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略談安娜

發布時間:2016-3-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孫甘露

一、普希金“贈送”的開頭

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尤其是像《安娜卡列尼娜》這么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是可以從多種角度、各種不同的層面,以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去讀解,去研究的。但是也有一種非常有效和非常簡單的方法。

我給大家念一段托馬斯曼對托爾斯泰的評價。他這段話其實是在解說托爾斯泰當初怎么開始寫《安娜卡列尼娜》的。

他這樣說道:“一八七三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列夫尼古拉耶維奇伯爵走進了他的長子的房間。孩子們正在給他的老姑母朗讀普希金的小說集--《別爾金小說集》。做父親的把書拿起來念到:‘客人們齊集在別墅中’。‘就是要這樣開場才對。’”這句話是托爾斯泰對自己說的。于是他放下書,走進自己的書房,拿起筆寫下了“奧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亂”,這便是《安娜卡列尼娜》原來的第一句話。現在我們讀到的起始句(關于幸福和不幸的家庭的贈言)是后來添上去的。

這是一個美妙的小掌故。托爾斯泰當時已經寫出了很多成功之作,用現代長篇小說寫出俄國民族史詩,包羅萬象的巨著。托爾斯泰其實一直在猶豫,怎么開始這部書的寫作。家人在念普希金的小說,使他獲得了靈感。他一直在搜索,不知道怎么開頭,是普希金拯救了他。托馬斯曼在這里有個很重要的說法,他說:“是普希金搭救了他,指點他該如何著手,要緊緊地把握,把讀者投入現場。”我們今天就是要試圖設身處地進入這部小說。

二、天真的或者孩子氣的

在此之前,有一個關于譯文的小小的提示,因為現在談的是一部翻譯作品--我們知道在一個民族的語言當中有很多很重要的信息,它的語言節奏、聲音、韻律,在翻譯當中,我們樂觀地說,可能被保存下來,或者說是以另外一種語言的某種形式把它基本對應地反映出來,但要說完全一對一地、真切地、真實地把它翻譯過來,是非常困難的。

大部分人看到的《安娜卡列尼娜》這部書,一個是周揚先生的譯本,還有一個是草嬰先生的譯本。作家陳村曾經說過一個小例子,非常有意思。安娜和渥淪斯基私奔后,有一次非常思念自己的兒子,于是就回家看兒子。看到她兒子的時候,她非常激動。草嬰的譯本翻譯成:“安娜天真地哭了。”而在周揚的譯本里是這樣翻譯的:“安娜孩子般地哭了。”我不懂俄文,無法判別這兩個譯文哪個更準確。我們帶著疑問讀書,這是個讀書的好方法。我也曾請教過不同的人對這個翻譯的看法,有的人就說,像安娜這樣的一個人,你認為她是一個還會“天真地哭”的人嗎?她可能保有天真的天性,還是個很單純的人,說她“孩子般地哭了”比較準確。但這并不是個定論。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從托爾斯泰對她的描寫來看,她可能是個很天真的人。

我們現在談論《安娜卡列尼娜》,是談論漢譯的《安娜卡列尼娜》,我們假設譯本是非常準確的,否則的話,我們的談論無法開始。我們現在建立在這個假設的基礎上,來開始談論這部作品。

三、高高在上

關于這部書,還有個在文學史上很有名的說法。托爾斯泰最初寫這部小說的時候,其實是寫了兩部小說。每一部即我們現在看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兩條線索之一:一是安娜和渥淪斯基的這條線;二是列文和吉提的這條線。后來他寫著寫著把這兩個故事并到一個故事里去了。它的真偽我們無法斷定,只不過是一個傳說,但這是個非常有意味的傳說。我們在閱讀這部書的時候可以充分考慮這個。它在某種程度上有點像巴赫的音樂,像是復調的音樂,兩條線索,一個主要的,一個次要的,或者說你甚至不能確定哪個更次要一點,你只能在這兩條線索并行發展以及它們互相為對方做映襯的時候,才發現它們的意義。

就像昆德拉對小說的很多研究也用音樂做比喻一樣。其實小說中間有很多描寫、鋪墊,不是直接對一個事物作出判斷的,而是用非常曲折的方法作出判斷的。我舉一個例子:根據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圣母院》改編的電影里面,有一場在圣母院前面的廣場狂歡的戲,很多藝人在那里疊羅漢。這是個過渡性的場景。有一個人走過,和疊羅漢最上面的那個人在打招呼,“看你高高在上的樣子,那么開心,可苦了下面的人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過渡性的臺詞。可如果把它和《巴黎圣母院》本身所描述的故事聯系在一起看的話,它又是有意味的。它的藝術性在于,它是一個鋪墊,但并不是直接走到某人面前去聲討他。

