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
《圍城》是怎樣“熱”起來的
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中文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評審委員,主要著作有《新文學的現實主義流變》、《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合著),《文學課堂》、《文學史的視野》等。
《圍城》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看過電視或者看過小說,但我還是想簡單介紹一下錢鐘書和這本書的情況。錢鐘書主要是一個學者,寫小說是他的業余愛好。他寫小說跟一般作家不太一樣,是很從容的,這種姿態,對他的作品風格的形成應該說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他也不是為了稿費,或者為了什么上級給他的任務,或者為了形勢的某種需要,他純粹是為了自己的一種文學上的寄托,他的小說是學者小說。我們知道他是一個學問家,是非常有個性的一個人,文壇流傳有很多關于錢鐘書先生的軼事。說他只知道讀書,不太會待人接物,甚至撒切爾夫人來了,到中國訪問,說要見一個叫錢鐘書的,他說我不知道撒切爾是誰。這可能只是所謂軼聞故事了,但是錢鐘書確實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作家。他寫出來的作品,有種智者的風采,也有種好像文明人的懶惰。接下來我介紹一下《圍城》。
一直到今,這個《圍城》幾乎是暢銷書,高雅的書店也有,地攤上也有,這個很難得。那是因為電視啊,80年代中期《圍城》改編為電視,剛才舒乙先生講了,電視的作用很大,播放以后,大家都來讀這個小說。
《圍城》是抗戰后期寫的,先是在一個叫《文藝復興》的刊物上發表,1947年出了單行本。發表以后并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解放以后,就沒有再出版了。解放后錢鐘書主要是搞文學研究,研究古代文化,寫過《管錐編》,還有其他一些著作,他基本上就沒有創作了,大學里上文學史也不講錢鐘書,他的書在圖書館也找不到。一直到大概是80年代初,開始有人注意錢鐘書了。那主要是所謂“出口轉內銷”。美國有一個漢學家,叫做夏志清,他寫了一本《中國現代小說史》,把錢鐘書捧得很高,這就引起了大陸一些學者的注意,千方百計找來看,確實覺得不錯,就有人開始研究錢鐘書。那時在海外也有人做博士論文選錢鐘書的。錢鐘書在文學界名聲大振,是80年代的事。一直到今,這個《圍城》幾乎是暢銷書,高雅的書店也有,地攤上也有,這個很難得。那是因為電視啊,80年代中期《圍城》改編為電視,剛才舒乙先生講了,電視的作用很大,播放以后,大家都來讀這個小說。所以說現代傳媒在推進文學方面有時候也有作用,當然也有消蝕的作用,看書的人少了,看電視的人多了;但有時候電視對文學也有作用,就是剛才說的起過促進宣傳。這是關于《圍城》的一些背景和基本情況,下面我就轉入講這個作品。
《圍城》這部小說啊,應該說它跟一般的小說不太一樣,它是比較深奧的,它的意蘊或者說主題吧,是比較深的,不是一眼可以看穿的。或者說呢,這樣的小說所帶有文化的意蘊比較豐厚。凡是碰到這類小說,你千萬不要相信簡單的一句話就把它概括了,絕對不能。越是意蘊比較豐厚的文學作品,越是可以做多種多樣的解釋;如果說像中學上語文課那樣的可以作簡單的主題歸納,那么這樣的作品一般來說比較單純。所以這個《圍城》就屬于一種意蘊比較豐厚的。對這樣的小說啊,我們完全可以放開思路,不斷地發掘,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的人生體驗,去理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分析這樣一本小說。
