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行走在愛與痛的邊緣--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農村語文教學(人教版九年級)

發布時間:2016-2-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能夠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宜昌,我們深感幸福;能夠活躍在聲情并茂的宜昌語文課堂,我們無比快樂。因為早在1997年的語文課內外銜接實驗中,我們就與當今的課改有了親密接觸,感受到了語文的精彩。而今新課程的實施,又推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的課程觀愈見坦然、從容和成熟。從窗里到窗外,風景與人文攜手;從課堂到競技,文采與溫情同在。一句話,語文教學正在實現著生命的回歸。

可是,在新的課程觀下,面對新的評價機制,農村的語文教學之路又在何方?作為一個農村教師,又該怎樣實現他的職業理想和教學的浪漫主義呢?

一、現狀與困惑:三個傷心的理由

在這個信息暢通的時代,我們總是能聆聽到、觀摩到、品讀到各種形式的精彩課例,這一桌桌琳瑯滿目的語文筵席,一道道色香俱全的語文大餐,總是讓我們也激情滿懷。可是,當我們興致勃勃地開始經營自己的課堂,卻發現室內的風景遠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精彩紛呈,更多的是波瀾不驚,感受膚淺,黯無聲色。

身為人師,我們彷徨不安,農村語文教學的現狀實在不容樂觀。

表現之一:美文品讀--心口不一

教語文的都知道,學生應該有足夠的朗讀時間。但是,較之城區,為什么農村孩子書讀得不太流利呢?稍稍走一走,不難發現,我們的語文教學,教師的講仍然充斥著整個課堂。平時不注重朗讀的訓練和指導,不給充裕的時間學生自己去讀書,不去有意提升朗讀質量。只是在公開課上蜻蜓點水式的走一下感情朗讀課文的過場,一切只是為了粉飾做秀而朗讀,怎么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準?

文學的教育,有時聲音極其重要,這聲音是對生命的一種觸動。語文教學中的朗讀則是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走向作者,與文本交流,與作者對話,進行心靈碰撞的過程。有時必須反復吟誦,有時還得細嚼慢咽。如杜甫的《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細細品讀,就悟不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深刻哲理。也許這一切應該歸罪于教育的功利性,我們常常更多地追求了教學花樣和考試成績,根本就沒有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把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表現之二:交流合作--霧里看花

從一些優秀課例中,我們總能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有效地合作,他們談笑風生,侃侃而談。不說遠的吧,就說實驗中學,我原來一個同事調到這個學校后,應該感悟是最深的。她說他們的學生提問總是讓老師應接不暇,而且經常與老師爭得面紅耳赤,如果老師課前準備不充分,可能被學生攪得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她說得一點也不假,上學期我到實驗中學聽了幾節綜合實踐活動課,方感此言不虛。一節是席代玲老師上的《桔子紅了》,學生講故事一樣地敘述買賣桔子實踐活動的經歷,還有在現場會上賣桔子的大方,著實讓人感慨。還有向芳老師上的《快樂食為天》,王正坤老師上的關于安全的活動準備課,他們的表演大氣,特別是學生給向老師當營養師的那種種營養建議讓人忍俊不禁。他們商量討論提出的問題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不是嘩眾取寵的在鉆牛角尖。

但是我們把這些很優秀的課例,或者技巧落實到自己的課堂,學生就完全不一樣了:迎合教師合作的要求,四人一組,輕描淡寫,有人說來有人看,不想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是舉手發言的,也不過是只言片語。而且多數學生回答的內容是相同的,無新意可言,還有很多學生根本不知從何說起,提得問題也是人云亦云。表面上,課堂也熱熱鬧鬧,仔細一聽,卻是在開開心心搞形式,轟轟烈烈走過場,只不過是重演了濫竽充數的荒唐故事,實在不能相提并論。

表現之三:課外閱讀--未知的精彩

對于學生,我們總期望他們能像一些優秀公開課上的學生一樣,課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但事實上,農村的學生很難做到這一點。為什么眾多課堂平靜得宛如一潭死水?勿需多想,原來是學生書讀得太少了!沒有一定的閱讀數量,語言積累也就缺少土壤和根基。雖然語文在課內外銜接實驗的倡導下,課外閱讀有所改觀,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僅僅從一本本語文書和教師挑燈夜戰中篩選出來的“濃縮的精品”等“快餐文化”上讀些東西,反過來又要求學生能夠暢所欲言,顯然是無水之源,空中樓閣。(我所說的“濃縮的精品”和“快餐文化”,想必各位老師也一定不陌生,實不相瞞,我也精于此道,比如我們老師分工協作整理的《名人名言》《詩詞名句》《中外名著拾粹》等等。這些東西對閱讀面狹窄的學生來說的確是一種惡補,而且在應試中很有效果,不然我們也不會樂此不疲。但這些東西難免有斷章取義之嫌,說起來好像不大地道,至于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什么好處,委實不敢恭維。)