很多好的藝術作品,都有許多非常微妙的小的鋪墊在里面,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作用,很多細節都在起作用,如果不注意的話就會忽略,可如果很仔細地去閱讀,那將是種很好的享受。

四、用脊椎骨閱讀

一部作品,可以從各種角度研究。比如說,我們可以研究托爾斯泰的哲學思想,可以研究托爾斯泰寫作時俄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情況,以此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都可以。或者用新的、精神分析的方法來研究這部作品。我們知道,歷史上對托爾斯泰有各種評論,其中一種觀點認為他是經常在作品中發表大段的哲學議論的作家。但是,托爾斯泰的價值在哪里呢?和他同為俄羅斯人的非常偉大的作家納博科夫,即那部充滿了爭議的小說《洛麗塔》的作者,他說過一句話,非常有助于我們了解文學作品。“所謂偉大的思想,不過是空洞的廢話,而結構和風格,才是一部作品的精華所在。”我們要了解一部小說,就要從這些方面去著手。他曾經這樣說:“我們讀一部作品,不只是用心靈,也不全是用腦筋,而是用脊椎骨去閱讀。”他是持這樣的觀點的。當然,這并不是惟一的方法。因為這也是位俄羅斯的作家,他對俄羅斯的文學有著相當精湛的分析和研究,我覺得他對俄國文學和托爾斯泰的見解非常有助于我們了解《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

我記得他曾經有過這樣的看法:與其到作品中去尋求社會批判性的東西,對理解《安娜》這部書來說,安娜從彼得堡去莫斯科的哥哥家里勸解哥哥兩口子的矛盾,坐這趟火車去的時候,研究安娜坐的這趟火車車廂里的裝飾,所謂的“內飾”,甚至更有助于理解《安娜》這本書。

五、狗在叫

在這部書開始的時候,有些東西提出來大家一起思考,我覺得這是非常有助于我們了解這部作品的。比如,書的最初提到渥淪斯基的時候--注意是“提到”而不是“出現”。第一次被提到的時候是安娜的哥哥奧勃朗斯基和另一條線的男主人公列文說話的時候。“你現在有了個情敵。”這是因為列文在追求吉提,渥淪斯基也在追求吉提。第一次是這樣被提到的。我們要注意這個“提到”。第一次渥淪斯基聽人提到安娜,也是通過奧勃朗斯基。渥淪斯基去火車站接母親,而奧勃朗斯基去接安娜,兩個人在火車站遇到了。渥淪斯基問他怎么在這里,“我來接我的妹妹安娜。”也是這個人,這個好事的哥哥,對渥淪斯基提到安娜。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他們兩人在車站遇見,其實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地方可以遇到,就是前一天晚上他們本來約好一起去一個夜總會一樣的地方去玩去喝酒的,但是渥淪斯基沒有去。第一次奧勃朗斯基對渥淪斯基提到安娜的地點是火車站,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一大堆描寫之后,他們本來要下車,反反復復之后,一個人被壓死了。他們又回到車上,這時他們聽到狗吠聲。這是非常突兀的描寫。在后文還能看到許多關于狗的描寫--像狗一樣瘋狂的東西,或者是在某些場景和地點,又有狗在叫了。

六、稱謂:玩耍或認錯

還有一個就是人物稱呼的變化。我們被告知,在十九世紀俄國的上流社會,非常流行說法語、英語和德語,尤其是法語。我舉個例子來說明托爾斯泰是多么精妙地描寫人物彼此之間關系的。奧勃朗斯基有了外遇,被他的妻子發現。他的妻子非常氣憤。他想和他妻子認錯,想要挽回這段關系。他的妻子非常惱怒、氣憤,但心里其實還是很愛他的。奧勃朗斯基向他妻子認錯的時候,他叫她的英文小名,叫她“杜麗”。他的妻子一直在指責他,但叫他名字的時候,也是不經意地叫他“斯基瓦”,這是奧勃朗斯基的俄文小名。我們可以想象,這是他們夫妻之間非常親昵之時用的。在這種環境下,他是以什么心態,用什么方式去試探他妻子,他妻子在非常氣憤的時候又是以什么方式在稱呼他,這非常微妙地反映了兩個人的心理。同樣,這前后不久,他的女兒在玩耍時的喧鬧也是用英文。我們是不是可以建立這樣一種認識:玩耍時候用的語言和認錯時用的語言是同一種語言,都是英文?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它理解成,這種認錯也是一種玩耍?當然,也不是說是一定的。但在藝術上我們可以建立起豐富的聯想,如果仔細翻一下這本書的話,這兩個情節就在上下文。托爾斯泰寫的這部書,他的每一字、每句話放在那里都是有緣由的。當然,我說的“緣由”并不是惟一的緣由,如果我們仔細去讀,每個人的背景、理解都不同,也因此可以獲得更多的享受。

