán) 嘀咕(dígu) 干涉(gānshè)
2、多音字:
沒收(mòshōu) 便宜(piányi) 人參(rénshēn)參考(cānkǎo) 朝鮮(cháoxiǎn)
沒有(méiyǒu)方便(fāngbiàn)參差不齊 (cēncībùqí) 朝氣(zhāoqì)
教學過程
一、初步閱讀小說,了解故事情節。
1、速讀,讓學生講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注意]這一部分主要是讓學生熟悉文章,只要學生講出基本的故事框架即可,不用強求完整。教師可以對學生遺漏的情節作適當提示或補充。
2、根據學生的回答,勾勒出全文情節的基本框架。
結局:交代清兵衛的愛好發生改變,拋出懸念
開端:清兵衛愛好(癡迷)葫蘆
發展:客人與父親喜歡的葫蘆與清兵衛不一致
繼續發展:清兵衛買到一個好葫蘆
高潮:教員沒收葫蘆,父親打碎葫蘆
小高潮:葫蘆被賣出高價
結局:清兵衛改變愛好
二、精讀全文,具體分析情節
(一)欣賞開頭
小說開頭說自從發生了這件事以后,清兵衛的愛好由葫蘆轉向了繪畫,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開篇沒有交代,這樣的寫法稱之為什么寫法?有何作用?
明確:這件事指清兵衛最喜歡的一個葫蘆被教員沒收了,其他的葫蘆被父親砸碎了。作者開篇故意語焉不詳,這是設置懸念,引發讀者探究的興趣。
(二)欣賞開端
1、閱讀開端部分,說說每段各寫了什么?
明確:
第二段:清兵衛如何玩葫蘆--買什么葫蘆,怎樣收拾葫蘆。(文中沒有“喜歡”這個詞語,但是作者用了一些副詞透露了清兵衛對葫蘆的喜歡,是哪些副詞?)用了一些副詞“常常”“已”“能夠”“也是”“不停地”寫出了清兵衛喜歡葫蘆已到了癡迷的程度。
第三段:錯把禿腦袋當葫蘆--對葫蘆的專心
第四段:愛看葫蘆--呆呆地
第五段:收拾好葫蘆后的舉動--舉動瑣碎,卻絲毫不倦
第六段:幾乎看過所有葫蘆。
2、哪些段落之間有承接關系?
明確:第二、五段和第四、六段有承接關系,前者寫如何收拾葫蘆,后者寫看葫蘆之多,各分成兩段,參差寫來,其實是有講究的。作者先用了一些副詞寫出了清兵衛對葫蘆的癡迷程度,隨后跟著一段最有趣、最生動的信息(第三段),緊隨其后,把“看葫蘆”的信息加以拓展,但是并不說完,而是另起一段詳細交代清兵衛“收拾葫蘆”,對前面說他“收拾葫蘆”的第二段進行補充,然后才以“大概所有的葫蘆,也都已被他一一看過了”來對前面信息做個收束。不枝不蔓,卻又有所搖擺--在如此小的情節弧度上也能搖擺有度,足見小說家的風范。
什么是“搖擺”呢?請同學們看書本第69頁。
3、了解“情節運行的方式”
明確:搖擺意味著小說在運行時,不是毅然決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呈現出猶豫不定的狀態。
(三)欣賞發展
1、在發展部分,小說展示了一對非常重要的矛盾沖突,是什么?這矛盾又分哪幾層?
明確:矛盾:清兵衛的愛好與別人的不理解。這矛盾又分兩層:第一層是清兵衛的愛好與父親的不支持之間的矛盾(后文的“教員”其實也是“父親”的一個意義的共生體);第二層是清兵衛獨到的眼光和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間的矛盾。
2、小說設置這一矛盾突出了清兵衛的什么個性?
明確:獨立。
(四)欣賞高潮
1、清兵衛在上修身課時玩最喜歡的葫蘆被教員發現了,按一般的寫作思路,接下來會寫教員如何生氣,教員如何處理此事,但是這篇小說沒有,而是宕開一筆,去寫這個教員的愛好。清兵衛的愛好和教員的愛好各有什么象征作用?這段插敘有何作用?
明確:清兵衛所愛好的葫蘆,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諧,而教員所愛好的武士道,則象征壓抑個性、外強中干甚至帶點滑稽的強權。
插敘的作用:悲劇氣氛降低,增加喜劇意味;意義的重點,也從清兵衛的失敗,轉移到教員的失敗(文氣上的嘲諷,其實是教員在情感意義上的一種失敗)和人道主義情緒的勝利(清兵衛“連哭也沒有哭一聲”,暗示了情感上的不妥協)。
2、清兵衛玩葫蘆被教員發現后,先不寫被發現后果,而是先寫教員愛好,然后再寫教員的處理,這種寫法就是我們剛才新學到的情節運行中的什么處理?類似的處理還有嗎?
明確:搖擺。教員家訪時,清兵衛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蘆。結果教員只管自己訓斥,并未注意到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蘆。剛剛松了一口氣,父親回來了,聽聞教員來訪的原因,不僅把清兵衛責打一頓,而且最終注意到那些葫蘆,并非常粗暴地將之“一個一個地砸碎”。這也是一處搖擺。
3、一般,小說會在高潮處戛然而止或馬上進入結尾,但是這篇小說例外,在清兵衛和“大人”的矛盾爆發之后,又設計了兩個主要事件,是哪兩個?