《新課程標準》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的總量在400萬字以上。面對這個數字,我們不禁要問:學生有書讀嗎?城里有圖書館,我們有圖書室。但據了解,我們的圖書室還是普九時配備的圖書,即使有所更新,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另外,學校還有個不大不小的通病,重理輕文,輕文也罷,許多理科老師,特別是數學老師,為了擂質量,其實是擂分數,對課外閱讀是一片喊打,深惡痛絕。我想很多語文老師遭遇過這樣的尷尬:一方面我們極力推薦諸如《讀者》《散文》和一些名著讓學生忙里愉閑地看,而當我們去反饋學生讀的情況時,卻被告知書被收了,或者一臉委屈地告訴你,某某老師不讓看,位子里不準放這些書。此時此刻的你,一定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這個時候,你要和平外交,作出種種讓步,聽起來我們語文老師有點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味道。說實話,做一個語文老師難,做一個好語文老師更難!

二、思考與對策:心若在,夢就在

眾所周知,城鄉有別,但我們堅信,語文不會因為城鄉差別而削弱她的詩意和精神魅力。我們要做的是:不向失敗找理由,要向成功找條件。

心愿之一:做一個快樂的學習者,建設精彩閱讀的課堂

羅曼羅蘭說:“要播灑陽光到別人心中,先要自己心中有陽光。”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應該多找點時間,找點空閑,常把書來讀。語文教師不讀書,被題海戰術耗費精力與時間,知識面狹窄,對一些時尚的詞匯聞所未聞,甚至連小說也讀不進去,更別談經典,很難想象語文課堂會是什么樣子。如此下去,教師的知識庫存將會越來越少,知識結構將會越來越陳舊,這實在是一種令人寒栗的現象。

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了他必須愛好廣泛,旁學雜收,既讀時尚,也讀經典,既關注聲像,又徜徉在油墨清香之中,經常“磨腦”,不斷吸納源頭活水,不斷為自己 “補鈣”“造血”,這樣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的生命才會變得豐盈、滋潤、靈動。

前面提到的關注聲像,有必要多說幾句,很多語文老師都是電視迷,像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CCTV-10)的《百家講壇》,另外還有《觀察》《選擇》《新聞周刊》《探索發現》《子午書簡》都是非常有文化品味的節目。這些欄目有的是我自己喜歡看的,有的是同事推薦的。比如說《百家講壇》。《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2001年7月9日開播的匯集名家名師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主要面對具有中學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受眾。節目內容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選擇目前大家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形式不拘一格,學理性與實用性并存,權威性與前衛性并重,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 像周思源講的紅樓夢系列,比如《紅樓夢里的壞男人們》,《紅樓夢里的小人物》《晴雯之死與襲人之冤》等,單看這些題目,就覺得非常有嚼頭。還有戴錦華的《馮小剛走紅之謎》,應該說即經典又時尚。有一次臺灣的龍應臺女士做客《百家講壇》,她講的內容是《全球化的我在哪里》,提到的這樣一個問題,說在我們中國現在有很多這樣的現象:現在好多人差不多不過春節,中秋節了,更談不上過七夕,他們過圣誕節,感恩節,還有愚人節,(剛剛過去了一個洋節,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沒有過)。很多人在過這洋節的時候,比如圣誕節吧,他既不是基督教徒,甚至連耶穌是誰都不知道。龍應臺先生就這個問題談了很多,她特別強調了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問題,我們現在對自己的節日背后的文化故事知道的少了。所以要從根做起,對于自己的文化有信心之后,那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節日才會重新回來。最后主持人說了這樣一句話:過洋節日不怕,別把自己的文化過沒了。真是無獨有偶,我市去年的中考作文2就與此有關,題目是這樣的,用兩組詞語:

春節 端午節 餃子 元宵 京劇 風箏 龍舟 春聯 中國印 牛郎織女……

圣誕節 情人節 麥當勞 巧克力奧斯卡 搖滾 迪斯科 牛仔 亞當夏娃……

要求學生從中提出一個與文化有關的話題,或講述一個故事,或抒發感慨,或發表觀點。這個帶有中西文化比較的話題著實難住了很多農村的學生。我想這個題目跟剛才提到的龍先生那個話題是非常契合的,我想如果我們做老師的平時對這些講座多一些關注,加上自己的思想,然后“販賣”給學生,我想有百益而無一害吧。

如果我們能用一個快樂的學習者來成就自己的角色,有了侃侃而談,旁征博引的資本,打造語文教學的精彩就會是難事兒。前面提到朗讀不落實,課外閱讀的欠缺,教師也是有責任的。學生能否走進書籍的殿堂,能否從中找尋到他們所要的東西,關鍵在于我們這些引路人。如果教師有了閱讀的土壤和根基,就可以因地制宜,每天花十分鐘為學生讀名著美文,暢談奇人軼事。滴水成河,天天堅持,一年完全可以讀二十多本書,難道還愁學生的閱讀量上不去嗎?還用得著擔心學生沒有厚實的閱讀積累嗎?