七、安娜的火車

我剛剛說到過,在談到安娜從彼得堡去莫斯科這一情景時,納博科夫曾經說,是不是要觀察一下安娜乘坐的那輛火車車廂內部裝飾的事情。我記得2000年的時候,我們一些作家受俄羅斯作家協會邀請訪問俄國,從彼得堡回莫斯科的時候,莫斯科作協的外事處主任奧列格在我們上火車以后對我們說,我們所坐的車就是安娜去莫斯科所坐的車!我知道這可能是個玩笑,或者說從火車內部已經完全看不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安娜坐車時的狀況了。

火車一夜開到莫斯科,窗外是全黑的,根本看不見俄國的土地上有些什么東西。為什么奧列格會這么說,我覺得這也不是全無道理的。火車在天剛亮的時候到達莫斯科,而在書中也有這個描寫,就是這個時間,曾經有列車從彼得堡到莫斯科。那個時候你出了車站,觀察一下俄羅斯的天空、寧靜的街道。我們試圖設身處地想象當時的環境、空氣、衣食、人物的稱謂、彼此間稱呼的變化,以及家里早晨起來有剃頭匠夾著剃頭家伙跟在后面幫他理發,每周五有專門的上鐘的人……在這樣一種環境里面,去理解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才可能更深切地體會這部書。

就像我以前去圖書館。當時的圖書館是在南京路,現在的上海美術館。在那個地方和現在這個地方的氣氛、環境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可能你們中間的某個人在這次活動的時候遇到了另外一個人,環境對你們的記憶肯定是有作用的,他的衣飾、發型、當時的神情,包括今天的氣溫之類的,都會對這件事情產生作用。我們希望通過各種各樣的信息,匯總起來,來觀察一個作品中的人物,這樣更有助于我們來了解他。

八、有意思的列文

如果把列文這條線拿掉,再去看這部書的話,對于這部小說的理解,對于安娜這個人物的刻畫,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我們來觀察一下列文的處境和卡列寧的處境。我曾經設想我們可以把莫斯科和彼得堡視作是“雙城”。這個概念好像很多人在說,上海和香港、香港和臺北、上海和北京之類的。這個比喻可能不是最妥帖,你把北京理解成莫斯科,如果你有機會去的話,你會發現,你一出莫斯科機場幾乎就是出了北京機場。景觀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規模更大了些。為什么呢?中國北京解放以來很長時期的建設都是學的蘇聯的那套東西。當然,上海和彼得堡從城市的外觀來說不是很像,但從兩地文化的差異、城市的關系來說還是有相似之處的。

我們可以設想,在上海有個如卡列寧般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高官,這個高官的妻子安娜由于有這么件事情,跑到北京去了。她的哥哥在北京。這樣一件事情對卡列寧這個高官來說是多么嚴重。但他的反應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人分析他是個很乏味、很冷漠、很官僚的人。我不知道是什么東西造就了他的隱忍,但那是非常可怕的。

但列文是另外一種男人,是非常有意思的人。里面有個描寫:列文在鄉下有田產,他一只手就可以舉起五十普特的東西--那相當于一百六十三斤,兩只手就可以舉起三四百斤了,這在現在可以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了。但是這個粗漢穿的是法國裁縫縫的衣服。而前面關于奧勃朗斯基的描寫:他穿的拖鞋,上面有他妻子杜麗給他繡的花。他家里的家具、煙灰缸……奧勃朗斯基穿著藍色綢里的灰色的睡衣,他用著煙缸,穿著拖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回味一下。我們來設想一下這樣一個家庭環境里的人。這只不過是個氛圍上的描寫。