明確:一是他的葫蘆最后被古董商高價收購,二是清兵衛現在的愛好。(詳見書本70頁,學習危機爆發)
(五)賞析小高潮
1、清兵衛一毛錢買來的葫蘆被校役賣了五十元的高價后又被古董店老板賣了六百塊的高價,這也是情節運行中的搖擺處理。在這個情節中,同學們一定會為清兵衛悲哀吧?清兵衛在葫蘆研究上的天分就被這么扼殺了。你覺得小說這樣處理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明確:顯示清兵衛的天賦和獨到的審美力,反村出大人們的愚蠢,批評“大人”粗暴扼殺孩子的天性和天賦。
(六)欣賞結局
1、文章結尾寫道:“清兵衛現在正熱衷于繪畫……”你認為清兵衛熱衷繪畫的結局是什么?為什么?
明確:清兵衛熱衷繪畫的結局是在家長粗暴的干涉下又一次放棄。
依據是:清兵衛熱衷葫蘆,就是在家長粗暴的干涉、武力的脅迫下,不敢再堅持而放棄的。而且文末說“他的父親,對于他的繪畫,又在開始嘀咕了”,很明顯,父親會再次干涉他的愛好。
2、小說結尾處寫清兵衛有了新的愛好--繪畫,而父親又在開始嘀咕了。這個情節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表明清兵衛執著的精神又有了新的追求,象征了個性解放精神的曲折勝利--在壓迫之下尋找新的出口;暗示了清兵衛的葫蘆悲劇現象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三、分析小說主題
提問:根據上面的情節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父與子的矛盾沖突,實際上是表現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賦的情況下,對孩子的天性和天賦的粗暴扼殺,體現了作者對他們的批評,同時呼吁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個性健康發展(呼喚尊重個性,發展個性);清兵衛與常人的矛盾沖突,表現了美和自然在惡俗的時代氛圍中處境艱難、倍感孤立的現狀,體現了作者的憂思;而危機爆發后的最終結果,則象征著個性解放和人道主義的精神追求的曲折勝利,當然,里面也蘊含著新的矛盾沖突。
四、欣賞細節描寫
1、這篇小說有哪些簡練傳神的描寫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確:(1)對于客人的批評,清兵衛只是淡淡的一句“這樣的好呀”,這足見他的執拗。
(2)當教員沒收了心愛的葫蘆,清兵衛“連哭也沒哭一聲”,“臉無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爐邊發呆”,既生動地表現了他驚愕、害怕的心理和手足無措的表情,又強調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之大。
(3)面對父親的呵斥,“清兵衛沉默了”,作者的用詞多么凝練、精妙,把清兵衛在有理無處辯的情況下執拗地堅持己見、不愿屈服、不予理會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而當揍他、辱罵他的父親“一個一個”地砸碎他心愛的葫蘆時,清兵衛“只是臉色鐵青,不敢做聲”,經歷了震驚、恐懼、痛苦和絕望之后,他認命了,永遠地放棄了自己的喜好。
正是這些簡練傳神的神情、語言、動作及心理描寫,塑造了清兵衛這個鮮明生動又有個性的人物形象。
五、課后作業:
1、完成《第二教材》相關作業。
2、續寫《清兵衛與葫蘆》。
附:作者簡介
志賀直哉是“白樺派”代表作家之一。1910年發表曾被《帝國文學》退稿的《到網走去》與新作《剃刀》,1912年發表短篇小說《克羅諦思日記》,顯示他出眾的才華,為文藝界矚目。1917年發表的著名中篇小說《和解》,寫他立志于文學與父親發生沖突而終于得到和解的經歷。作者從此進入創作旺盛時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場合》、《好人物夫婦》(1917)等名著,以及歷史小說《赤西蠣太》(1917)相繼問世。
從1921年開始,著手寫他生平唯一的長篇小說《暗夜行路》,歷時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這是他的代表作,寫一個孤獨的知識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與思想苦悶的道路上探索的歷程。主人公時任謙作是祖父和母親的私生子,在兄弟間一直遭受歧視,在母親死后,他與祖父及其年輕的妾共同過著寂寞的生活。為立志從事文學事業與父親發生沖突,婚后又發現妻子不忠,便獨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妻子趕到時,只見病床上的丈夫睜開柔和而充滿愛情的眼睛。
志賀直哉于1918年經過短暫停頓后,重新執筆,以創作上新的成就,蜚聲于大正文壇,被稱為新現實主義的第一人。他對人性作深邃的觀察,對于庸俗與虛偽有驚人的敏感與強烈的憎惡。他具有理想主義的熱情。1917年的中篇小說《好人物夫婦》,表現了他心境的轉移,從生氣蓬勃與激越的性格轉變為蒼勁沉著的態度。
志賀直哉的作品大多從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關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現代日本文學中從自我經驗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創作方法上的現實主義的精神,對同時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響。
志賀直哉一向關心社會事務,在政治上和文學上表現堅貞不屈。早年關懷足尾礦工中毒事件,同情小林多喜二的犧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保持沉默,以示對侵略戰爭的抗議。后期的作品還有《萬歷紅瓷瓶》(1933)、《臺風》(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戰后創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蝕的友情》等。
志賀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板書設計:
清兵衛與葫蘆
志賀直哉
起點父親與清兵衛不一致
蓄清兵衛買到一個好葫蘆
清兵衛上課玩葫蘆
勢教員沒收葫蘆
合適時機教員家訪
爆父親揍清兵衛新起點
發父親砸葫蘆
教員扔葫蘆蓄勢
校役賣葫蘆爆
古董店高價賣出發
清兵衛改變愛好結果
[清兵衛與葫蘆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清兵衛與葫蘆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