印象最深的是我給學生讀過這樣幾篇文章,有的是同事推薦的,有的是我自己發現的。一篇是鄧一光的《狼行成雙》,一篇是季棟梁的《生命的節日》,還有一篇發在網上的文章叫《娘,娘,我的瘋子娘》。這三篇文章讓我也讓我的同事熱淚盈眶,最后深深感動了我們的學生,甚至,我們根本就讀不下去,原因只有一個--感動!

心愿之二:做一個激情的歌者,營造情感體驗的課堂

語文是詩意的、激情的,新課程呼喚激情飛揚的語文教師。詩人臧克家說:“一文未成,多次痛哭,要寫出感人的文章,自己一定要先感動過。”同樣,要在一堂課上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也一定要“先感動過”。這樣才能寓情于文、寓情于聲、寓情于態,學生才能在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同時受到情感的感染與浸潤,思想的熏陶與啟迪,審美意識的培養與享受。我曾給學生說:總有一本書,總有一個情節,總有一句話,你會找到自己的影子。語文,說白了,是表達一種心情,說深一點是表達一種思想。能夠表達,善于表達是幸福的。就像張繼的《楓橋夜泊》,當他十年寒窗,科舉落第而痛苦的無以復加,倍感孤獨無助時,是文學渲泄了他的煩惱與悲愁,從而成就了一位名詩人。其實我們做語文老師的,不正是在用一種體驗喚起學生自由表達嗎?我想我們通常說的我手寫我心也正是這個意思。因此,教師要利用教材的不同文本進行情感體驗教學,把自己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于人生的感悟,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眼睛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師者”!

但情感體驗必然是自我的,它是一種經歷,一個過程,心靈只有在這個經歷與過程中才能發育成長,誰也不能替代。因此在課堂上更多的讓學生用耳去聆聽,用眼去觀察,用口去訴說。如從閱讀文本出發的,一篇篇不同體裁、不同作者、不同內容、各具特色的課文為我們提供的情感體驗的方向是不同的。對于小說、戲劇,我們的關注一般集中在人物的命運上,通過人物的言行來感知人物,認識作品,確定我們的情感態度,而對于詩歌、散文,我們的關注一般凝聚于作家所描寫的景物上,通過景物體味作家寄寓其中的感情,激發我們的情感。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表情達意的方式。嬉笑怒罵皆為文章的吳敬梓給我們帶來的是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豪放飄逸的李白總會給我們帶來強烈的感情沖擊,讓我們震顫。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教材的不同文本進行情感體驗教學,讓學生在高漲的情緒中,實現“語”中有“我”,“我”中有“語”。

我曾經聽過我區上屆語文優質課競賽第一名獲得者韓琴老師的課,最讓人難忘的是她執教《今天我是詩人》的課堂。應該說關于現代詩的閱讀,于初中生而言是很有難度的,但她激情飛揚地朗誦,情真意切地訴說,深深地吸引了學生,融洽的情感交流,舒心的師生互動,使整個課堂宛若一首蕩氣回腸的歌,教學重難點也在情感交流與互動中一一化解。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具有重視體驗和感悟的特點”。而這種體驗和感悟,不是講解,不是分析,是刺激,是喚起。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教師的“教”就是一個刺激、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

心愿之三:做一個出色的主持,打造開放綜合的課堂

牐犛鏤目翁媒萄е校教師要做“節目主持人”。說具體一點,要做“課堂”節目的“主持人”。用智慧開啟智慧,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用生命點燃生命。更多地讓學生走向前臺,展示他們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一是搭建平等對話的平臺,把課堂向自主探索開放。《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把語文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之間以尊重信任和民主平等為基礎,完全自由地交往和交流的合作對話活動。教師應該主動把自己的地位“降”下來,在大自然中,在課內外活動中,與學生友好相處,海闊天空,促膝而談。你可以跟學生講你的學生時代怎樣逃課去看電影,怎樣與老師作對,怎樣接受老師的教誨,怎樣在關健的時候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這種真實的回憶讓學生不再把老師看得高不可攀,讓他們認識到老師原來也這樣,老師是可以平等交流的。如果說老師一定是老師的話,只不過比他們多讀幾本書,多經歷了一些生活而已。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在課堂教學中善于穿針引線,搭建一個師生、生生、生本對話的平臺。在與學生的合作交往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說話形式,如“我是這樣認為的”、“我還有一點不同意見”、“我覺得還可以這樣說”、“我再補充一下”等,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合作中形成豐富多彩的語言交流形式。從而在對話中懷疑、質問、批判,彰顯學生的閱讀個性。

