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稻束
金黃的稻香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賞析]2000年全國卷高考語文試題中,考查新詩鑒賞能力,選用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期出現的“‘中國新詩’派”的代表詩人鄭敏的一首短詩《金黃的稻束》。與1999年試題選用的艾青《我愛這土地》一詩相比,這首詩的形象、主題、意境和表達技巧都更難把握一些,理解和賞析的難度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得分率很低。不省考生事后都說,讀不懂這首詩。
細想一下,這首詩還是不難讀懂的。詩題“金黃的稻束”就點明了詩里所塑造的中心形象。開頭一句“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仿佛拍電影一樣,先給“稻束”來了一個長鏡頭;接著便拉開鏡頭,展現佇立的稻束的背景:滿月的高聳的樹巔上,暮色里,遠山圍著;最后給“稻束”的低徒工拍了一個瓞人化的特寫:“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靜默。”可見“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的主語,顯然不會是“美麗的母親”,而應該是如雕像一樣站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的“稻束”。這首詩的形象很直露,很鮮明。
問題是詩人并沒有將“稻束”的形名勝集中在一起塑造,而是采取了邊塑造邊聯想抒情的結構方式。剛攝下“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的長鏡頭,詩人就“想起”了為此而付出辛勤勞碌的“無數個疲倦的母親”;而對如雕像一樣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靜侯”的“稻束”,詩人也就想得更深、更遠,他覺得“歷史也不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佇立的“稻束”,卻“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把“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句詩理解成“稻束”“低首沉思”的內容,顯然是不恰當的。
為什么說“站在那兒”的“稻束”“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呢?聯系全詩也就不難看出,“金黃”指稻束的成熟,“滿月”傳遞出時令信息,這些都具有圓滿的意味,也就是說,收獲是圓滿的。但是,詩歌并沒有寫收獲的快慰和滿足,也“圓滿”相對照的,卻是“無數個疲倦的母親”和他們“那皺了的美麗的臉”。在這種詩人的“殘酷”中,詩歌所要提示的“思想”也就清楚地表現了出來:“收獲”必須以長期的辛勤勞動為代價,“收獲”是人類生命力的消逝。這便是《金黃的稻束》的深層涵義,即主題。(知今)
[《金黃的稻束》賞析]相關文章:
1.精選稻盛和夫名言
2.古風-觀刈稻唐詩
3.稻城的導游詞
7.稻盛和夫名言摘抄
8.軍訓結束日記
9.假期結束了日記
10.結束優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