九、牡蠣告訴我們的

奧勃朗斯基的工作環境也是很有意思的:列文第一次來找他,他到他的辦公室去約他吃飯,這其中有關于舊俄官僚機構非常生動的描寫,有一些關于秘書的描繪--這個作家好像很沉重,其實如果你仔細看這部書,會發現托爾斯泰是個非常有幽默感的人,他的幽默感是無處不在的--他說他的秘書,“像所有的秘書一樣謙遜地意識到,在公務和知識上,自己比上司高明。”

接下來還有一個,奧勃朗斯基和列文的那餐飯。我覺得這堪比《紅樓夢》中對飲食起居的描繪,是對當時俄國社會的精彩的表現和分析。一個韃靼人的侍者怎么樣服侍他們,侍者的態度,怎么樣給他們推薦進口的牡蠣,怎么樣吃這種東西,以及最后吃了這餐飯后他們在這個高級飯店中只花了二十六個盧布,外加一些小費……這些信息都非常重要。我2000年去的時候,一塊錢人民幣等于三塊錢盧布。也就是八九塊錢人民幣。這可以在高級飯店里面吃到進口的、可能是芬蘭或者丹麥運來的牡蠣嗎?

所以,通過貨幣的變化可以想象當時的狀況。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俄國社會。像安娜這么個人,她的飲食起居、她的開銷,盡管沒有更多地涉及到,但也透露出來一些信息,反映了他們錦衣玉食的生活。當時俄國貨幣的價值,也是個相當重要的信息。

十、為什么發“議論”

通常人們認為在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在小說中發表大段議論是非常有害的。好的說法是“借人物之口發表議論”。即便如此,也被認為是非常有害的。應該用更生動的描繪來建立人物形象,而不是通過那種哲學議論。其實在托爾斯泰的小說中,他說的這些哲學議論,并不是完全地僅僅是在發表議論,其一是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同時他也利用這種議論,通過一個側面,來烘托安娜卡列尼娜身上發生的事情。

可以找一個段落--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聽說過,在俄國,尤其是知識分子,如果和你非常談得來的話,可以把你找到家里去,一起喝通宵,談論怎樣改變俄國的命運;對于俄國的改革、文化、宗教、藝術、芭蕾舞等一切,他似乎都有全盤的計劃。直到天亮喝得爛醉,一覺睡到下午才醒,晚上又換了另外一個人繼續談論這些事情。小說里面有個類似的人。列文去找他哥哥的時候,碰到一個教授和他在一起,教授從很遠的地方坐火車趕來,只為了解決一個哲學問題的爭論,“人類的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之間有沒有界限可分?如果有,在什么地方?”看起來是個很乏味的問題。

書中當安娜出現的時候,托爾斯泰有對安娜非常精彩的描繪,她的外貌、她的反應、她的行為。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是生理的,一個是心理的。托爾斯泰不是借人物之口,而完全是以敘述者的口吻來表達的。在托爾斯泰看來,在安娜身上,本能壓倒了一切。

十一、不可忽視的細部

托爾斯泰在描寫安娜在火車站第一次見到渥淪斯基時有非常精彩的一段。說到此之前,我們要注意避免一種理解:那是個良家婦女,受到了渥淪斯基這個浪蕩子的勾引,才出軌了,通奸了。從托爾斯泰正面的描寫也好,從他通過奧勃朗斯基之口來敘述也好,從他引用的普希金的詩也好,托爾斯泰是怎樣描寫渥淪斯基的呢?他說“他是個可愛的,和藹的,認真的求婚者。”那時候渥淪斯基在向吉提求婚。他引用普希金的詩歌說他是個“良好的浪蕩子”。

渥淪斯基第一次出場前,有個小細節:列文先來了,向吉提求婚。吉提非常激動,臉都紅了。但是,就在一瞬間,她想到了渥淪斯基。吉提是個很純潔的人,她對列文也不是全無好感,但她更被渥淪斯基深深吸引。我們可以從這個側面想象渥淪斯基是個怎么樣的人。并不是說渥淪斯基是個多么冠冕堂皇的正人君子,我們只是想試圖從托爾斯泰的描繪,那些細部的東西來看這個故事到底意味著什么。

如果把這個故事僅僅視為良家女子的私通,真是辜負了這部偉大的書了。當然我也不是要在這里下定論。我們可以通過作者提供給我們的非常細致的東西,獲得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判斷。這正是文學的豐富性。如果大家讀一本書,讀出來都一樣的話,那真是件很無趣的事情。

