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與境界,理解人的價值,掌握“仁”的內容,明確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仁”的內涵,君子的含義,仁義禮智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的現實意義。
教 法: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三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仁義禮智”,請問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進入下一課內容的學習。
2、板書課題:仁者愛人--君子之道
二、初讀感知
1、識記:
輗( ) 軏( ) 憚( ) 硁( )
狷( ) 筲( ) 便( ) 狎( )
弟同“悌”
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個器具。意指器物各適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則注重修養道德,成就通才,用無不周。
(2) 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3) 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4) 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 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后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6) 士:士在周代貴族中位于最低層。此后,士成為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
(7) 硁硁:音kēng,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這里引申為像石塊那樣堅硬。
(8)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狹小的人.
(9) 中行:行為合乎中庸。(10) 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
(11) 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
(12) 便辟:慣于走邪道。
(13) 善柔:善于和顏悅色騙人。
(14)便侫:慣于花言巧語。
(15) 節禮樂:孔子主張用禮樂來節制人。
(16)晏樂:沉溺于宴飲取樂.
(17)大人:指居高位的人。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2) 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孔子認為,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3)闡述了義與利的辨證關系。
(4) 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于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
(5) 孔子觀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夠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6)“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一是流于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于退縮,不敢作為。孔子認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
(7)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系。
(8)君子擔心的應該是自己有沒有才能。
(9)君子的交友之道。
(10)君子愛好的標準。
(11)君子應該有所敬畏。
(12) 本章通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于道德修養學說的組成部分。
(13)君子要勇于改錯和善于改錯。
(14)君子的羞恥觀。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的重點字詞句。
2、總結文中出現的通假字。
3、總結文中的特殊句式。
4、討論:你對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諸多君子之道有何看法?無論贊同還是反對,都請說出理由。
五、積累與應用
1、誦讀名句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言必信,行必果.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2、合作探究:結合課文,談談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六、教后感悟
[《仁者愛人》教案(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9.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背影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