下面我給大家做個示范,這種分析不一定對,我先用三種方法來分析,或者說三個層面,得出三種結論。就是說三種對《圍城》的解釋,或者說三種閱讀都可以讀出它的味道,我試圖這樣來做,大家看看有沒有道理。最終是要說明,越是意蘊豐富的作品呢,越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去解讀。
《圍城》的三層意蘊
一部好的小說,一部意蘊深刻的小說,是可以不斷地被解讀,不斷地進行剖析,見仁見智。我們讀小說,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覺,不一定閱讀之前就抱著一個受教育的姿態。
1,社會反映的層面
第一層我用比較常見的社會學的批評,也就是常說的反映論。中學語文老師都喜歡讓同學概括,這是必要的,是一種訓練嘛。概括是“通過什么什么,反映了什么什么”,它的主題是表達了什么什么。這種批評的方法來看,《圍城》確實有它寫實的一面,就是說它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寫呀,確實能夠體現40年代中國戰爭時期社會生活的一些情景。確實,我認為通過讀《圍城》,是可以了解40年代中國的一些情況,比如說教育界的情況,比如說城市里面的情況,知識分子的狀態。就是說它描寫了現代中國的一些生活的情景。其實呀,錢鐘書在他小說的開頭序言里面就說了,他寫現代中國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那就可以說是世態人情嘛。這是我們讀《圍城》時應該注意的。有個批評家寫過一篇文章,說《圍城》所寫的是舊社會的一個小小的漩渦,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個社會的一個角落,是行將崩潰的社會生動的寫照,是對那個腐朽社會的抗議。對這種說法現在有的年輕的評論家可能不以為然。其實我認為《圍城》是有這層意思,就是說《圍城》它有揭露性的一面,就是寫40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特別是對社會上那種陋習,精神上的落后,有些描寫呢,是非常真實的。
如果我們從社會學批評這個層面理解,《圍城》確實是有認識的作用,這個層面叫生活描寫的層面。生活描寫層面可以幫助了解現代中國一些我們不太熟悉的東西,有認識歷史的價值。通常我們說“通過什么反映什么”,比如通過這個描寫反映了40年代中國的一些情況,這個話大家不要一聽就討厭,它還是有它的道理。這種批評以前是主流批評,有它的功能、特色,比較重教化,重意識形態,把作品看成是一個鏡子,就是社會學批評經常容易導致的一種狀態。它有它的功能,剛才說的,通過什么反映了什么,這是這類批評的一個常見的公式,第一個層面可以用社會學的批評來認識。這個《圍城》確實有對中國社會40年代那種落后、閉塞、混亂的提示,這是讀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注意到的。但是這個生活描寫的層面,一般小說都有,是比較淺層的。比較好的小說,比較深的小說,可能還有第二層,第三層,甚至是無數的層。《圍城》起碼還有二層,那么第二層是什么呢?是文化批判的層面。
2,文化批判的層面