所以,我們不可忽視細部。

在開篇的時候,奧勃朗斯基請列文吃飯的那場戲,真是非常值得大家欣賞,它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信息。還有一個,就是作為列文和吉提這條線,是對比安娜和渥淪斯基這條線來寫的。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列文見到了奧勃朗斯基,然后打聽吉提的消息(奧勃朗斯基的妻子杜麗是吉提的姐姐),得知那天下午她在溜冰場溜冰。電影里通常不會忽略這種細節,都是作為重點來拍的。托爾斯泰的描繪真是非常的豐富。他一開始描繪,下午四點去的時候,陽光還是非常好。我們可以想象俄羅斯的冬天,下午的陽光照射在冰面上,那種閃爍著的耀眼的光芒。他看到吉提“就像太陽一樣”。他非常愛她。很難想象,她在冰場上,到底是冰反射了太陽的光芒,還是吉提跟他心中那圣潔美妙的印象,完全融會在一起了。

十二、一次決定一生

男女之間,他們第一次交往的方式,決定了他們一生交往的方式。他們第一次是以什么方式交往的,他們一輩子可能一直用這個方式交往了。安娜和渥淪斯基第一次見面--當然,我這里要重申一下,托爾斯泰直接,或者通過其他人之口描繪渥淪斯基的時候,并不是把他往邪惡的地方描寫的。但這也不是說他就是個謙謙君子。渥淪斯基在車站和奧勃朗斯基談話的時候,也說到男人女人各種各樣的事情,說到一個女人如果弄不到手的話,寧愿去逛花街柳巷。“假使你沒有弄到手,就證明你錢還不夠多。”這也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看待這個人物。渥淪斯基去接他的母親。他母親年輕的時候是有名的交際花,所以渥淪斯基對他母親的態度是非常復雜的,“他心里并不尊敬他的母親,也不愛她,但是表面上他做得非常體面的。”

我們注意到有一段,就是我們說的影響兩個人一輩子交往方式的一段。我們來看看安娜是個什么樣的人--他們兩個人見了以后,重新又回到火車上的時候,母親向渥淪斯基介紹安娜有一個八歲的孩子,她以前從來沒有離開過他。(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鋪墊,鋪墊最后安娜像瘋了一樣的精神狀態,或者是見不到孩子的那種折磨,以及最后回去看她孩子,“天真地”或者是“孩子般地”哭了,“她這回要把他丟在家里,老不放心。”等等。)這以前安娜和渥淪斯基已經眉來眼去了。你們注意到安娜說了什么嗎?這就是他們的第一次,其實我看來就是在調情。這之前渥淪斯基沒有說過任何話。她對著渥淪斯基說:“是的,伯爵夫人和我一直在談著。”注意下面這句話--“我談我的兒子,她談她的。”設想一下這種環境,這種比喻。前面她母親說了她對她兒子的感情。請看上流社會說話的詞藻。她也不能說得太明白。“她的臉上閃耀著微笑,一個向他(這個‘他’就是渥淪斯基)而發的溫存的微笑。”渥淪斯基的反應--“我想你一定感到厭煩了吧”,他說。“她敏捷地接住他投來的賣弄風情的球,但是她顯然不愿意用這種調子繼續談話。她轉向伯爵夫人。”她賣弄風情以后,并沒有兩個人接著來回。如果是那樣的話,第一我覺得這兩個人就會變得特別庸俗;第二托爾斯泰的描寫就會有問題。她只是說:“多謝您。時間過得很快。再見,伯爵夫人。”就走了。

我們后來在舞會上也可以看到,當進來的時候,安娜知道渥淪斯基會來。渥淪斯基參加舞會的開始的目的是追求吉提,也就是列文后來的妻子。

這里用了一個特殊視角,即通過吉提的角度看到安娜穿了一身黑色天鵝絨禮服,袒胸的;頭發在面頰邊和脖子后面都卷曲著,和她一開始見到的打扮完全不同,非常迷人。

但渥淪斯基進來以后,安娜根本沒朝他看一眼,只顧著跟別人跳舞。而渥淪斯基也沒有找到她。直到跳最后一支舞。吉提謝絕了很多男士的邀舞,她以為渥淪斯基會來邀請她。可她發現安娜和渥淪斯基在整個舞會上都沒有打過照面,最后一圈舞的時候居然這兩個人在一起跳舞,那么投入,那么忘我,好像這房子里只有他們兩個人一樣。

