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區實驗初級中學 韓宗秀
新年的鐘聲迎來了生機勃勃的雞年,回首過去一年半課改的思考與探索路程,這其中有欣喜,也有困惑。其中新教材中“綜合性學習單元”設置,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了問題情境和學習空間,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和多向性,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既能提高語文素養,又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它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嶄新氣象和勃勃生機,正如課程專家呂達先生所預言的那樣:“在我國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化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面貌,但學校教育將要產生和遭遇的問題、難題也是空前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綜合性學習學習是學生最喜愛的一項語文學習內容,這與活動內容的新穎開放、活動方式的靈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對于教師而言,綜合性學習卻是一項最難把握的內容。在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教學理念認識的偏差和實踐中不正確的做法,亟待我們深入研究解析、切實想辦法解決。
首先,我們不能用語文活動代替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過程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學習內容的綜合性:“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綜合性語文學習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結合。在課程實驗中,不少語文教師已經一改“唯語文”的教育模式,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各科知識解決綜合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但是在改變的同時,也有 不少教師在組織教學中忽略了語文課程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盲目地根據活動提綱引入不少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把綜合性學習活動組織為“物理活動”、“地理活動”、甚至是“節目表演”等文藝活動,基本上還沒有擺脫“語文課外活動”的思維框架和活動模式,還局限于提高學生語文某項能力上下功夫,偏離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例如,在組織教學“這就是我”這一綜合性學習單元時,把活動目標定位在“口頭作文”訓練上。如果作為“語文課外活動”,這樣的定位也未嘗不可,但是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這樣的目標定位就單一狹隘了。實際上,以“這就是我”的主題作為七年級的第一次綜合性學習,是有其特別的內涵和用意的,除了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外,至少還應容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結合課文學習--這一單元以人生、生命為主題,讓學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長,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豐贍的過程中發現、體悟生命的價值;2.展現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在尋求別人理解的過程中理解別人,進而學會共處;3.在各種情境中,學會調適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語舉止,學習在各種社會活動情境中發展自己,得體地推薦自己。
語文綜合性學習設置目的在于實現語文學習對學生素質的整體優化、全面提高。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既不同于語文課外活動,更不同于以往的作文訓練。其主要區別就在于:在學習內容上突出綜合性,不再拘泥于“語文學科”,而是要關注科學、人文和自然、社會、人生以及歷史、現實、未來等各個領域;在方法途徑上突出開放性、實踐性、自主性和合作性,不再單單通過語文活動或情景模擬來實現某項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種可利用的資源,運用各種學習方法和手段,包括運用科學探究、發現學習及小組合作、獨立探究等多種學習方法與手段;不僅可以運用傳統的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也可借鑒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在各種綜合性學習的實際情境中、社會實踐中、生活體驗中養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其次,我們不能用新教學方法來詮釋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內容的開放性要求教師:一要保證學習內容的豐富多樣性,二要保證學習內容的可供選擇性。以滿足處在不同發展水平、具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的多方面需要;促使他們通過對活動內容的自主選擇、積極參與,獲得各得其所的相應發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面向全體。而有些教師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常常擔心“非語文”內容過多地介入,擔心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像語文課”。只是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當作情景作文的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教學方法,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只是為寫作收集資料、積累素材,例如:有的教師在組織實施“我愛我家”這一綜合性學習單元時,把課文中設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媽媽的嘮叨”三個情境看成是為作文而設置的活動主題,把這一單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完全“上”成了“活動作文”課。在這一觀念下展開活動,學生勢必為作文而選擇活動主題,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為作文而制造故事。實際上,這里的三個活動盡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動結果的一種呈現形式,只是為教師評價或學生評價提供一種手段。除了“作文”之外,設置這一單元還有以下幾個期望:1.培養學生探討、追尋、調查研究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留意身邊生活的意識;2.在對家庭中平時不被注意的尋常小物小事的調查了解中,體驗生活的底蘊及蘊藉的情意;3.在活動過程中,感悟關愛,理解關愛,體驗愛心,生發愛心。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這次的活動,培養學生探討、追尋、調查研究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留意身邊生活的意識和健康的心理。
同時,我們不能過于注重綜合性學習的途徑和手段,而忽略了學習的過程: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應“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在目前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實驗過程中,仍然存在對“學習過程”認識不足,對“整體考慮”關注不夠的現象,把學習活動的過程僅僅當作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對過程中教育價值發掘不夠,缺乏及時的評價、激勵和督導。我們教學中要竭力的避免以下情況:
(一)過分依賴課本,把課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閱讀教學上。沒有充分認識到新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開放性的特點;沒有充分認識到新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面向生活、面向實踐的引導性、示例性和可選擇性;沒有認清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教學的根本區別。語文綜合性學習絕不能蛻變成普通的課堂教學和知識傳授,一定要讓學生自主地開展實踐活動。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是為學生提供活動情境、途徑和廣闊的天地,而絕不可不顧當地的學習資源和學生實際狀況,把課本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當作“金科玉律”照搬照抄。實際上,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方案、計劃以及具體實施,最好應自始至終由學生自己完成,只是因為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內容和課程形態第一次進入語文課程的必修課,新教材才較為具體地設置了一些適于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和情境,給予了必要的示范與引導。
(二)語文課程學習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在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城鎮學校有城市的優勢,農村學校有農村的優勢。生活就是重要的學習資源,當地自然環境、風俗民情、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節日文化都可成為有益的學習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把語文學習引向社會生活與實踐,把社會生活與實踐融人語文學習。教師要轉變語文課程觀,要拓寬語文課程的視野,培養發現語文課程資源的敏銳的眼力,培養開發語文學習資源的能力,特別是要調動學生關注身邊可資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來組織加工、優化整合,使之成為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例如:我們可以抓住三峽的主題開展系列的綜合性學習,再活動中啟發學生抓住生活中的一切資源作為他們的開展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發掘、利用課外、校外的語文學習資源,讓學生自主開展實踐活動,切莫本本主義,畫地為牢,越俎代庖。
最后 ,我們不要單純的突出綜合性學習的開放性,而忽視了教師的作用: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職能不同于以往的傳統教學,而是開放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這就要求我們要放開手腳,相信學生,給他們自由學習的空間和時間。開放性的教師角色并不等于放任學生自行學習而教師就“作壁上觀”,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在學習過程中過于“開放”,除了為活動作了個開場白和小節外,其余時間都讓學生自由發揮。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活動得不到正確的指導,使綜合性學習處于放任自流狀態,降低了綜合學習的質量,學生難以從活動中得到預期的鍛煉。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生活體驗在教師教學的啟發、誘導下會得到深化和升華。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也需要教師提供咨詢和導向,以確保學生學習優勢和特長得到更好的發揮。語文綜合性學習應自始至終貫穿教師的引導,一方面學生能在引導中更加明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學習伙伴式”的引導更能發揮語文的人文性教學。
綜合性學習是本次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作為一種全新的課型,它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諸多方面對老師是一次重大挑戰。如何把這一最能體現語文特色的課程利用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和總結經驗教訓,豐富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克服目前的種種困難,正確和積極的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00四年十二月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現狀及問題初探(人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8.初中語文學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