《圍城》所構筑的文學世界,包含有錢鐘書對這個世界的一種看法,這種看法是帶有他的文化立場的。他寫這個小說,有他的出發點,或者叫“視點”,好的小說,往往都有獨特的“視點”。錢鐘書是以他的視點來構筑這個文學世界的,那就是文化批判,或者批判文化。錢鐘書更多的時候是批判文化,他對現代中國的文化,不管是殘留下來的傳統文化,還是從外國進來的新文化,是老的還是新的,是流行的不流行的,一概批判。而且批判是非常辛辣。他把他的《圍城》,整個寫成是一個“新儒林”。我們知道古代有個《儒林外史》的小說,揭露科舉制度丑惡的現象。那么錢鐘書寫的《圍城》第二個層面,實際上是新的“儒林”。“五四”以來的文學作品中的知識分子大都是英雄,先軀橋梁,是社會發展的先知先覺的人,知識分子位置是很高的。但是《圍城》里面不是這樣,《圍城》里面知識分子是處在一個被諷刺、被批判的位置。
錢鐘書的批判呢,確實有他的特色,他的批判對象都是新式的知識分子。他寫知識分子的困境、弱點,他通過這些知識分子的“新”,來看他們身上最舊的、最可憐的東西。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他這個“新儒林”是怎么來寫的。他主要通過人物的文化心態剖析,第一號人物就是方鴻漸。方鴻漸不見得是一個壞蛋或者不好的人,他挺善良的。他也騙人,但是好像是有限度的,他挺老實,不切實際,聰明而沒有勇氣,沒有什么用處,是一個眼高手低的人。有句話叫博聞識淺,他知道的東西太多,能侃,但是沒有自己的見識;能言善道,沒有自己主意,碰到什么事都優柔寡斷,所以很多人都可以來批評他。像蘇文紈批評他,說他大地方玩世不恭,小地方挺認真。趙辛楣是他的好朋友,所謂“同情兄”也批評他,說他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另外有一個人叫劉東方的批評他說,本質太壞,人還算伶俐。他的老婆孫柔嘉呢,批評他說,喜歡自做聰明,但是最終弄巧成拙。總之,方兄是善良而沒有用處,聰明但是優柔寡斷。在生活面前呢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怯懦,碰到事拿不定主意,喜歡亂說,所以呢他不斷地失去機會。
方鴻漸上大學的時候,看到新式戀愛他很羨慕,但是老父親一嚇他,就縮回去了,是個優柔寡斷的人。他對蘇文紈的態度也這樣:不喜歡蘇文紈,那就明說好了,但是他非常怯懦,結果自己落到那個套里邊了。小說里邊寫一個情節,說方鴻漸雖然并不喜歡老姑娘蘇文紈,但不好駁人家的面子,就跟蘇小姐約會,在花前月下,不能自持啊,就吻了蘇文紈。吻的面積非常小,輕輕地一點,就像清朝,場面上喝大蓋碗的大碗茶,輕輕地拿嘴在茶杯的邊上這樣碰一下,表示意思了。明明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別做了,做了就要負責,結果呢,方兄就落了這個套了。最終蘇文紈知道了真相,就在方鴻漸所相思的另一個女孩子唐曉芙跟前中傷方鴻漸,把方跟唐曉芙的關系給破壞了。
但是不要把它看成就是一般的三角戀愛,并不只是青年男女玩過家家,里面有一種文化批判。方鴻漸愛情問題上所代表這種性格,這種處世的原則,就出于一種文化批判。方鴻漸愛情問題上所代表這種性格,這種處世的原則,就出于一種文化。在錢鐘書的心目中,就是中西文化的合璧,結晶了這樣的一個方鴻漸,優柔寡斷,沒有主見。另外對方鴻漸的一些描寫,很顯然錢鐘書是批判的。比如說方鴻漸非常懶,不想做事,喜歡得過且過,自我安慰,有點像阿Q,這是不是一種文化的惰性呢。我想這個是錢鐘書的看法,認為傳統文化再加上西洋文明,結合以后所形成的一種慵懶的性格,名份上很新,也喝牛奶喝咖啡吃面包,跳舞,但骨子里很舊,或者說是新舊雜拌,實際上就帶有批判。錢鐘書筆下很多人物啊,都可以找到文化批判的意圖,像船上瘋玩“杯水主義”肉欲游戲的那個鮑小姐,錢鐘書明顯在批判,方鴻漸當然更是一個批判的中心了。方鴻漸對傳統文化是看不起的,但又很留戀,所以說他的心態啊實際上是中外文化沖突所產生的那種矛盾的心態,無所依持,沒有主心骨。