也有很多兩個人之間的談話,以及最后兩個人的吵架。渥淪斯基已經厭煩了,要離開了,安娜有些歇斯底里了。他們兩個人吵架的方式也是和他們最初相見的時候一樣,他們從不正著講話,都是講一句話回過頭,那邊再講一句,回過頭。那種微妙的東西,你們可以去看原著。電影里--可能是篇幅的關系,很多很有味道的東西都沒有保存。

十三、經典的恐懼

我剛才說到,他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車站上有個人被軋死了,這和最后安娜臥軌自殺強烈呼應。就像大家熟知契訶夫在談到“經典戲劇”里說的“第一幕掛在墻上的槍,到第三幕一定要打響,否則就不要掛在墻上了。”在經典的文學作品中通常都是這樣安排的。但最妙的還不是這里,最妙的是安娜臥軌前一霎那的時候托爾斯泰的描寫。

我覺得讀了以后真是非常恐懼的感覺。一開始他就作了大量的鋪墊,關于她的心理活動。她完全不能自控,完全覺得只有這樣她才能夠解脫。但當她臥軌的瞬間,他的描繪更加精彩。

這并不是涉及到關于人生,關于愛,還是歸結到托爾斯泰一開始說的,“在安娜身上支配她的,壓倒一切的是本能。”

他說:“她突然間回憶起和渥淪斯基初次見面時被火車軋死的那個人,她醒悟到她該怎么辦了。她邁著迅速而輕盈的步伐,走下水塔通到鐵軌的臺階,直接緊挨著開過來火車的地方,停了下來。她凝視著車廂下面,凝視著螺旋推進器,鎖鏈和緩緩開來的第一節車的大鐵輪,試著衡量前輪和后輪的中心點,和那個中心點正對著她的時間。”她一直在測量兩個輪子之間她怎么進去,這是非常恐怖的場景。“到那里去,到那中間,我要懲罰他,擺脫所有的源頭。”她認為她的死可以懲罰渥淪斯基,這完全是種戀愛中女人的想法。“她想倒在和她拉平了的第一輛車廂的車輪中間,但是因為從胳膊上取下小紅皮包而耽擱了,太晚了,中心點已經開過去了,沒對準。”一個人在死的時候在想“對準”。“她不得不等下一列車廂,一種仿佛準備……”--我們真的應該體會一下托爾斯泰到底在想什么--“仿佛準備入浴時所體會到的心情,喜上心頭。”她為什么覺得會像“入浴”一樣?還有,下面,“她縮著脖子,兩手扶著地,頭到車廂下面。她微微地動了一動,好像準備馬上又站起身來一樣,‘撲通’跪了下去。同一瞬間,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嚇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來,把身子仰到后面去(后悔了,想退出來了),但是什么巨大的無情的東西撞在她頭上,從她的身上碾過去。”

通常在電影里,如果比較血腥的東西,可能弄個假人在里面,拍成一段非常逼真、非常刺激感官的場景,但同時發生在那一瞬間的心理活動不能表盡。她的心理經歷了巨大的恐懼,我覺得不可能再有其他選擇了。

十四、豐富的暗示

從第四十八頁開始的第十節,奧勃朗斯基請列文吃的那頓飯,以及他們在里面談論的事情,以及對飯店的描寫,對飯店中仆人、仆人說的話的描寫--那時的仆人都是講法語的,奧勃朗斯基作為一個老顧客,很不屑的態度等等,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暗示。

在托爾斯泰的這部小說中間,有很多非常豐富非常細微的東西。這基本上是部全知敘述的作品,它幾乎包含了所有的判斷。我注意到他基本上都是現在發生時的描寫,可能會對過去有些回溯。從來不對未來作描寫。只有一處,那也是意味深長,好像在一部作品中忽然有個地方偏移出去了,這是種非常特殊的效果,就好像突然聽到了一種很特殊的聲音。按理說一個東西很完滿,應該沒有任何意外。這里卻有一個敘述上的時間的意外。我覺得可以在閱讀時注意找一下這個“意外”。

我們看一些現代小說,可能因為技法的關系,或者說意識流的描寫,對有些心理活動、潛意識的描寫等,它的敘述相對十九世紀之前的大部分小說不是那么穩定,我們未見得可以通過一個細節非常明確地指向某樣東西。但是一般而言,經典作家筆下的每個細部都是相對應著另外的環節,指向另外的人物的,彼此都是烘托映照的。好在他并不是非常生硬的,或者說是故意要提示什么東西。