肖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都得到兩種思想。”這讓我想到,如果語文老師之間經常進行課堂主持客串,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的老師婉約溫柔,語言清新如詩,是上現代詩的一把好手;有的激情飛揚,大氣恢宏,上古文是洋洋灑灑;有的語言幽默,極富智慧,對小說的處理得心應手;有的歌聲婉轉,正好上一上歌劇,還有的對課件制作高人一籌等……人力資源的綜合調配,使語文教師成為雜家有了可能性,課堂教學的客串給學生帶來的是不同風格的享受,不同成功的喜悅,學生在與不同老師的合作學習中,會有不同層次的高峰體驗。

二是把握教材文本精髓,把課程教學資源開放。新教材固然文質兼美,每個漢字都蘊涵著祖先的靈性與智慧,每篇文章都足以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與人類文明對話。但課本只是一個特殊媒介、只是學習語文的例子。我們要善于抓住教材提供的課內延伸至課外的契機,善于挖掘教材的生活因素,為學生開辟更廣闊的語文學習渠道。去年我們上《回延安》這課給我啟發很大,這是一篇采用陜北民歌信天游形式書寫的現代詩,我們在引領了學生熟悉了內容的基礎上,介紹了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的特點,欣賞了陜北民歌《蘭花花》,又用信天游的調子仿《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旋律來演唱《回延安》,同學們在唱的過程中,了解了信天游音域寬廣,高亢奔放,粗獷熱情演唱風格。另外教呂叔湘的《偃旗息鼓》一課,我們可以大膽開展“抓特務”活動,讓學生搜集報刊雜志上一些誤用、亂用詞語的語言現象,然后探究其成因和解決途徑。實際上,這幾年學生的字詞基礎知識令人堪憂,我曾有意檢查學生對已學過已考過的一些詞語的聽寫,能過關的少之又少,即使優秀的學生也不能完全過關。我想這也是通病,在這兒不再贅述 。

說到課程教學資源的開放,有一次,我奇怪的發現,我的學生居然不能唱一首完整的歌,小小年紀,都不知激情到哪去了,于是我準備搞一個“歌聲伴我成長”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把全班分八個組,按男女生搭配,好中差搭配,體現全員參與的原則,要求學生用兩周的時間學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為自己隊取一個詩意的名字,并擬寫一句參賽口號。回憶自己與歌有關的故事,準備在班上交流,為自己所在組選的歌寫串詞,并對所選歌選一個角度作點評,每組推選一至兩名學生參加個人演唱展示。說實話,他們的表現讓我意外,沒想到他們中有那么多能唱會唱唱得也很拽的小歌手,而且寫的串詞也非常抒情,我就在想,我們是不是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太少了。

語文綜合性活動,其實不管活動如何精彩,我以為成功之處一定要看是否有語文味,那是本色,是語文課正本清源的問題。在課改實驗中有些課聽著不錯,很有新課改精神,但卻上得不像語文課。其實無論新課改怎樣改,怎樣變,語文課的特點不能弱化,語文味不能被淡化。不讓學生去品味語言,不讓學生去朗讀,不去培養學生的語感,只是去探討一些問題,把語文上成音樂課、政治課,地理課,手工課,這都是不對的。不關注語言,不關注人文色彩,也是失之偏頗的。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一日三省其身:今天學生讀了嗎?品味語言了嗎?學生動筆寫了嗎?學生展示了他的語言功底嗎?還有--老師,你這在這些方面下水了嗎?

課程教學資源的開放讓語文教學突破教室這塊方寸之地,走向圖書館,走向網絡世界,走向生活,促使學生主動與大師對話、與社會生活對話。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名新型的語文教師,不但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更要具備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一名農村語文教師,走在新課程的山路上,更不能在愛與痛的邊緣彷徨,而應該放開手腳,昂首闊步,快馬加鞭走進農村語文教學的陽光地帶!

                                                二OO五年二月

 

[行走在愛與痛的邊緣--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農村語文教學(人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新課程改革語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淺談論文

2.人教版語文教學隨筆

3.九年級下語文教學計劃

4.九年級的語文教學計劃

5.九年級上語文教學計劃

6.2017七下的語文教學計劃

7.七下的語文教學計劃

8.二年級下的語文教學計劃

9.信息技術應用下的語文教學論文

10.人教版六年級語文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