我讀這個《圍城》也聯想到,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生活里面,現在好些人的精神狀態啊,有時又多少有點回到方鴻漸,也好像無所依持,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掙錢就是目標嗎?錢掙到以后又覺得沒意思,方鴻漸就是這樣的。錢也是一個“圍城”啊。比如說我現在沒錢,在做夢,夢到哪一天我有一百萬,二百萬,買房子買車子,也許我就成為天下最快樂的人。但目標都達到以后,可能你快樂的程度還比不上現在。無所依持,沒有生活的目標,方鴻漸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那么在方鴻漸的身上呢,就帶有錢鐘書對文化的一種思考,一種批判。所以說錢鐘書他這種批判呢,是很個別的,很尖刻的。他不像當時一般作家,認為反正是“五四”所帶出來的一切都好,個性解放就是好的,民主就是好的,西方來的就是好的,他不是這樣看的,他都有批判,寫方鴻漸實際上就是寫一種文化現象。
另外小說里面大量地描寫那些最新式的知識分子,其實都帶有某種鄉村都市化特點,所謂落后的時髦。現在北京不也看到很多鄉村都市化嗎?錢鐘書用一個比喻,也是很“損人”的,他說就像是一個中國的裁縫做了仿造的第一件西裝,鄉村都市化,什么都學外國,但學的又不像;表面上還去批評人家西方,事實上又不斷地滴水穿石,學了又不像。錢鐘書在小說里對這個有批評。這種批評當然主要是針對40年代的,但對現在也還有啟示意義的。比如他諷刺的那些假博士假文憑,在這種諷刺的背后,就帶有錢鐘書的一種批判的眼光。干嘛什么事都要崇洋呢,崇洋本身就是一種迷信。當然西方的一些先進的文明科學技術,一些好的制度,是可以學習的。但一切都好,往往學的又是一種皮毛的東西,那么就沒有自己的主心骨,是鄉村都市化的心態。這都是批判,對方鴻漸包括他周圍的那些人物都帶有這種文化批判。
下面我還要講到一個人物,我認為是小說里面寫的最成功的人物,就是孫柔嘉。在孫柔嘉身上,錢鐘書又帶有他很深刻的思考。本來這個大學二年級學生,正處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但是錢鐘書眼中啊,把這個小女孩寫得特別的老練,特別有城府。方鴻漸根本不是她的對手。孫柔嘉這個人物是左右了方鴻漸一切的。小說一開頭就寫這個少女啊,是那么的柔弱,那么天真,那么溫順,怕生得說一句話臉騰的就紅了;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做作,矯飾。錢鐘書對此給予尖銳的批評。結婚以前哪,孫是很溫順的,很柔弱的;結婚以后完全換了一個人,就變得非常專橫,妒嫉自私,很刻薄,不容許方鴻漸跟外面任何人結交。不光是不能跟女的結交啊,連跟男的結交也不行。從心理學來分析呢,也可以諒解,但是錢鐘書是從文化批評角度來寫的。孫柔嘉本來也是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受過“五四”新文化的教育,但是骨子里面是很舊的,她也不是什么東方女性美,完全是刻薄的,在家庭生活里面純粹是一種占有欲。這個人物寫得非常成功。
但是我又覺得作者是否有點過火,女孩有時候有點撒嬌啊,是特定身份的一種顯現,也許在她的男朋友或者她的長輩看來這是很正常、很美好的一種東西,雖然有點做作。但錢鐘書不能容許。錢鐘書是為了作文化批判,所以我說有時候他也寫得有點過火。但是總的來說,他為什么要這樣來寫孫小姐呢?就是一種文化反思,像方鴻漸、孫柔嘉這些都不是壞人,都是生活區中普通的人物,是“非英雄”。回顧我們的現代文學啊,“五四”以后英雄太多了,寫英雄的人太多,所以說為什么一看到錢鐘書的小說我老想起老舍。老舍先生的筆下呢,也是很多“非英雄”,“五四”以后的英雄人物在他們筆下呢都“非英雄”化了。這“非英雄”帶有一種新的文化視點,一種批評,這些“非英雄”,這些普通的人呢,就構成了作者所要審視批判的新的“儒林”。實際上是在新舊文明、中外文明的沖突之下的這樣一群人物。