我們為了強調它,把它拿出來,我們說這個東西意味著什么或者可能對比著一個什么東西,這樣的話,其實是我們試圖理解它的時候,自我的一種提示。我們個人欣賞的時候,通常會有些會心的一笑。有些描寫是多方向性的,并不是明確地指向某樣東西。

第一次舞會上渥淪斯基和列文在向吉提求婚的時候,在場的另外一個伯爵夫人很瞧不起鄉巴佬列文,就對他冷嘲熱諷,在這里面有很多很精妙的對話,也反映了當時一般莫斯科人和彼得堡人彼此間的態度。充滿了社交場上彼此間的斗嘴,但也包含了很多信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狀,思想,風俗,人們的衣食住行、飲食起居。

小說里有一句“早上十一點”。俄國人上班很晚,起得也很晚。十一點幾乎是接近中午了。這說明了俄國人的生活習慣、時間對他們的概念。通常他們下午二點就要休息了。他們接近中午的時候去上班,二點左右就要去用餐了。這些素材我們都可以把它們匯總起來,來加強對于當時社會更全面的理解。

十五、結尾之外的結尾

我想我大致上提供一個思路,我們怎么樣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觀察一部文學作品。但我要重申的是這不是惟一的途徑,而且還有個困難點,就是我們談論外國文學作品時,有一個巨大的障礙:我們是通過翻譯來談的。周揚通過英文轉譯的,草嬰先生是俄文直接翻譯過來的。當然我也沒有能力去評判他們,我相信他們都是非常出色、優秀的。托爾斯泰這樣的大藝術家,他的語言、他的遣詞造句、他的文風肯定是包含著很多豐富的信息的。

我有個朋友鄭體武先生,在上海外國語學院,他在莫斯科大學留過學,現在研究俄國文學。他曾經說過布洛克的詩歌,他描寫軍人騎著馬往前沖鋒的時候,身上的佩飾嘩啦啦的響聲,在俄國詩歌中,這種響聲是通過詩文的音節反映出來的。著名翻譯家馬振騁先生也曾經和我說過,在法文里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情詩,阿波里奈爾的《米拉波橋》。“塞納河在米拉波橋下流淌/我們的愛情還需要回憶嗎/夜來臨吧/聽鐘聲想起/時光消逝了/我還在這里”。在法文里,法文的音節音韻有形容河水波動的感覺,翻成中文,意思在了,但語言的聲音韻律所包含的美感和傳達的情緒喪失了。當然,這不能算在翻譯家頭上。

就像我們通常所知道的,也是重復了多少遍的陳詞濫調: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總是建立在某種程度的誤解之上的。這個誤解是有意思的,反映了很多信息。一對一、幾乎等同的翻譯是很困難的。大家有時間的話,比較一下周揚和草嬰先生的譯本,會發現它們的異同,就像我們剛才說的,“天真地”和“孩子般地”,這就非常有意思了。還有些翻譯上的歧義。但正是這種歧義,這種誤解,才能拓展對另一種文化的了解,也可以豐富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此外,現在讀書處在一個相當開放的環境之中,大家可以接觸到大量的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各種類型作家的作品。我們先不要受觀念、教條這些東西的影響,我們把自己放下來,沉浸到作品中去接受它傳遞給我們的微妙的信息。就像看電影時,有一個人非常感動,要哭了,這時候有音樂來烘托他,其實在文學作品中,文字中也有很多地方會烘托他,把情緒渲染。我們仔細地體會,來享受它,真是件美妙的事情。

我希望從作品開始,就像我開始時所說的托馬斯曼的觀點,讀者投入到現場,先不帶任何負擔任何成見地看一部作品。我們在看這部書之前,就聽別人說這是個通奸故事。通奸故事如果十個人來寫,可以寫成十個完全不同的故事,肯定有高下、優雅粗俗之分。我們主要是通過它很細部的地方來體會它。

這個通奸故事也可以用歌劇表現,也可以用電視劇來表現,也可以用小說來表現,也可以拍成電影,為什么托爾斯泰要寫成一部小說?當然也有時代限制。對于任何一個時代來說,肯定有其作為這種藝術樣式形式上的要素。如果完全能夠對等地換成其他的形式來表現的話,做得好的話很有意思,但如果把它完全轉移過來的話,它行文中細微的東西所包含的信息,就會喪失掉了。