剛才我們講了“視點”,就是寫作的視點,錢鐘書的視點很特別,他要通過這些新式的知識分子、留學生、大學生,通過對他們的心態的刻畫,來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評,同時對新文化也進行批評。他認為新文化也有很多毛病,特別是從西方照搬過來的。這種角度跟其它作家不一樣,是批判,但并非巔覆一切。這跟當下的王朔也不一樣。王朔什么都批,無所不批,錢鐘書當然也是無所不批,但是站得比較高,寫作比較從容。王朔呢他自己說他是“碼字”,一天要碼五千字,都是計算好的,什么都寫,他有時寫電視劇也可以,寫得很好,老百姓也可以接受,但不斷地向前衛向精英挑戰、罵人。現在連魯迅也罵了嘛,這不見得是什么文化批評。錢鐘書確實是用了一個很特殊的寫作角度,剛才也說第一層我們可以從社會學的批評來看錢鐘書作品里面寫到一些什么生活表面情況,有沒有揭露性批判性,有沒有認識價值。那么第二層就比較深了,他通過這群人哪,寫他們骨子里邊的東西,寫中外文化,確實有錢鐘書自己特殊的眼光。
3,哲理思考的層面
那么還有沒有第三層主題或作品意蘊呢?還可以往下挖,那么我們現在正在試圖在挖一下,就挖到第三層。第三層就是哲理思考的層面,抽象一點,是哲理性的思考,很特別的。透過前面兩層可以挖到第三層,我們用什么辦法來挖呢?剛才說第一層用社會學批評,第二層用文化心理的批評,那么第三層我們試圖用一下結構主義,或者符號學的方法。當然這不是一個很本色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而是變通一下,看能不能部分地用在我們讀《圍城》上。我們先說一下結構主義的方法,這個結構主義是不考慮具體描寫的細節,這里描寫怎么好啊,怎么抒情啊,怎么諷刺,他不考慮這個。對人物有什么意義啊,有什么心理活動,它也不考慮,它是把一部作品啊非常粗略的、宏觀的進行來分析,看它里邊有幾個組成部分,化繁為簡,充分地簡化,非常簡練地把一部作品最基本的元素給抽離出來,然后看作家他要寫什么?他的盲點是什么?這是結構主義的大致的方法,我是用一種比較通俗的語言來講的這種方法,就是說結構主義有時候跟西方符號學也有關系,只關注作品里邊的基本元素,不太考慮藝術性怎么樣啊,思想是不是深刻啊,不考慮這些。我們現在用的并不是本原的結構主義,只是取其一點,可以說是仿結構主義,或者仿符號學,來試一試能不能挖掘《圍城》第三個層面。
剛才我們述介《圍城》的故事,如果把它展開來讀,是沒什么意思的,很平淡的,很瑣碎的,沒有什么英雄,沒有很大的沖突,也沒有像武俠小說那樣激烈的血淋淋的刀光劍影和傳奇的東西,只有很平凡的一些人,都是吃飯啊,婚姻啊,結婚啊,離婚啊這些;而且所有人都“失敗”了,都無可奈何了。到底錢鐘書要寫什么,如果你讀完這個小說以后,把它充分的簡化,抽出幾條來,我想呢可以注意兩個詞,或兩個動作,一個動作呢叫“進城”,一個動作叫“出城”。這兩個動作反復出現的,進城然后又出城,然后又進城,再進再出,整個小說就寫這個。所以如果說把《圍城》的結構,簡化成類似于一個公式,那就是方鴻漸=進城+出城+進城+出城……。小說一開頭那條船實際上就是圍城。四周圍都是大海,就剩下一個船在海上,坐船的人希望下船啊,坐累了以后都希望早點靠岸,從船上下來,是不是出城啊?到了上海呢又進城了。再說方鴻漸在上海待不住了,他又到湖南,到內地鄉下去,他不是出城了嗎?那么到了這個三閭大學一看哪,比上海差不了多少,甚至更糟糕,那又進城了。所以說整個方鴻漸的這個動作啊,他的經歷啊,就是進城出城,出城進城。再說他們的愛情婚姻也是,方鴻漸沒有結婚的時候想結婚,當然孫柔嘉不太理想,蘇小姐是不太理想的,唐小姐理想但是沒成,最終還是與孫結合了,沒有結婚想結婚這是正常人的愿望。結了婚又后又想離婚。而且小說里很多這個描寫,沒有結婚想結婚,結了婚以后想離婚。那么婚姻在小說里面也變成一個圍城。在外邊的人想進去,進去以后想出來。西方有一個批評家說《圍城》就是寫了婚姻、愛情問題上的人性的弱點,人都是這樣的。但是我不完全同意他這個意見,因為很多婚姻也很美滿啊。不過,不美滿的婚姻的確也很多,所以結婚以后就想離婚啊,或者雖然沒有離婚,總是想著城外的事,這大概可以說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所以整個《圍城》啊就是這樣,進城、出城、進城,好像呢這種進和出啊,不斷重復的這個動作都是盲目的,受一種本能支配的,甚至可以說神差鬼使的,進來又想出,出去又要進,那么就是三個字:“無用功”。好像人生哪,往往就是這樣:無用功。整個小說給人的一種感覺呢,如果你往深里分析,就說人生處處是圍城,城外的想進,城里的想出,沖進去又出來。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整個人生啊,處處都是圍城,但是每個人都是本能的驅使,要去尋找,要去尋夢,每個人都在尋夢,到哪一天你完全沒有夢了,什么夢都沒有了,特別清醒了,清醒得簡直是那個境界一般人達不到,我看這也就沒有意思了。
所以整個《圍城》呢,如果把它抽象、高度地概括性,結構化,那就是發現寫的實際上就是兩個字叫“圍城”。一般人讀這個小說啊,不太注意的,以為這個圍城區抗日戰爭被圍之城,當然這也是一個生活的場面。實際上看完以后啊,小說的秘密,就寫在這書的封面上,就是書名。要看完整本書以后,透過剛才說的那兩個層面再來思考,才發現錢鐘書是一個智者,他有對人生的思考,就寫了《圍城》。
事實上錢鐘書在該書一個情節描寫中已點明了這個小說的含義。有一天,方鴻漸呢,跟朋友們一塊喝酒,方鴻漸這個沒有酒量的人,喝一點就先醉了。他就漸漸覺得好像靈魂啊離開自己的身子在說話,他同時也聽到別人說話。有個哲學家叫褚慎明就說,關于你結婚、離婚的事我也和她談過,我想引用一句英國的古話說,結婚仿佛是一個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進去,籠子里邊的鳥想飛出來,結果結了離,離了結,沒有了局。蘇小姐呢也描上一句話,她說法國也有這樣一句話,不過說的不是鳥籠,是困境,是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出,城里的人想逃出來。方鴻漸這時已經喝醉了,不知道,對這些談話糊里糊涂的。其實這里呢就點明了整本書的秘密,所謂密碼藏在這里,不仔細閱讀,不透過剛才那兩層,可能發現不了,這是更深一層哲理性意蘊的挖掘。
這小說確實寫出了作為人都有弱點,說來也就有一種苦澀感,就是活著干什么呢?是不是就是做無用功啊,就是進城出城啊,人是不是就是受這個本能的支配,老是要做些什么事?當然這種世界觀不一定對啊,但錢鐘書確實進行了比較深層的思考。他不是討論政治問題,或者討論一般的做人哲學問題,他在更深地思考人類的某些弱點,人類的盲目性。所以看過這部小說,有時候我也覺得有一種苦澀感,一種隔膜感。當然在座有一些比較年輕的孩子,我們不希望你們那么年輕的時候就讀懂了《圍城》的第三層面,你們讀第二層就差不多了。這個《圍城》主要不是寫給年輕人看的,它是中年人的小說,它要有一些人生的歷煉以后,才能有體會。剛才我講了三個層面,三種批評方法,還有沒有別的呢,可能還有,比如剛才我說,心里分析批評,甚至現在很時髦的女性主義批評,可以不可以用來分析《圍城》?我想都可以試試。不過如果用女性主義批評呢,這個《圍城》就可能站不住了,為什么呢?錢鐘書的寫作姿態在女性主義看來,就是非常典型的大男權主義,你看看他寫的小說啊,方鴻漸周圍圍著他轉的,唐曉芙、蘇文紈、孫柔嘉等等,還加上鮑小姐,好像這周圍都是為他而存在的,這是不是男性中心呢?如果他方鴻漸比較能夠有一種對婦女的酋重,他們的婚姻生活是不會那么糟糕吧?