對于安娜的結局,也許是由于人的天性,還有當時的社會氛圍。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化地看待這件事情。人走到這一步,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肯定是有很多很復雜的原因的。我們可以注意到后期安娜和渥淪斯基在一起的時候,她幾乎就是處于一個歇斯底里的狀態中的。這在小說里面有很詳盡的描寫。

我們可以想一下安娜的家庭,卡列寧在彼得堡是一個高官,出了這么件事情,是不得了的,對安娜心理上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廊橋遺夢》是另外一個例子。這和它所處的社會和傳統有關。《廊橋遺夢》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兩個人在散步的時候,念過一首葉芝的詩,“我們兩個人在月光下/我尋遍千山萬水”什么的。攝影師到處尋訪的時候到過希臘,途中必經之地就是意大利的小城巴里,斯特里普演的這個角色就是巴里人。葉芝的研究者認為愛爾蘭的詩歌傳統和希臘民間文化是有些淵源關系的。聯系起來看就知道,為什么到最后他們那么控制,那么內斂,而不是像安娜那樣極端,也是和其社會傳統有關的。

里面還有個細節:斯特里普演的是個家庭婦女的角色,她是意大利人,家里一直放著意大利歌劇。意大利的歌劇、葉芝的詩歌,都是描寫不可能的愛情的典范。都是來烘托整個故事情節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時代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化、意識形態的改變,我們對一些固有的事物,包括文學作品、作家的判斷也在發生變化。變化是有原因的,我們可以從變化背后,支配變化的原因去看待。

我認為:第一,從我的閱讀角度來看,托爾斯泰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作家,成就非常高的作家,是一個大師。至于你說到有人把他稱為“俄國社會的百科全書”,而你的觀點是他對下層社會,農民啊,哥薩克啊,描寫得較少,是不是能稱得上是“百科全書”。我覺得就托爾斯泰的作品和他的時代的關系而言,就他所對俄國社會的分析、達到的深度和他藝術上的價值而言,“百科全書”這樣的贊譽毫不過分。

任何一個作家都受到了生活的局限。我在莫斯科的時候,走過一條街,俄國的作家就指給我們看說那就是托爾斯泰的家。非常堂皇的院墻,可以想象他是過著怎樣生活的人。他不是一個販夫走卒之流,他接觸到的下層人物,最多也就是他的女仆。對于農民、農奴、工人、船夫,他可能了解不多。但我覺得這個不重要。就像普魯斯特寫《追憶似水年華》,曹雪芹寫《紅樓夢》。我覺得他描寫的對象并不影響這部作品的價值。描寫一個英雄可能成為一部好作品;描寫一個罪犯也可能成為一部好作品,就像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

奧斯卡瓦爾德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恰當:作家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是不道德的,不是寫了什么不道德的事情,而是寫得不好,這才是不道德的。大意如此。

我個人的看法,托爾斯泰、福樓拜、普魯斯特的作品會流傳下來,通過閱讀被我們接觸到,并不是沒有原因的,不是胡亂地被封為“名著”的。當然有一些作品我個人并不是很欣賞,這時候我更多地從我自身找原因。但這也不是說和背景沒關系。

我是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除了旅游,沒怎么下過鄉。但我最喜歡的中國短篇小說作家劉慶邦,他就是寫礦工的。我對礦工生活一無所知,完全不了解,怎么會去喜歡一個寫礦工的作家呢?就像說托爾斯泰不描寫下層生活一樣,我覺得他寫礦工生活包含了一種很高的東西,站在人性的非常高的角度,包含了很多哪怕你在城市生活也感受得到的基本的東西。

托爾斯泰很討厭莎士比亞,但這并不妨礙莎士比亞是一個偉大的戲劇家,也并不因為托爾斯泰說了偉大的戲劇家是個二流作家,就使他自己成為了差的作家。我個人的看法是:在文學領域里,尤其在文學研究領域里,因為我們剛才說的諸多原因,文化傳統使事情顯得很復雜。我們應該取一種更寬泛的、更多元的判斷去看待文學作品,不必拘泥于一個定式。一個好的作家并一定就被廣泛確認,但是也并不妨礙你去喜歡,欣賞,內心里去傾慕。你可以建立你自己的名著譜系,建立自己的圖書館。

(據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錄音整理)

[略談安娜]相關文章:

1.波麗安娜讀后感4篇

2.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

3.《波麗安娜》讀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