所以我們討論問題啊,千萬不要把小說當成人生哲學來看,比如說方鴻漸,或者是錢鐘書對方鴻漸的描寫對人生有一種非常深的看法,覺得人生甚至是沒有意思,人生就是進城出城,就是盲目的這種無用功。這只是一種認識,一種感受性的或詩性的哲學,但是這樣的哲學呢,不一定用來干預、指導我們的生活,這畢竟是小說。還是回到剛才我們說的,一部好的小說,一部意蘊深刻的小說,是可以不斷地被解讀,不斷地進行剖析,見仁見智。我們讀小說,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覺,不一定閱讀之前就抱著一個受教育的姿態。當然學生要受教育,但是老是有一種這樣心態,好像世界一切都是為了教育而存在的,這也很可悲。
《圍城》的藝術特色
錢鐘書的諷刺有什么不同呢?他就是比較智慧的諷刺,是一種“普遍的滑稽化”。他的諷刺主要是通過語言的陌生化來表達的,所以你讀的時候往往會停留下來欣賞他這個諷刺的語言藝術。
剛才主要是用不同的方法來讀《圍城》,讀出不同的味道,下面講一下它的特色。最重要一點,大家都能夠感覺到了就是諷刺。現代作家擅于諷刺的很多,魯迅也諷刺,老舍先生也諷刺,張天翼也有諷刺,很多都有諷刺,錢鐘書的諷刺有什么不同呢?他就是比較智慧的諷刺,是一種“普遍的滑稽化”。他的諷刺主要是通過語言的陌生化來表達的,所以你讀的時候往往會停留下來欣賞他這個諷刺的語言藝術。他喜歡用比喻,把莊嚴的東西滑稽化。剛才說的王朔他也滑稽化,但跟錢鐘書的不一樣,錢鐘書比較智慧。王朔不是這樣,你不是在臺上嗎,我把你拽下來,他是這種方法。錢鐘書并不把你拽下來,他還讓你在那個位置,但是呢他把你滑稽化,普遍的滑稽化。特別在語言方面,讓大家閱讀之中感到一種快感,一種智慧,一種欣賞。
比喻里邊含有一種諷刺,是錢鐘書常用的手法。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方鴻漸有一天到蘇文紈家里,在客廳里面坐下來,這客廳里面已經來了一個客人啦,叫沈太太,沈太太穿著非常高級的衣服,他們坐下來。這方鴻漸就受不了了,沈太太胳肢窩那個味,他受不了,熏得惡心,想換座位,又不好換,當著那么多人面,不太好換。這時候呢,方鴻漸就胡思亂想了。錢鐘書是這樣來寫方鴻漸的胡思亂想,他說啊,政府可以遷都啊,自己倒不能換座位了。我們知道這個抗戰時期,國民黨的首都南京,遷到重慶,所以他這個諷刺啊,既帶有時代的特點,同時呢,又是帶有一種文化的諷刺。又比如說,小說寫那個“哲學家”褚慎明,他有個毛病,最看不起女人,他為什么要戴個眼鏡呢?就為了怕看見女人。但是褚慎明這個哲學家啊,看到蘇小姐以后啊他的眼睛就生病了,害了眼饞病,就盯著蘇小姐。小說寫褚的大眼睛好像哲學家謝林的“絕對觀念”,要突破那個鏡框。這個諷刺很有意思。“絕對觀念”是一個抽象的哲學名詞,非常奧妙的,來比喻這個哲學家的眼睛,這也是帶有一種批判,是滑稽化。錢鐘書對社會行為經常都有這一類批評,這種批評跟魯迅那種非常尖刻的挖掘是不一樣的,他是帶嘲笑的。比如說三四十年代,也有很多出國的,很多人出國回來呀,就覺得很了不起。出國是好事,但是老是出國以后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沒有出國的人就覺得總是好像沒有完成什么事,這種狀態,錢鐘書表示鄙夷和批評。他說出洋啊,就像小孩出水痘,那種念念不忘自己出過洋的人,就是那種出過國回來的人,就是甘心讓自己的天花變成了麻子。以前出水痘搞不好啊就變成臉上斑麻了啦。錢鐘書以此比喻出洋之后的那種盲目自大的炫耀心理,如同很得意的自己的麻子臉,好像是文章,再加圈點沒有出過國的也想“到此一游”,又如同出水痘,出完了就痛快了,就完了。這都是一種諷刺,對社會行為的一種諷刺,也是一種比喻。有些比喻呢,讀的過程中你會有一種快感,覺得好笑。又比如說他寫道,一群人去喝咖啡,誰知從冷盤到咖啡無一可口,除了醋以外,面包、牛奶、紅酒,無一不酸,那醋就變成不酸的了,牛奶、面包通通都是酸的。有些描寫非常尖刻啊,比如對人物的描寫,寫那個孫柔嘉,一出場還是姑娘,二十一二歲,說一句話就要臉紅,女孩嘛,但又這樣寫,她兩個眼睛呢隔得太遠,中間距離太遠,老是給人一種驚訝的感覺。你們注意一下,這個眼睛隔得太遠是不是一種驚訝的感覺,這個孫柔嘉的確經常會有一種故作驚訝的表現,這是一個機智的諷刺。我就不要舉很多例子了,大家閱讀過程中都會感覺到的。
另外心理描寫方面,這部小說也有它的特點。心理描寫是現代文學比古代文學要高明的地方,古代小說基本上沒有什么心理描寫,人都是比較平面化,比較臉譜化的。錢鐘書的心理描寫并不細,只是很入骨。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展開來講。
另外啊,還有一點也很有意思,就是《圍城》中的人名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其中許多名字都有特別的含義,有的也帶諷刺。方鴻漸,鴻漸是易經上的一句話,鴻就是鳥嘛,漸就是那個樹木嘛,那個鳥可以從水上飛起來,落在那個樹上。方鴻漸,他比較清高,但是也表現懵懂,什么事都無定奪,就像鳥一樣,在樹上站不穩。孫柔嘉,柔嘉是什么意思?柔嘉是統治術啊,果然這個女子呢結婚以后有一種御夫欲,很厲害。趙辛楣,辛楣就是掛在門上的驅邪用的那個藥。所以《圍城》中每一個人物啊都有個符號,也有種批判。
總的來說啊,剛才我講的這些就是一個粗略的介紹,希望通過自己的閱讀感覺,來說明一個問題,什么問題呢?意蘊豐厚的小說,可以不斷地閱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層面來進入。所以我們讀小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松自己,千萬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腦子框住了,老是想著它主題是什么。放松,讀完以后,根據自己體驗,回過頭來再進行思考,如果它經得起我們批評,我們就可以發現它有很多層面的意思可以分析。如果它沒什么內涵,就是一時快樂,這樣的小說也好啊,是吧?武俠小說不就是這樣嗎?我們要相信自己的閱讀感觸,相信自己第一閱讀印象,你認為好,那你就可以琢磨一下它好在哪里;你認為不好,你可以分析一下它不好在哪里,也就這樣了。不一定非要抱著受教育的目的去讀,也不一定非得一開頭就考慮挖掘它的主題思想,不一定這樣。如果閱讀過程中能得到錢鐘書《圍城》的也比較多了,大家有不同的讀法,也有些批評它的,認為太尖刻了,太超然。但不管怎么說,《圍城》畢竟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品,也是現代文學的一個大的存在。今天只是談我自己閱讀的一點看法,一點體驗,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從不同層面理解--怎樣讀錢鐘書的《圍城》]相關文章:
1.錢鐘書圍城語錄
3.錢鐘書圍城讀后感
4.錢鐘書圍城讀后感700字
10.錢鐘書圍城讀后感800字